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课文,我们称这类课文为情感类课文。这类课文以情感为基础展开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情感,让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是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有效突破这个重点,准确把握这类教材的情感呢?我们丹阳市小学语文名师班围绕这个专题,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为例,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寻求突破。
一、 连线——厘清情感线索
这类课文大多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叙事,并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厘清情感线索,明白所叙之事,把握情感基调。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进行:一是读文明事。初读课文,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是读事寻线。仔细阅读这件事,想一想这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连词成线,理出情感线索。三是对比定情。为什么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人?从人物语言、动作等多个角度思考,准确定位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然后仔细阅读这件事,思考“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找出“我”从难过到愧疚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最后描写抱母亲的语句,生成“感激”这个词语,将这三个词语串联在一起形成文本的情感线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感悟:一是在动作对比中感悟。从“我”起先的随意一抱与后来的好好一抱的动作对比中明白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二是在语言对比中感悟。从护士动情地说“了不起”和母亲却若无其事地说“都这样”的语言对比中感受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三是在画面的对比中感悟。从母亲身体轻与负担重、年轻力壮与风烛残年的画面对比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与坚强。学生通过整合多个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后就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母子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亲的感恩这条情感线索展开的。
二、 构图——分清情感块面
这类课文一般会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讲述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所要抒发的情感一般也是这些人物言行举止所折射出的某种美好的情感。教学这类课文就必须弄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分清情感块面,厘清文本人物之间情感变化的联系,在学生心中构建出立体化的情感联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据情分块。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叙述的,可以分为几个块面,叙述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二是析块理情。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情感各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个情感块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从儿子、母亲和护士三个角度来叙述母子亲情的,课文主要分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情感块面,事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母亲,所以叙述的落脚点是在母亲,“我”和护士的情感变化都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形象。其次,要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人物情感联系图,寻找到三者情感变化的交叉点。这篇课文三个情感块面之间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我”抱母亲后由“难过”“愧疚”之情引发回忆,产生了“感激”之情;护士看到我抱母亲后从责怪到动情,最后到不忍;母亲被抱后从平静到动情。教学中可抓住一个块面带出其他块面,从一个人的情感变化中发现其他两人的情感变化。如果以护士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可以这样处理:责怪板块。角色对话,从护士的责怪中体会母亲的平淡和我心里的难过;动情板块。品味“我”的回忆,从护士的动情中感悟“我”的愧疚和母亲的平淡;不忍板块。品读我再次抱母亲的动作,从护士的不忍中体悟“我”的感恩和母亲的激动。
三、 凸点——品出情感亮点
这类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情感,情感的变化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以立体交叉的弧线形式呈现的,在这些弧线中都有一个最高点。教学时我们必须紧扣这个最高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使情感达到高潮。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寻找动情点。这类课文有很多令人动情的点,这些点可能是一个景,也可能是一件物,还可能是人的某一个动作或表情。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出感人的画面,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画面;二是明确最高点。在所有让自己感动的画面中,仔细想一想,哪一幅画面最打动你;三是品味关键点。为什么这幅画面最打动你?你是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的,从这些词句中你又读出了哪些画面?使学生在一个个立体画面中升华自身的情感,让文本之情扎根自己的心底。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打动人的地方有很多,沿着母亲的言行来寻找,可以发现四个动情点:面对儿子对自己的不了解,只是平静地说;面对生活的重担,总是心甘情愿地挑;面对护士的夸奖,只是笑了笑;面对儿子的孝行,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四个动情点就是四幅感人的画面,概括地说,就是平静说话、勇挑重担、笑对夸奖、动情流泪这四幅画面。其中最打动人的是动情流泪画面。读这个画面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儿子抱母亲的动作中读出子女感恩的画面,从护士不忍离去这个行为中读出护士动情的画面,从母亲流下泪水中读出母亲幸福的画面,在学生从“我”、护士、母亲自己三个角度立体化呈现母亲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从文本中动情画面生成生活中动情画面,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母亲,了解自己的母亲,热爱自己的母亲。用子女的孝顺和母亲的伟大来构成世间最美的画面,让课堂流淌出浓浓的亲情。
