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外辽西有一座山,叫医巫闾山,人们把它简称闾山。屹立于辽宁省北宁市境内。山势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纵长四十五公里,横宽十四公里,面积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余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车行不到两个小时,就进入闾山脚下,未进山先领略了山脚下那春意盎然的梨花盛开之景,让久居在钢筋水泥的城里人先饱了眼福。
闾山历史非常悠久,这里埋葬着辽的三代皇帝和十几位皇妃、二十几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后萧燕燕、贤臣韩德让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闾山成了辽代帝王的生命之山。清代,对闾山更加尊崇备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游览,留下御制诗文五十余首。
进入山门,拾阶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约10米的巨石斜立在路旁,斜石下有一小溪,时值辽西春季少雨,溪内无水。但见许多游人都挤过去观看,拍照,我也挤过去,这才看清石面上刻着“从善如登”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清代爱新觉罗·庆龄的手书,那意思是做好事如登山一样,要不怕艰难,才能达到胜界。有了“从善如登”的鼓舞,游人一般都精神为之一震,不顾山高坡陡,突增不到山顶非好汉的决心。
顺林荫路上行,山陡人众,温度升高,又由于辽西早晚温差大,我们脱下外上衣,喝过水,轻装上阵。过了正直亭,举目而望,一座百余米的山崖迎面而立,这就是有名的道隐谷,俗称大石棚。大石棚是天然屋檐状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的石窟,斜覆天成,长约40余米,宽约5米,最高处约20米,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 “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山泉,叮咚有声。传说辽太子耶律倍曾在此隐居读书,故称“道隐谷”。此时正值五一黄金周,游人如织,游玩的,进香的,拍照的,挤得水泄不通,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或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拍照都不可能。
匆匆过了大石棚,随人流登上观音阁,又是一番景色。观音阁坐落在大石棚东边的高台上,阁为方正四合院,院内两株古柏已经500余年,仍枝干遒劲,气势森森,游人无不感叹,这么粗壮的柏树,要不是进山实难一见。这么小的四合院,要想近距离地拍古柏简直不可能。阁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独特的硬山式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三菩萨像。东西两侧还有达摩尊者、伽蓝菩萨等塑像。前殿塑有弥勒、四大天王和韦驮像。整座四合院殿内外香火袅袅。
观音阁旁是清代蜡像馆,展示清代十二位皇帝和孝庄、慈禧两太后蜡像,很是逼真。
闾山不但山美,树美,特别是文化味浓厚,每处景点无不透出辽、清两代文化的韵味。在观音阁东南突起的岩石上,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一座六角亭,这就是另一处景点旷观亭。相传耶律倍曾在此处读书作画,观赏闾山风光。故乾隆有旷观亭诗曰:“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凭陵碧海波,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
过了旷观亭,沿曲径攀登,可到达几块耸立的巨石上,因它们形如初绽的莲花,称为莲花石,又叫吕公岩。传说华山因吕洞宾曾游此峰而得名。由于游人太多,一条仅容一人攀登的小道挤满了游人,要想登吕公岩,在一个小时内肯定上不去,我与同伴只好放弃,择路下山,从一条无人敢攀的小路进入吕公岩西部的另一处景点万年松。万年松长于山中一宽大的谷地,此松傲然挺立,高约20米,树围5米,枝叶参天,四季常青,雄伟异常。乾隆曾封此树为“云巢松”。天长地久,人们就俗称为“万年松”了,至于此松到底生长了多少年,具体经谁人之手所植就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万年松后面再拾阶而上,就是耶律楚材读书堂了。耶律楚材是金、元两朝名臣、著名的文学家,幼年时在母亲的陪伴下曾在此挑灯夜读,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后功成名就。
