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论著中,不时会触碰到西方近代的尼采哲学,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生命本身的持守与人格的独立,与中国古代的庄子的追求生命自由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庄子、尼采两种哲学的比较,试图从文学语境中揭示出东西方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同态关系和互补交融性。
【关键词】人性;超越;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4-0064-2.5
一、庄子与尼采思想对比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人物,他擅长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载体,以出乎常理的观念为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庄子的哲学旨在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诸多因素的超越,以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逍遥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时空局限的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对于那些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传统规范,庄子采取批判的态度,例如他批评儒家的道德规范违反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仁义道德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这样的枷锁一旦套在人的身上,人就会被仁义道德困住,同时使人的思想受限而人的心灵也同时不得开放,因此若要获得自由还要远离人类社会。
庄子是从极端宿命论的立场出发追求自由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者,残酷的现实世界使他感到存在着一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生活。因此庄子发展出一种现世世界观即在认识到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之后,庄子主张人应该努力做到无心无情,安之若命,摆脱现实痛苦进入超越现世的自由境界。而那变幻莫测的俗世,熙来攘往的社会都是人类想要到达自由王国的最大障碍,人之所以达不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因为有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制约和禁锢,而那些自为的因素即人的自我封闭心灵也束缚着人们,因此为了能达到内心的虚静、精神的绝对自由,人类要从人为、自为等各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而“心斋”、“坐忘”等方法则是达到“逍遥游”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助推器。
尼采的精神自由主张来源之一是对西方宗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希腊人的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先人面对变幻不定的自然界和生存困境产生了恐惧,因此希腊宗教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和谐,而是因为直面生存困境时产生的痛苦不安感,因为求生的本能人们不得不通过想象出的艺术创造出彼岸众神作为现世人生的补偿和来生的继续,所以在尼采的哲学中一直强调当代基督教的病态心理,那是一种源于面对现世的无能和对生命的厌倦感。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著名的“精神三变”论,其中“骆驼”象征着坚忍负重的精神,“狮子”精神则意味着批判传统终获创造的自由,“赤子”寓意着新价值创造的开始。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成长,最终进入“超人”的理想境界。尼采认为基督教是阻碍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和镣铐,因此他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呐喊,企图通过摧毁宗教传统信仰所塑造的偶像,使人能够自由地构建赖以生活的信仰,“上帝死了”直接意味着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规则无效了,而随着上帝之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价值真空,使得人类可以着手建立新的价值,人类必须学会扔掉已成为负累的拐杖一个人继续前行,为自己探索生活的意义及人生真谛。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一切价值观念的重新构建,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精神解放,尼采认为要用那无法遏制的生命创造力去战胜人世的痛苦,最终通过人的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到达无往不胜的超人境界。
尼采在其哲学中较为注重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人类又被一些规范制约、束缚着,如何使人类冲破束缚与外界交感融合,超脱于人为和自为的种种藩篱,是庄子苦苦思索的问题。并最终塑造了理想人格诸如“神人”等,在庄子看来,这类理想人物其精神活动是无限开放的,与客观物质世界融为一体,只有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变成和谐、交融的关系,才能开阔人的眼界、扩展人的精神自由活动的领域。尼采理想中的超人就人的本身来说是弘扬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人对自己潜在力量的发挥。尼采所塑造的超人有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能力;超人的个性是独特而完满的,鄙视传统的道德规范,超然于善恶之外,设立自己的价值标准;超人同时是超越自身和超越弱者的人,超人是生之欢乐的享受者,是生之痛苦的超越者,超人的最大目标就是不断超越自己,成为超人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超人是自己生命之花的创造、享受和肯定者,超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尼采超人对人类的贡献在于人类应恢复和发扬人之自然本性,人有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毅力,兼具无谓探索、不断超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人性与自由的关照
