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而且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传统的中国旗袍相对于西方服装体系以人体为根本,立体结构为基础,注重个性装饰和新奇多变的社会流行,很多因素明显无法在短期内与现代流行相兼容,这就需要对中国旗袍进行再理解,利用设计艺术进行再整合,通过流行服装作为载体进行再演绎,制造服装商品进行再推广。
中国旗袍设计的突出点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国味道,或许是中国五千年的服装文明太过悠久,历史的粘稠反而给我们的服装概念不是点的清晰而是面的模糊,它不像美國西部风格可以用牛仔裤来形容,而是有太多的内涵,以至于有时我们在提到服装时,无法有具体款式的联想,中国漫长的历史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常见的立领、侧衩、盘纽、滚边,还有纹样、配色,特别是风格理念这样的中式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中国服装文化素养,不断努力挖掘服装设计内涵。
您是否注意到这股浓浓的中国旗袍风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越来越备受瞩目?东风西渐,悠远的东方文化已不只代表传统和国粹,旗袍正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势推陈出新的时装界也常常驻足于东方情结,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
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与社会环境下完成的,对旗袍的这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服饰)的基础。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民族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旗袍的起源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女性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已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前期有满族女子违禁穿着汉族服饰,但清后期,汉族女子开始效仿满族装束。满汉女性服饰风格的互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逐渐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女性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因而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它的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这一时期的旗袍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一是变化多端。1949年建国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及,似乎每位女性都会有一两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着装。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旗袍样式的演变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型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令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服式。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旗袍的自身特点
1.材质多样
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其材质当然也被我们中国这样的丝绸大国,面料之乡充分的利用。其中主要有:真丝旗袍、织锦旗袍、丝绸旗袍、丝绒旗袍、棉布旗袍、改良旗袍、绸缎旗袍等。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丝绸面料要在日常装中经久不衰,就需与新型化纤材料进行混纺,以改善其服用性能,使得在服装设计中有更广的应用领域。
2.吉祥图案纹饰
旗袍面料上的花纹及其各种美好的寓意都是西方服装所不可比拟的。传统的图案和装饰是中国服装文化的出新之处,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它们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现代服装中去, 但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装饰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过于繁杂,所以,在应用时必须加以简化,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宜男百草,吉庆(磬)有余(鱼)”的吉祥意境,但要放弃满地花的纷繁格式。再有旗袍上的花卉图案,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各有各的吉祥之意。牡丹为百花之首,又名“富贵花”;荷花为“和合花”;灵芝为“如意草”;兰花与桂花意为“典雅、高贵”……
3.色彩绚丽
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的旗袍,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在图案色彩方面不仅仅只停留在过去对龙和花卉团纹样的简单复制上,而是进一步挖掘了更具有中国人文气息的绘画,大红、湖兰以其明艳之色更显女性千娇百媚,这些颜色显然是凸显中国女性之美的必备元素。而一些热闹颜色的混合具有无限视觉冲击力,红和绿,湖蓝及明黄,那些生动的对抗色令我们在挑战眼球极限时,再造出鲜活的中国味。
旗袍的穿着特色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旗袍的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执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国门大开,这为服装的多样化流行和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际潮流信息及时通过服装的经贸交流传递到国内,新科技、新思潮、新时装对国内市场震动很大,女性着装更加具有现代意识。时装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女装更加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购买行为和消费观念。
被冷落的传统旗袍,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表现在:少数人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装;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因此,这时的旗袍对市场已经起不到影响作用了。偶尔能见到一些锦缎、丝绒、盘红扣,甚至精致的镶、滚传统工艺制作的旗袍,很受中老年人喜爱。因此,它是礼宾场合的“常客”。而大多数受新潮思想冲击的青年人,对旗袍只是抱着改良主义意愿和旁观的态度,很少问津。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服装设计者对中国的旗袍开始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近20年来,所见到的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改良旗袍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从此,传统的满装又被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新的角度,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
旗袍美的意义
旗袍因不露上肩,而使女性肩部的所有美感在衣服里面溢出光彩,旗袍表现女性肩部的性感不像是礼服那样一览无余,反而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魅力,给欣赏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设计师们的初衷远非如此,他们是借“岔”这道欲“掩”还“露”的风景线,表现那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惚兮恍兮”的感觉。因一条窄窄的缝隙增添了无尽的想象。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解析,实属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
旗袍的美在于内涵,都说穿旗袍的女人最美,最中国。那样婀娜的身段要放在旗袍里才恰到好处,女人身上富裕着的那些空间和布料,在一波未平中一波又起,一寸寸布,一条条褶皱就成了工笔画中精雕细琢的一笔一触。虽说徐志摩盛赞那一低头的温柔,但最终沦陷在旗袍女人不经意的柔情蜜网中。不管是牡丹吐蕊的荣华富贵,清荷出淤泥的清幽雅致,还是蓝布印花如青花瓷般的纯粹,那些统统都是女人们的一抹风韵。
旗袍就是这一抹朦胧美的风韵成就了多少女人一世的风情。如同呵在掌心的一抹胭脂,纤纤食指晕染开来,装饰了容颜。平凡人也因为这刻的风情有了风韵,成为美的载体,艺术的女人。
旗袍这个具有文化风采的国粹,在花团锦簇的时装之中,反而超凡脱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中国的旗袍,通过中国模特的表演,在各大洲进行展示,向世界人们形象地宣传了旗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符号、 一种骄傲。中国人民拥有它,亚洲人民拥有它,世界人民熟悉它。它同和服、朝服、 越服、马来服等等,同是东方的明珠。因为它们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也都会拥有美好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到来,它将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编辑 温远)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而且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传统的中国旗袍相对于西方服装体系以人体为根本,立体结构为基础,注重个性装饰和新奇多变的社会流行,很多因素明显无法在短期内与现代流行相兼容,这就需要对中国旗袍进行再理解,利用设计艺术进行再整合,通过流行服装作为载体进行再演绎,制造服装商品进行再推广。