最后一处景点,笔者是非上不可的,那就是望海寺,因为笔者是职业海员,望海听涛,就像一种职业本能一样,同伴实在走不动了,我们择地午餐,酒足饭饱,开始新一轮的攀登。望海寺建在一座山崖上,拔地而起,直插云端。峰顶有几块大岩石天然垒成一个瞭望台,有资料说还是明代长城遗址呢。依山拾级而上,北侧一悬空巨石,上刻“壁立万仞”“闾山第一石”的字样。为游人拍照又多了一处难得的选景之地。南侧有 一石门为“白云关”,关隘依山垒石,巧夺天工,居高临下,四面绝壁,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谁也不知道这石头是怎么垒上去的。过关门,经“代屏石”,爬“燕子翻身”,就可登上望海寺绝顶,这里山风浩荡,使人有腾云驾雾、飘然欲飞、来到“人间天上”之感。极目远眺,万里无尘,滔滔渤海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疲劳顿失。有多少志士曾感叹,山在脚下,海在眼前,世界之大,有什么不可征服的。
闾山山美,因它山形奇特,回环掩抱,山,远看是青的,近看是绿的和褐的。山上还有松树,有亭子,山下还有水库。山下遍地是梨树,到处是梨花。山上,古木苍苍,鸟鸣啾啾,令人赏心悦目;碑碣、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又能令人一发思古之幽情,还能陶冶情操,增长文学知识。故每当春日百花盛开时,游者如云,漫山遍野,都荡漾在欢声笑语中。
闾山以石景为基础,峰峦为依托,松柏铺翠,寺庙点缀,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军拜母、莲花妆绽、鲤鱼擎天、林海玉舟,以及鹅头峰、骆驼峰、鹰嘴峰、兔耳峰、神女峰等奇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道隐谷、观音洞、吕祖洞、万佛洞、老虎洞、鸽子洞等63处天然洞窟和13个石棚,形象各异。还有乾隆皇帝加封的云巢松、将军松等。辽代的望海寺、琉璃寺,金、元代的耶律楚材读书堂,明代的玉泉寺、请安寺、云山寺、海云观、三清观、具瞻亭,清代的观音阁、旷观亭等景观较著名。清乾隆皇帝点题的“闾山八景”有道隐谷、圣水盆、旷观亭、吕公岩、望海寺、云巢松、桃花洞和蝌蚪碑。闾山植物生长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4.2%,共有植物88科、303属、483种,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匆匆闾山一日游,走马观花,不可能将纵长四十五公里,横宽十四公里闾山游遍,但是我敢说,闾山一日不虚此行。
车行不到两个小时,就进入闾山脚下,未进山先领略了山脚下那春意盎然的梨花盛开之景,让久居在钢筋水泥的城里人先饱了眼福。
闾山历史非常悠久,这里埋葬着辽的三代皇帝和十几位皇妃、二十几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后萧燕燕、贤臣韩德让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闾山成了辽代帝王的生命之山。清代,对闾山更加尊崇备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游览,留下御制诗文五十余首。
进入山门,拾阶而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约10米的巨石斜立在路旁,斜石下有一小溪,时值辽西春季少雨,溪内无水。但见许多游人都挤过去观看,拍照,我也挤过去,这才看清石面上刻着“从善如登”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清代爱新觉罗·庆龄的手书,那意思是做好事如登山一样,要不怕艰难,才能达到胜界。有了“从善如登”的鼓舞,游人一般都精神为之一震,不顾山高坡陡,突增不到山顶非好汉的决心。
顺林荫路上行,山陡人众,温度升高,又由于辽西早晚温差大,我们脱下外上衣,喝过水,轻装上阵。过了正直亭,举目而望,一座百余米的山崖迎面而立,这就是有名的道隐谷,俗称大石棚。大石棚是天然屋檐状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的石窟,斜覆天成,长约40余米,宽约5米,最高处约20米,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 “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山泉,叮咚有声。传说辽太子耶律倍曾在此隐居读书,故称“道隐谷”。此时正值五一黄金周,游人如织,游玩的,进香的,拍照的,挤得水泄不通,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或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拍照都不可能。