庄子与尼采的价值取向都倾向于发扬人性之自然,探索人性之真实,使人类能够过上自然充足的生活,保存人类的自然之性。鼓励人类努力冲破种种人为地限制。尼采也将自然作为衡量标准,猛烈抨击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并高调宣扬人类应将人性中这些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因素开发、利用,为时代注入活力。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那是一个追名逐利、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在各家学派从不同维度寻求救世良方之际,庄子却聚焦于人性并希望能从此找到精神与生命的安顿之所。他在探索使人苦难、导致社会纷争之源时,发现人类为了名利欲望、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庄子以其深邃的眼光洞察到了人性的深刻层面,人的本性在社会中被扭曲,原有的质朴之心充斥着名利欲望,人性被这些外物所囚锁,陷入被物束缚的人生困境。为此庄子提出了人性的回归,即要求人们去除各种名利欲望对人身心的奴役,返归生命原初的无知无欲的本真状态,逍遥于自然之境。根据老庄的人性图式,人性的回归是指人性由势性回到形性与道性,道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永恒的本性,形性是万物因形所得之性,势性则是形性在内外力量作用下的产物,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老庄眼里,势性虚幻、虚假,人性要从虚幻、虚假的状态回到人性的本真状态。人性的回归是要屏除势性世界的一切,以便人性回归到形性与道性,人类社会回归到形性与道性社会,这样人类才能够摆脱人心的桎梏,解心释神、超然忧乐,走向精神的逍遥。而庄子对礼乐文明的质疑,无疑来自于历史发展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蕴含着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关切。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似乎具有二重性:既可将之展开为一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蕴含着导向非人化的可能。文明的进步本来以人化为指向,然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每每会被沦为生产过程的工具、名利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附庸。社会文明的规范也往往异化为压抑人类的手段或追求外在名利的工具,所以对人类文明的批判必然同时交错着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是非、善恶、美丑,人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这样的精神上的限制与约束。人性的回归要以社会的回归为支撑,同时对人类文明的否定也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回归到人类远古蒙昧状态之中,也即庄子提出的“至德之世”,这一社会也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的翻版。而先于庄子的哲人--老子将这样的社会视为一种美好的社会。老庄为世人提供的这种人性价值导向,把肉体与精神都安放在现实世界,是积极入世的。这种人性价值导向也是老庄哲学为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提供的。因为现实世界是带给人类不安、痛苦和恐惧,要摆脱这种痛苦就要学会现世超越,所以庄子认为人本身都不能达到长久,那么人所追求、占有的东西就更不可能达到长久。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这里的“梦”并非真梦,庄周与胡蝶两者完全平等齐一,正是庄子所提倡的化人不可喜,化蝶不可悲的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成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庄子和尼采两个相隔遥远的哲人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精神上的昂扬和颓废,使得尼采和庄子哲学有了用武之地,颠覆了传统的道德、将审美的精神引入人生、追寻超越世俗的人格。“真人”和“超人”是庄子和尼采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真人哲学和超人哲学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尼采认为,基督教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意味着退步和堕落,人类的生命力和本能被压抑,尼采提出“超人,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的闪电。”尼采反对基督教把充满生命激情的人变成了顺从的奴隶,认为人们应从旧的价值观念下解放出来,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创造中不断提升自我。那么拒绝上帝和科学对人的主宰,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像这样具有坚强的意志、旺盛生命力的个人,也就是尼采所提倡的超人,超人精神立足于大地又能超越个体本身,这种超越实际是要把人从基督教道德的束缚感和宗教宣扬的原罪感中拯救出来。由是观之,庄尼的哲学思想都聚焦于对人性的关注,不仅承认了人生的悲剧性,而且提供了超越人生悲剧性的方法。
