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公共关系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所助益,树立公关意识,从而能够塑造和维护组织的形象。主要阐述课程结构、实训项目和考核形式三方面的改革内容,对今后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建议。
[关 键 词] 公共关系;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80-02
一、引言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Public Relations,简称“PR”),其诞生是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后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其内容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公共传播、组织行为、市场营销等诸多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公关人才是中国21世纪的稀缺人才之一,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学习公共关系课程都十分必要,它是一门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协调关系、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广结良缘、促进事业成功的科学。
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心理健康、精神气质和应对、处理社会关系技能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的作用。同时,学习公共关系不仅能帮助个人塑造其形象,更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帮助用人单位塑造社会形象。
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公共关系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所助益,树立公关意识,从而能够塑造和维护组织的形象,策划和实施组织的传播活动,建立与协调组织的内外关系。最终实现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三、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改革
(一)课程体系重构
按照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经过改革后的教学模块是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四个模块分别涉及原有课程的十一个章节内容:第一模块涉及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和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让学生认识公共关系,了解公共关系部的组建;第二模块涉及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和公共关系礼仪,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形象对公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场合礼仪的差异;第三模块涉及公共关系传播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特别是对现代互联网媒介的介绍和使用,以不同任务为导向,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不同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以及不同媒介传播的差异;第四模块涉及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以不同专题活动为任务,要求学生策划实施整个活动,并重点对策划文案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下图)。
(二)实训模块设计
实训模块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开展的,并有效地將原有的理论融合到各实训模块中,以学生社团组织、校内孵化园创业企业为依托,模拟由社团组建到活动策划举办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个人形象,并建立塑造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核心意识,实训模块详见下表。
课程实训项目均以小组形式进行,课程开始之初,首先组建公关部以便后续实训工作,每组5~6人,设立负责人,确定小组名称、标识、工作内容、人员职责等。每次小组接到实训项目,由负责人按照实训内容要求,综合考虑小组情况分配实训任务,人人参与。课程实训项目训练要求学生在理解、辨析公关知识理论的同时,培养其基本公关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程序,能够在言行中注重礼仪规范的训练与养成;提高学生的公关文书写作、演讲、谈判、策划、危机管理和社会交际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形象管理的能力以及“情商”“逆商”的培养。
(三)课程考核形式
1.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公共关系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训练与考核的重点力争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接轨。对取得能力证据的学生,即第三方证明,如学生参加社会或企业职业活动取得的成果、公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只要真实、有效、相关就均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2.考核方式及标准
公共关系课程作为一门考查课,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按6∶4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总评成绩。考核中既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又体现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小组实训六部分,终结性考核以公关策划书形式进行。
四、课程改革特色
(一)结合学校自身设施和教学环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运用社团和创业园的现有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接触,项目的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二)课程考核注重项目过程,原有的课堂实训分组往往流于形式,能力的训练只针对个别学习积极的学生,但改革后,分组项目任务轮流进行,使学生轮流承担不同岗位的任务,不再出现“搭便车”现象。
(三)模块任务的连续性增强,原有的实训项目之间缺乏联系,而改革后的模块任务由浅至深、由易到难。
五、结论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将近200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可见该门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学习公共关系学课程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关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复杂的发展变化,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晓抒.《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2]秦元春.《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周春花.《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甄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5]许冬梅.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7).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公共关系;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80-02
一、引言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Public Relations,简称“PR”),其诞生是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后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其内容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公共传播、组织行为、市场营销等诸多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公关人才是中国21世纪的稀缺人才之一,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学习公共关系课程都十分必要,它是一门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协调关系、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广结良缘、促进事业成功的科学。
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心理健康、精神气质和应对、处理社会关系技能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的作用。同时,学习公共关系不仅能帮助个人塑造其形象,更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帮助用人单位塑造社会形象。
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公共关系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所助益,树立公关意识,从而能够塑造和维护组织的形象,策划和实施组织的传播活动,建立与协调组织的内外关系。最终实现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
三、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改革
(一)课程体系重构
按照从个人能力培养到组织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经过改革后的教学模块是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四个模块分别涉及原有课程的十一个章节内容:第一模块涉及公共关系基本理论和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让学生认识公共关系,了解公共关系部的组建;第二模块涉及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和公共关系礼仪,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形象对公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场合礼仪的差异;第三模块涉及公共关系传播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特别是对现代互联网媒介的介绍和使用,以不同任务为导向,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不同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以及不同媒介传播的差异;第四模块涉及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以不同专题活动为任务,要求学生策划实施整个活动,并重点对策划文案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下图)。
(二)实训模块设计
实训模块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开展的,并有效地將原有的理论融合到各实训模块中,以学生社团组织、校内孵化园创业企业为依托,模拟由社团组建到活动策划举办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个人形象,并建立塑造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核心意识,实训模块详见下表。
课程实训项目均以小组形式进行,课程开始之初,首先组建公关部以便后续实训工作,每组5~6人,设立负责人,确定小组名称、标识、工作内容、人员职责等。每次小组接到实训项目,由负责人按照实训内容要求,综合考虑小组情况分配实训任务,人人参与。课程实训项目训练要求学生在理解、辨析公关知识理论的同时,培养其基本公关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程序,能够在言行中注重礼仪规范的训练与养成;提高学生的公关文书写作、演讲、谈判、策划、危机管理和社会交际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形象管理的能力以及“情商”“逆商”的培养。
(三)课程考核形式
1.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公共关系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训练与考核的重点力争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接轨。对取得能力证据的学生,即第三方证明,如学生参加社会或企业职业活动取得的成果、公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只要真实、有效、相关就均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2.考核方式及标准
公共关系课程作为一门考查课,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按6∶4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总评成绩。考核中既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又体现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小组实训六部分,终结性考核以公关策划书形式进行。
四、课程改革特色
(一)结合学校自身设施和教学环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运用社团和创业园的现有条件,使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接触,项目的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二)课程考核注重项目过程,原有的课堂实训分组往往流于形式,能力的训练只针对个别学习积极的学生,但改革后,分组项目任务轮流进行,使学生轮流承担不同岗位的任务,不再出现“搭便车”现象。
(三)模块任务的连续性增强,原有的实训项目之间缺乏联系,而改革后的模块任务由浅至深、由易到难。
五、结论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将近200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可见该门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学习公共关系学课程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关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复杂的发展变化,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晓抒.《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2]秦元春.《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周春花.《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甄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5]许冬梅.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