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一个地区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文章基于当前福建省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福建省的省情,从福建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对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福建省;区域协调;策略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福建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有之路,在我国东南地区独占鳌头,经济属于领先的地位。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了制约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明确制约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才能为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发展策略。
一、制约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差异明显
从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上分析,福建全省区域差异明显。首先,从耕地资源上来看,福建省耕地类型众多。一方面,旱田和水田的划分比较明确。另一方面,旱地又分为适合耕作的坡地等,水田又分为适合山间劳作的山垅田等。福建省主要的耕地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小部分沿着山区的溪流峡谷地区分布,还有一部分的耕地是分布在山区的盆地以及丘陵。福建省地处我国的沿海地区,整体的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福建省的四大平原也都是集中在这一地区,平原地区有利于耕地作物,耕地比重非常高。
从气候上来看,福建省的年降水量西北较多,东南虽然地处沿海可是并没有比西北多。福建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则是南部区域比较多,北部区域比较少,尤其是福建的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少。不同的耕地类型和面积大小,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各地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东蓝色西绿色的特点,并且一直保持东西差距很大的格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福建省的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山海结构模式,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是属于山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一般比较发达,工业相对落后一些,资源条件比较优越,部分地区的的区域优势更是明显。但这些优势要想转化为经济优势,离不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更离不开诸如:交通、能源、通讯等条件的改善。
福建省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西北和西南地区山地广布,地势起伏,交通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匮乏,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城市分布稀疏,工业产业带分布不集中,投资环境明显劣于东南沿海,东南部沿海的地形特征主要是以丘陵为主,占据福建省大部分的平原,自然条件优交通体系发达,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海陆交通条件较好,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充足,加上开放历史久远,外资企业众多,高新产业发达等优势。
受区域条件影响,以中心城市聚集的沿海区域,如福州、厦门等。由于其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大,对农村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进度较快,经济建设项目众多,信息文化科技发达。农业产业化配套水平,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也较高,而山区相对来讲基础设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产业投入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三個优先”的发展政策,国家实施的是东部沿海重点发展的战略,在福建等省份,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如闽东南地区就成为我国经济开放区之一。对于福建省的东南地区的投入要持续增加,早年福建省提出的加强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要作为建设重点,或多或少都有利于当地吸引外资来闽投资,外资的优秀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当地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在同一时期因为闽西北地区国家没有相关优惠政策的辐射,直接导致了福建省经济无法实现平衡发展。
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会使城乡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权益受到较大的损害,使农业无法得到强劲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在生产方面无法取得同等的收益,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会造成这两个地区的差距呈现出一种有增无减的趋势。此外,福建省重点产业集群分布较为集中,多出现在一些沿海城市,突出地反映了福建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着相关产业和地区的经济投入不平衡。由于相关产业和地区的经济投入不平衡,使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造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持续增大。
二、促进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要想做好区域的协调发展,市场发挥和政府调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智慧结晶,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实践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福建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只有坚持二者的结合,才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内外兼修的条件。
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资源有效配置,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环节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福建各个地区城市群的作用。城市群对区域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福建省情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由点及面,促进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福建区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关键所在。福建省要健全市场机制,把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打破各行政区域发展的界限,特别是山区和沿海的界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在技术创新领域,人才引进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展开合作,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之间实现更加合理的流动。要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资源能够在各个区域得到均衡配置。 福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市情,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市场活力。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利用这双“有形”的手,来正确引导市场,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要建立创新平台,使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时并重,规划建设创新平台。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引进大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整合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源,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的互动交流。围绕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打造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链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助力新时期生态文明发展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拓宽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生态专项资金。同时,完善相关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案和方式。强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根据各地方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贡献值作为评估标准,合理分配专项资金,采取考核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将生态补偿金作为一般转移支付财力直接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做到谁保护谁受益。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主体承担环境修复的责任。在对环境污染主体进行处罚的同时,还需要环境污染主体承担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这些补偿费用既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还可运用于补偿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弱势群体。倘若破坏的生态环境未能达到修复的效果,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主体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根本上缓解建设生态文明的压力。
福建省要积极完善生态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当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如现阶段各地“河长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一旦某个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没有达到生态环境建设标准要求,那么就需要对直接责任主体进行惩罚,通过完善生态考评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更为有效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而高层次人才更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力。福建省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想实现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各地区的区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然而,目前福建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部分地区没有做到合理的“引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已成为福建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建省的山区人才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才的培育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渠道,加大对于山区人才的开发力度,提高山区人才的培养进程。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山区的人才积累,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实现山区和沿海良性互动发展的前提。真正做到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动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本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引进人才的渠道多种多样,政府可以通过人才政策宣传、召开人才推介会、到各大知名高校组织引才活动等方式,增加引才力度。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经成为福建省引才的窗口,福建省通过组织举办福建——北京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大型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帮助大量福建的中小企业到高层次人才聚集之地招贤纳才。与此同时,单纯靠政府的努力还不够,企业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是人才引进的主体,能否成功引才、用才,关键在于企业。要使企业引才更有效,必须更新企业的用人观念:变简单粗放的“用人”方式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四)加强区域文化融合,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福建省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福建的文化劣势显而易见,因此,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挖掘福建地区本土文化,重视福建的公共文化建设;同时要鼓励福建不同的地区进行文化创新,给予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更加舒适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福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福建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福建的文化要以陆、海兼具的文化发展为方向。福建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从区位优势来看,福建省具备引领这一文化发展方向的地理位置。八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的发展根植于福建的深厚的历史之中,诸如:福建的闽学、船政文化、妈祖文化等都是福建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少与文化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把文化重心放在文化生产部门和打造文化产品的数量上面,反而忽略了文化根源的内在传承,忽略了文化发展的质量。因此,需要我们去创造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三、结语
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统筹福建省的省情,基于福建省山海之间的差异,推进福建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福建省区域之间各方面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明花.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王丽艳,戴毓辰,宋顺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推进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的逻辑与时序探[J].区域发展,2020(08):44-49.