尼采思想的精华也反映在他的伦理思想中对于宗教的态度上,尼采不但呼吁抛弃基督教神学,也要抛弃宗教中束缚人的种种道德观念,意欲推翻全部近代道德观念。他嘲笑宗教所盛赞的一切“美德”,公然赞美基督教所宣扬的“罪恶”。他认为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下下的产物,而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却将每个人独特地拥有个体的生命力和原始本能冲动扼杀,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自由,使人萎靡消沉,终至麻木不仁。然而尼采并非虚无主义者,尼采对道德的划分表明了他并不要求抛弃一切道德,他强调了道德的两种类型如“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庄子是最富观察力的哲学家。他对于人生的困境,诸如生死的困扰、情欲的煎熬、知识的局限以及礼义的桎梏,无不洞烛其幽,如何解脱个人生存的困境,解脱现世的负累,追求自然、自由的理想人生,例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任何时代都有不逢时之人,人的一生难免身处逆境,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安之若命,把不如意的事情化解为自然之事,实际的困境虽然没有解脱,但精神上的苦闷和折磨却被部分地化解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影响,彰显了西方浮士德式的永恒探索精神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成为反基督教的一个先驱者。尼采歌颂人的生命与创造力,其精神不仅是一种催人觉醒的讯号,更是对现实规范的挑战,基督教中对于上帝的尊崇与唯唯诺诺,对人的贬抑与否定,在尼采这里都化为虚无,在这里上帝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不存在的。并指出基督教所奉行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同时指出人的伟大与可爱。尼采认为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命本身处于荆棘遍地的困境,人活着便是一种斗争,是一种永恒的征服。而人类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身,最终在完善自我后奔向超人的精神境界,超越于世间的一切,入世而不为凡事所累,自我主宰、自我完善。在尼采谈论精神这个概念时,总是针对着宗教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对人的不自由而阐述。他提出精神与物质是对立的两极,生活中许多重负是给精神的,但精神也会自贬并作出对自己所敬畏的事物的谦卑态度,从而屈服于长期以来的权威或被道德所推崇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精神负载着传统道德的准则走向它的荒漠,精神将自己所负载的一切准则和尊重都带进物质中使这片荒漠肥沃。与尼采所宣扬的鼎沸涌动的人生观不同,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具东方文明特色,倡导知足常乐、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庄子以逍遥游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逍遥游是无待的、完全的自在之游。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故庄子的逍遥游是心灵的翱翔。它要求人们虽身处现实世界,却要努力提升生命的精神力量去超越经验世界,淡化物我、人我的对立,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使有着诸多生存限制的人生获得无限的自由。庄子的这一思想独树一帜,培育一种逆境中的稳定心态。庄子的精神超越对于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借鉴。总之,庄子对于必然性的命,没有哀鸣叹息、怨天尤人或者采取敌视、仇恨的态度,而是透过对宇宙、人生的缜密研究,确立了人生的价值观念和赖以安身立命的生活依据,用他的无尽睿智与独特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法,创造了达然的人生观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总结
尼采的强力意志也称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首肯人生的价值,例如具有激情、欲望、奋斗、抗争等特性。尼采认为只有具有健全的生命本能与强力意志的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精神上的强者与“超人”,而这种超人是敢于打碎宗教的旧的价值体系,能超越自身,个体应具有强健的生命力与意志,具有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作为悲剧哲学家的尼采,虽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但却反对其厌世、否定生命的思想,宣扬生命意志在本体上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主张通过艺术来拯救悲剧人生,尼采的酒神精神让人直视人生悲剧、不回避人生痛苦,酒神精神的精髓是肯定生命,并追求个体化的自由,而尼采认为真正的自由存在于具有突破束缚的酒神精神之中,酒神狂欢在古雅典人宗教文化中是指对掌管丰收与欢乐之神狄奥尼索斯打破一切禁忌、狂欢烂醉的癫狂状态。庄子的《逍遥游》意味着精神的绝对自由、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理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类一方面有求生存的欲望,一方面有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如何摆脱生命的困境,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对此进行了苦苦的思索。《逍遥游》一文充分体现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学著作中都有个体对于生命自由的不倦追求。无论庄子还是尼采,都是从自由视角观照个体生命,主张复归个体的本真,从而达到对自由的追求,甚至是追求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自由。对当今充满物质欲望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上,在人类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强调关注个体生命、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来说,其中蕴含的人性的价值与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都具有不能言说的启迪意义。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社会实践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个体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原则上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正是无数个体世世代代上下求索的努力,人类才会进化到繁荣昌盛的文明现代。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马罗素著,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海德格尔著,苏隆译.尼采十讲[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2.