中国旗袍设计的突出点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国味道,或许是中国五千年的服装文明太过悠久,历史的粘稠反而给我们的服装概念不是点的清晰而是面的模糊,它不像美國西部风格可以用牛仔裤来形容,而是有太多的内涵,以至于有时我们在提到服装时,无法有具体款式的联想,中国漫长的历史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常见的立领、侧衩、盘纽、滚边,还有纹样、配色,特别是风格理念这样的中式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中国服装文化素养,不断努力挖掘服装设计内涵。
您是否注意到这股浓浓的中国旗袍风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越来越备受瞩目?东风西渐,悠远的东方文化已不只代表传统和国粹,旗袍正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势推陈出新的时装界也常常驻足于东方情结,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
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因素与社会环境下完成的,对旗袍的这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我们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服饰)的基础。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民族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旗袍的起源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女性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已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前期有满族女子违禁穿着汉族服饰,但清后期,汉族女子开始效仿满族装束。满汉女性服饰风格的互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逐渐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女性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因而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它的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这一时期的旗袍款式有两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一是变化多端。1949年建国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及,似乎每位女性都会有一两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着装。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旗袍样式的演变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女性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型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令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服式。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旗袍的自身特点
1.材质多样
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其材质当然也被我们中国这样的丝绸大国,面料之乡充分的利用。其中主要有:真丝旗袍、织锦旗袍、丝绸旗袍、丝绒旗袍、棉布旗袍、改良旗袍、绸缎旗袍等。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丝绸面料要在日常装中经久不衰,就需与新型化纤材料进行混纺,以改善其服用性能,使得在服装设计中有更广的应用领域。
2.吉祥图案纹饰
旗袍面料上的花纹及其各种美好的寓意都是西方服装所不可比拟的。传统的图案和装饰是中国服装文化的出新之处,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它们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现代服装中去, 但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装饰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过于繁杂,所以,在应用时必须加以简化,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宜男百草,吉庆(磬)有余(鱼)”的吉祥意境,但要放弃满地花的纷繁格式。再有旗袍上的花卉图案,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各有各的吉祥之意。牡丹为百花之首,又名“富贵花”;荷花为“和合花”;灵芝为“如意草”;兰花与桂花意为“典雅、高贵”……
3.色彩绚丽
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的旗袍,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在图案色彩方面不仅仅只停留在过去对龙和花卉团纹样的简单复制上,而是进一步挖掘了更具有中国人文气息的绘画,大红、湖兰以其明艳之色更显女性千娇百媚,这些颜色显然是凸显中国女性之美的必备元素。而一些热闹颜色的混合具有无限视觉冲击力,红和绿,湖蓝及明黄,那些生动的对抗色令我们在挑战眼球极限时,再造出鲜活的中国味。
旗袍的穿着特色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旗袍的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执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国门大开,这为服装的多样化流行和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际潮流信息及时通过服装的经贸交流传递到国内,新科技、新思潮、新时装对国内市场震动很大,女性着装更加具有现代意识。时装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女装更加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购买行为和消费观念。
被冷落的传统旗袍,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表现在:少数人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装;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因此,这时的旗袍对市场已经起不到影响作用了。偶尔能见到一些锦缎、丝绒、盘红扣,甚至精致的镶、滚传统工艺制作的旗袍,很受中老年人喜爱。因此,它是礼宾场合的“常客”。而大多数受新潮思想冲击的青年人,对旗袍只是抱着改良主义意愿和旁观的态度,很少问津。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服装设计者对中国的旗袍开始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近20年来,所见到的改良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改良旗袍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创新意识。从此,传统的满装又被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旗袍与时装联手共存,从一种崭新的角度,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
旗袍美的意义
旗袍因不露上肩,而使女性肩部的所有美感在衣服里面溢出光彩,旗袍表现女性肩部的性感不像是礼服那样一览无余,反而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魅力,给欣赏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设计师们的初衷远非如此,他们是借“岔”这道欲“掩”还“露”的风景线,表现那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惚兮恍兮”的感觉。因一条窄窄的缝隙增添了无尽的想象。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解析,实属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
旗袍的美在于内涵,都说穿旗袍的女人最美,最中国。那样婀娜的身段要放在旗袍里才恰到好处,女人身上富裕着的那些空间和布料,在一波未平中一波又起,一寸寸布,一条条褶皱就成了工笔画中精雕细琢的一笔一触。虽说徐志摩盛赞那一低头的温柔,但最终沦陷在旗袍女人不经意的柔情蜜网中。不管是牡丹吐蕊的荣华富贵,清荷出淤泥的清幽雅致,还是蓝布印花如青花瓷般的纯粹,那些统统都是女人们的一抹风韵。
旗袍就是这一抹朦胧美的风韵成就了多少女人一世的风情。如同呵在掌心的一抹胭脂,纤纤食指晕染开来,装饰了容颜。平凡人也因为这刻的风情有了风韵,成为美的载体,艺术的女人。
旗袍这个具有文化风采的国粹,在花团锦簇的时装之中,反而超凡脱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中国的旗袍,通过中国模特的表演,在各大洲进行展示,向世界人们形象地宣传了旗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符号、 一种骄傲。中国人民拥有它,亚洲人民拥有它,世界人民熟悉它。它同和服、朝服、 越服、马来服等等,同是东方的明珠。因为它们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也都会拥有美好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到来,它将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编辑 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