匆匆过了大石棚,随人流登上观音阁,又是一番景色。观音阁坐落在大石棚东边的高台上,阁为方正四合院,院内两株古柏已经500余年,仍枝干遒劲,气势森森,游人无不感叹,这么粗壮的柏树,要不是进山实难一见。这么小的四合院,要想近距离地拍古柏简直不可能。阁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独特的硬山式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三菩萨像。东西两侧还有达摩尊者、伽蓝菩萨等塑像。前殿塑有弥勒、四大天王和韦驮像。整座四合院殿内外香火袅袅。
观音阁旁是清代蜡像馆,展示清代十二位皇帝和孝庄、慈禧两太后蜡像,很是逼真。
闾山不但山美,树美,特别是文化味浓厚,每处景点无不透出辽、清两代文化的韵味。在观音阁东南突起的岩石上,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一座六角亭,这就是另一处景点旷观亭。相传耶律倍曾在此处读书作画,观赏闾山风光。故乾隆有旷观亭诗曰:“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凭陵碧海波,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
过了旷观亭,沿曲径攀登,可到达几块耸立的巨石上,因它们形如初绽的莲花,称为莲花石,又叫吕公岩。传说华山因吕洞宾曾游此峰而得名。由于游人太多,一条仅容一人攀登的小道挤满了游人,要想登吕公岩,在一个小时内肯定上不去,我与同伴只好放弃,择路下山,从一条无人敢攀的小路进入吕公岩西部的另一处景点万年松。万年松长于山中一宽大的谷地,此松傲然挺立,高约20米,树围5米,枝叶参天,四季常青,雄伟异常。乾隆曾封此树为“云巢松”。天长地久,人们就俗称为“万年松”了,至于此松到底生长了多少年,具体经谁人之手所植就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万年松后面再拾阶而上,就是耶律楚材读书堂了。耶律楚材是金、元两朝名臣、著名的文学家,幼年时在母亲的陪伴下曾在此挑灯夜读,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后功成名就。
最后一处景点,笔者是非上不可的,那就是望海寺,因为笔者是职业海员,望海听涛,就像一种职业本能一样,同伴实在走不动了,我们择地午餐,酒足饭饱,开始新一轮的攀登。望海寺建在一座山崖上,拔地而起,直插云端。峰顶有几块大岩石天然垒成一个瞭望台,有资料说还是明代长城遗址呢。依山拾级而上,北侧一悬空巨石,上刻“壁立万仞”“闾山第一石”的字样。为游人拍照又多了一处难得的选景之地。南侧有 一石门为“白云关”,关隘依山垒石,巧夺天工,居高临下,四面绝壁,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谁也不知道这石头是怎么垒上去的。过关门,经“代屏石”,爬“燕子翻身”,就可登上望海寺绝顶,这里山风浩荡,使人有腾云驾雾、飘然欲飞、来到“人间天上”之感。极目远眺,万里无尘,滔滔渤海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疲劳顿失。有多少志士曾感叹,山在脚下,海在眼前,世界之大,有什么不可征服的。
闾山山美,因它山形奇特,回环掩抱,山,远看是青的,近看是绿的和褐的。山上还有松树,有亭子,山下还有水库。山下遍地是梨树,到处是梨花。山上,古木苍苍,鸟鸣啾啾,令人赏心悦目;碑碣、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又能令人一发思古之幽情,还能陶冶情操,增长文学知识。故每当春日百花盛开时,游者如云,漫山遍野,都荡漾在欢声笑语中。
闾山以石景为基础,峰峦为依托,松柏铺翠,寺庙点缀,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军拜母、莲花妆绽、鲤鱼擎天、林海玉舟,以及鹅头峰、骆驼峰、鹰嘴峰、兔耳峰、神女峰等奇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道隐谷、观音洞、吕祖洞、万佛洞、老虎洞、鸽子洞等63处天然洞窟和13个石棚,形象各异。还有乾隆皇帝加封的云巢松、将军松等。辽代的望海寺、琉璃寺,金、元代的耶律楚材读书堂,明代的玉泉寺、请安寺、云山寺、海云观、三清观、具瞻亭,清代的观音阁、旷观亭等景观较著名。清乾隆皇帝点题的“闾山八景”有道隐谷、圣水盆、旷观亭、吕公岩、望海寺、云巢松、桃花洞和蝌蚪碑。闾山植物生长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4.2%,共有植物88科、303属、483种,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匆匆闾山一日游,走马观花,不可能将纵长四十五公里,横宽十四公里闾山游遍,但是我敢说,闾山一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