[5]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尼采.上帝之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8]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刘晓杰(1973- ):女,在读博士,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人性;超越;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4-0064-2.5
一、庄子与尼采思想对比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人物,他擅长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载体,以出乎常理的观念为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庄子的哲学旨在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诸多因素的超越,以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逍遥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时空局限的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对于那些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传统规范,庄子采取批判的态度,例如他批评儒家的道德规范违反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仁义道德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这样的枷锁一旦套在人的身上,人就会被仁义道德困住,同时使人的思想受限而人的心灵也同时不得开放,因此若要获得自由还要远离人类社会。
庄子是从极端宿命论的立场出发追求自由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者,残酷的现实世界使他感到存在着一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生活。因此庄子发展出一种现世世界观即在认识到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之后,庄子主张人应该努力做到无心无情,安之若命,摆脱现实痛苦进入超越现世的自由境界。而那变幻莫测的俗世,熙来攘往的社会都是人类想要到达自由王国的最大障碍,人之所以达不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因为有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制约和禁锢,而那些自为的因素即人的自我封闭心灵也束缚着人们,因此为了能达到内心的虚静、精神的绝对自由,人类要从人为、自为等各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而“心斋”、“坐忘”等方法则是达到“逍遥游”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助推器。
尼采的精神自由主张来源之一是对西方宗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希腊人的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先人面对变幻不定的自然界和生存困境产生了恐惧,因此希腊宗教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和谐,而是因为直面生存困境时产生的痛苦不安感,因为求生的本能人们不得不通过想象出的艺术创造出彼岸众神作为现世人生的补偿和来生的继续,所以在尼采的哲学中一直强调当代基督教的病态心理,那是一种源于面对现世的无能和对生命的厌倦感。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著名的“精神三变”论,其中“骆驼”象征着坚忍负重的精神,“狮子”精神则意味着批判传统终获创造的自由,“赤子”寓意着新价值创造的开始。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成长,最终进入“超人”的理想境界。尼采认为基督教是阻碍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和镣铐,因此他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呐喊,企图通过摧毁宗教传统信仰所塑造的偶像,使人能够自由地构建赖以生活的信仰,“上帝死了”直接意味着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规则无效了,而随着上帝之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价值真空,使得人类可以着手建立新的价值,人类必须学会扔掉已成为负累的拐杖一个人继续前行,为自己探索生活的意义及人生真谛。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一切价值观念的重新构建,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精神解放,尼采认为要用那无法遏制的生命创造力去战胜人世的痛苦,最终通过人的不断战胜与超越自我到达无往不胜的超人境界。
尼采在其哲学中较为注重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人类又被一些规范制约、束缚着,如何使人类冲破束缚与外界交感融合,超脱于人为和自为的种种藩篱,是庄子苦苦思索的问题。并最终塑造了理想人格诸如“神人”等,在庄子看来,这类理想人物其精神活动是无限开放的,与客观物质世界融为一体,只有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变成和谐、交融的关系,才能开阔人的眼界、扩展人的精神自由活动的领域。尼采理想中的超人就人的本身来说是弘扬人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人对自己潜在力量的发挥。尼采所塑造的超人有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能力;超人的个性是独特而完满的,鄙视传统的道德规范,超然于善恶之外,设立自己的价值标准;超人同时是超越自身和超越弱者的人,超人是生之欢乐的享受者,是生之痛苦的超越者,超人的最大目标就是不断超越自己,成为超人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超人是自己生命之花的创造、享受和肯定者,超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尼采超人对人类的贡献在于人类应恢复和发扬人之自然本性,人有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毅力,兼具无谓探索、不断超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人性与自由的关照