总之,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只要注意连出情感线,定好情调;构画情感图,分清块面;抓住最亮点,出入文本,就能准确把握文本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212300)
一、 连线——厘清情感线索
这类课文大多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叙事,并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厘清情感线索,明白所叙之事,把握情感基调。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进行:一是读文明事。初读课文,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是读事寻线。仔细阅读这件事,想一想这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连词成线,理出情感线索。三是对比定情。为什么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人?从人物语言、动作等多个角度思考,准确定位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然后仔细阅读这件事,思考“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找出“我”从难过到愧疚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最后描写抱母亲的语句,生成“感激”这个词语,将这三个词语串联在一起形成文本的情感线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感悟:一是在动作对比中感悟。从“我”起先的随意一抱与后来的好好一抱的动作对比中明白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二是在语言对比中感悟。从护士动情地说“了不起”和母亲却若无其事地说“都这样”的语言对比中感受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三是在画面的对比中感悟。从母亲身体轻与负担重、年轻力壮与风烛残年的画面对比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与坚强。学生通过整合多个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后就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母子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亲的感恩这条情感线索展开的。
二、 构图——分清情感块面
这类课文一般会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讲述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所要抒发的情感一般也是这些人物言行举止所折射出的某种美好的情感。教学这类课文就必须弄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分清情感块面,厘清文本人物之间情感变化的联系,在学生心中构建出立体化的情感联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据情分块。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叙述的,可以分为几个块面,叙述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二是析块理情。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情感各自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个情感块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从儿子、母亲和护士三个角度来叙述母子亲情的,课文主要分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情感块面,事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母亲,所以叙述的落脚点是在母亲,“我”和护士的情感变化都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形象。其次,要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我”、护士和母亲三个人物情感联系图,寻找到三者情感变化的交叉点。这篇课文三个情感块面之间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我”抱母亲后由“难过”“愧疚”之情引发回忆,产生了“感激”之情;护士看到我抱母亲后从责怪到动情,最后到不忍;母亲被抱后从平静到动情。教学中可抓住一个块面带出其他块面,从一个人的情感变化中发现其他两人的情感变化。如果以护士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可以这样处理:责怪板块。角色对话,从护士的责怪中体会母亲的平淡和我心里的难过;动情板块。品味“我”的回忆,从护士的动情中感悟“我”的愧疚和母亲的平淡;不忍板块。品读我再次抱母亲的动作,从护士的不忍中体悟“我”的感恩和母亲的激动。
三、 凸点——品出情感亮点
这类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情感,情感的变化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以立体交叉的弧线形式呈现的,在这些弧线中都有一个最高点。教学时我们必须紧扣这个最高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使情感达到高潮。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寻找动情点。这类课文有很多令人动情的点,这些点可能是一个景,也可能是一件物,还可能是人的某一个动作或表情。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寻找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出感人的画面,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画面;二是明确最高点。在所有让自己感动的画面中,仔细想一想,哪一幅画面最打动你;三是品味关键点。为什么这幅画面最打动你?你是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的,从这些词句中你又读出了哪些画面?使学生在一个个立体画面中升华自身的情感,让文本之情扎根自己的心底。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打动人的地方有很多,沿着母亲的言行来寻找,可以发现四个动情点:面对儿子对自己的不了解,只是平静地说;面对生活的重担,总是心甘情愿地挑;面对护士的夸奖,只是笑了笑;面对儿子的孝行,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四个动情点就是四幅感人的画面,概括地说,就是平静说话、勇挑重担、笑对夸奖、动情流泪这四幅画面。其中最打动人的是动情流泪画面。读这个画面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儿子抱母亲的动作中读出子女感恩的画面,从护士不忍离去这个行为中读出护士动情的画面,从母亲流下泪水中读出母亲幸福的画面,在学生从“我”、护士、母亲自己三个角度立体化呈现母亲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从文本中动情画面生成生活中动情画面,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母亲,了解自己的母亲,热爱自己的母亲。用子女的孝顺和母亲的伟大来构成世间最美的画面,让课堂流淌出浓浓的亲情。
总之,教学这类课文,我们只要注意连出情感线,定好情调;构画情感图,分清块面;抓住最亮点,出入文本,就能准确把握文本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