庄子与尼采的价值取向都倾向于发扬人性之自然,探索人性之真实,使人类能够过上自然充足的生活,保存人类的自然之性。鼓励人类努力冲破种种人为地限制。尼采也将自然作为衡量标准,猛烈抨击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并高调宣扬人类应将人性中这些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因素开发、利用,为时代注入活力。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那是一个追名逐利、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在各家学派从不同维度寻求救世良方之际,庄子却聚焦于人性并希望能从此找到精神与生命的安顿之所。他在探索使人苦难、导致社会纷争之源时,发现人类为了名利欲望、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庄子以其深邃的眼光洞察到了人性的深刻层面,人的本性在社会中被扭曲,原有的质朴之心充斥着名利欲望,人性被这些外物所囚锁,陷入被物束缚的人生困境。为此庄子提出了人性的回归,即要求人们去除各种名利欲望对人身心的奴役,返归生命原初的无知无欲的本真状态,逍遥于自然之境。根据老庄的人性图式,人性的回归是指人性由势性回到形性与道性,道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永恒的本性,形性是万物因形所得之性,势性则是形性在内外力量作用下的产物,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老庄眼里,势性虚幻、虚假,人性要从虚幻、虚假的状态回到人性的本真状态。人性的回归是要屏除势性世界的一切,以便人性回归到形性与道性,人类社会回归到形性与道性社会,这样人类才能够摆脱人心的桎梏,解心释神、超然忧乐,走向精神的逍遥。而庄子对礼乐文明的质疑,无疑来自于历史发展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蕴含着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关切。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似乎具有二重性:既可将之展开为一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在某些方面蕴含着导向非人化的可能。文明的进步本来以人化为指向,然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每每会被沦为生产过程的工具、名利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附庸。社会文明的规范也往往异化为压抑人类的手段或追求外在名利的工具,所以对人类文明的批判必然同时交错着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是非、善恶、美丑,人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这样的精神上的限制与约束。人性的回归要以社会的回归为支撑,同时对人类文明的否定也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回归到人类远古蒙昧状态之中,也即庄子提出的“至德之世”,这一社会也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的翻版。而先于庄子的哲人--老子将这样的社会视为一种美好的社会。老庄为世人提供的这种人性价值导向,把肉体与精神都安放在现实世界,是积极入世的。这种人性价值导向也是老庄哲学为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提供的。因为现实世界是带给人类不安、痛苦和恐惧,要摆脱这种痛苦就要学会现世超越,所以庄子认为人本身都不能达到长久,那么人所追求、占有的东西就更不可能达到长久。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这里的“梦”并非真梦,庄周与胡蝶两者完全平等齐一,正是庄子所提倡的化人不可喜,化蝶不可悲的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成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庄子和尼采两个相隔遥远的哲人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精神上的昂扬和颓废,使得尼采和庄子哲学有了用武之地,颠覆了传统的道德、将审美的精神引入人生、追寻超越世俗的人格。“真人”和“超人”是庄子和尼采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真人哲学和超人哲学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尼采认为,基督教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意味着退步和堕落,人类的生命力和本能被压抑,尼采提出“超人,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的闪电。”尼采反对基督教把充满生命激情的人变成了顺从的奴隶,认为人们应从旧的价值观念下解放出来,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创造中不断提升自我。那么拒绝上帝和科学对人的主宰,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像这样具有坚强的意志、旺盛生命力的个人,也就是尼采所提倡的超人,超人精神立足于大地又能超越个体本身,这种超越实际是要把人从基督教道德的束缚感和宗教宣扬的原罪感中拯救出来。由是观之,庄尼的哲学思想都聚焦于对人性的关注,不仅承认了人生的悲剧性,而且提供了超越人生悲剧性的方法。
尼采思想的精华也反映在他的伦理思想中对于宗教的态度上,尼采不但呼吁抛弃基督教神学,也要抛弃宗教中束缚人的种种道德观念,意欲推翻全部近代道德观念。他嘲笑宗教所盛赞的一切“美德”,公然赞美基督教所宣扬的“罪恶”。他认为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下下的产物,而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却将每个人独特地拥有个体的生命力和原始本能冲动扼杀,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自由,使人萎靡消沉,终至麻木不仁。然而尼采并非虚无主义者,尼采对道德的划分表明了他并不要求抛弃一切道德,他强调了道德的两种类型如“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庄子是最富观察力的哲学家。他对于人生的困境,诸如生死的困扰、情欲的煎熬、知识的局限以及礼义的桎梏,无不洞烛其幽,如何解脱个人生存的困境,解脱现世的负累,追求自然、自由的理想人生,例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任何时代都有不逢时之人,人的一生难免身处逆境,在无可奈何的时候,安之若命,把不如意的事情化解为自然之事,实际的困境虽然没有解脱,但精神上的苦闷和折磨却被部分地化解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影响,彰显了西方浮士德式的永恒探索精神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成为反基督教的一个先驱者。尼采歌颂人的生命与创造力,其精神不仅是一种催人觉醒的讯号,更是对现实规范的挑战,基督教中对于上帝的尊崇与唯唯诺诺,对人的贬抑与否定,在尼采这里都化为虚无,在这里上帝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不存在的。并指出基督教所奉行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同时指出人的伟大与可爱。尼采认为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命本身处于荆棘遍地的困境,人活着便是一种斗争,是一种永恒的征服。而人类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身,最终在完善自我后奔向超人的精神境界,超越于世间的一切,入世而不为凡事所累,自我主宰、自我完善。在尼采谈论精神这个概念时,总是针对着宗教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对人的不自由而阐述。他提出精神与物质是对立的两极,生活中许多重负是给精神的,但精神也会自贬并作出对自己所敬畏的事物的谦卑态度,从而屈服于长期以来的权威或被道德所推崇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精神负载着传统道德的准则走向它的荒漠,精神将自己所负载的一切准则和尊重都带进物质中使这片荒漠肥沃。与尼采所宣扬的鼎沸涌动的人生观不同,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具东方文明特色,倡导知足常乐、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庄子以逍遥游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逍遥游是无待的、完全的自在之游。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故庄子的逍遥游是心灵的翱翔。它要求人们虽身处现实世界,却要努力提升生命的精神力量去超越经验世界,淡化物我、人我的对立,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使有着诸多生存限制的人生获得无限的自由。庄子的这一思想独树一帜,培育一种逆境中的稳定心态。庄子的精神超越对于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借鉴。总之,庄子对于必然性的命,没有哀鸣叹息、怨天尤人或者采取敌视、仇恨的态度,而是透过对宇宙、人生的缜密研究,确立了人生的价值观念和赖以安身立命的生活依据,用他的无尽睿智与独特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法,创造了达然的人生观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总结
尼采的强力意志也称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首肯人生的价值,例如具有激情、欲望、奋斗、抗争等特性。尼采认为只有具有健全的生命本能与强力意志的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精神上的强者与“超人”,而这种超人是敢于打碎宗教的旧的价值体系,能超越自身,个体应具有强健的生命力与意志,具有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作为悲剧哲学家的尼采,虽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但却反对其厌世、否定生命的思想,宣扬生命意志在本体上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主张通过艺术来拯救悲剧人生,尼采的酒神精神让人直视人生悲剧、不回避人生痛苦,酒神精神的精髓是肯定生命,并追求个体化的自由,而尼采认为真正的自由存在于具有突破束缚的酒神精神之中,酒神狂欢在古雅典人宗教文化中是指对掌管丰收与欢乐之神狄奥尼索斯打破一切禁忌、狂欢烂醉的癫狂状态。庄子的《逍遥游》意味着精神的绝对自由、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理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类一方面有求生存的欲望,一方面有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如何摆脱生命的困境,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对此进行了苦苦的思索。《逍遥游》一文充分体现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学著作中都有个体对于生命自由的不倦追求。无论庄子还是尼采,都是从自由视角观照个体生命,主张复归个体的本真,从而达到对自由的追求,甚至是追求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自由。对当今充满物质欲望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上,在人类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强调关注个体生命、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来说,其中蕴含的人性的价值与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都具有不能言说的启迪意义。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社会实践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个体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原则上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正是无数个体世世代代上下求索的努力,人类才会进化到繁荣昌盛的文明现代。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马罗素著,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海德格尔著,苏隆译.尼采十讲[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2.
[5]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尼采.上帝之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8]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刘晓杰(1973- ):女,在读博士,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