[3]賀新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07):38-47.
[4]任维德.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院报,2019(09):92-100.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AS20726)。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福建省;区域协调;策略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福建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有之路,在我国东南地区独占鳌头,经济属于领先的地位。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了制约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明确制约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才能为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发展策略。
一、制约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差异明显
从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上分析,福建全省区域差异明显。首先,从耕地资源上来看,福建省耕地类型众多。一方面,旱田和水田的划分比较明确。另一方面,旱地又分为适合耕作的坡地等,水田又分为适合山间劳作的山垅田等。福建省主要的耕地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小部分沿着山区的溪流峡谷地区分布,还有一部分的耕地是分布在山区的盆地以及丘陵。福建省地处我国的沿海地区,整体的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福建省的四大平原也都是集中在这一地区,平原地区有利于耕地作物,耕地比重非常高。
从气候上来看,福建省的年降水量西北较多,东南虽然地处沿海可是并没有比西北多。福建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则是南部区域比较多,北部区域比较少,尤其是福建的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少。不同的耕地类型和面积大小,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各地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东蓝色西绿色的特点,并且一直保持东西差距很大的格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福建省的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山海结构模式,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是属于山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一般比较发达,工业相对落后一些,资源条件比较优越,部分地区的的区域优势更是明显。但这些优势要想转化为经济优势,离不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更离不开诸如:交通、能源、通讯等条件的改善。
福建省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西北和西南地区山地广布,地势起伏,交通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匮乏,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城市分布稀疏,工业产业带分布不集中,投资环境明显劣于东南沿海,东南部沿海的地形特征主要是以丘陵为主,占据福建省大部分的平原,自然条件优交通体系发达,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海陆交通条件较好,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充足,加上开放历史久远,外资企业众多,高新产业发达等优势。
受区域条件影响,以中心城市聚集的沿海区域,如福州、厦门等。由于其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大,对农村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进度较快,经济建设项目众多,信息文化科技发达。农业产业化配套水平,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也较高,而山区相对来讲基础设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产业投入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三個优先”的发展政策,国家实施的是东部沿海重点发展的战略,在福建等省份,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如闽东南地区就成为我国经济开放区之一。对于福建省的东南地区的投入要持续增加,早年福建省提出的加强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要作为建设重点,或多或少都有利于当地吸引外资来闽投资,外资的优秀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当地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在同一时期因为闽西北地区国家没有相关优惠政策的辐射,直接导致了福建省经济无法实现平衡发展。
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会使城乡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权益受到较大的损害,使农业无法得到强劲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在生产方面无法取得同等的收益,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会造成这两个地区的差距呈现出一种有增无减的趋势。此外,福建省重点产业集群分布较为集中,多出现在一些沿海城市,突出地反映了福建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着相关产业和地区的经济投入不平衡。由于相关产业和地区的经济投入不平衡,使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造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持续增大。
二、促进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要想做好区域的协调发展,市场发挥和政府调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智慧结晶,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实践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福建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只有坚持二者的结合,才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内外兼修的条件。
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资源有效配置,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环节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福建各个地区城市群的作用。城市群对区域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福建省情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由点及面,促进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福建区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关键所在。福建省要健全市场机制,把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打破各行政区域发展的界限,特别是山区和沿海的界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在技术创新领域,人才引进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展开合作,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之间实现更加合理的流动。要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资源能够在各个区域得到均衡配置。 福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市情,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市场活力。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利用这双“有形”的手,来正确引导市场,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要建立创新平台,使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时并重,规划建设创新平台。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引进大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整合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源,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的互动交流。围绕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打造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链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助力新时期生态文明发展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拓宽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生态专项资金。同时,完善相关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案和方式。强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根据各地方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贡献值作为评估标准,合理分配专项资金,采取考核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将生态补偿金作为一般转移支付财力直接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做到谁保护谁受益。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主体承担环境修复的责任。在对环境污染主体进行处罚的同时,还需要环境污染主体承担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这些补偿费用既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还可运用于补偿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弱势群体。倘若破坏的生态环境未能达到修复的效果,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主体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根本上缓解建设生态文明的压力。
福建省要积极完善生态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当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如现阶段各地“河长制”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一旦某个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没有达到生态环境建设标准要求,那么就需要对直接责任主体进行惩罚,通过完善生态考评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更为有效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而高层次人才更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力。福建省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想实现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各地区的区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然而,目前福建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部分地区没有做到合理的“引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已成为福建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建省的山区人才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才的培育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渠道,加大对于山区人才的开发力度,提高山区人才的培养进程。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山区的人才积累,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实现山区和沿海良性互动发展的前提。真正做到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动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本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引进人才的渠道多种多样,政府可以通过人才政策宣传、召开人才推介会、到各大知名高校组织引才活动等方式,增加引才力度。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经成为福建省引才的窗口,福建省通过组织举办福建——北京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大型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帮助大量福建的中小企业到高层次人才聚集之地招贤纳才。与此同时,单纯靠政府的努力还不够,企业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是人才引进的主体,能否成功引才、用才,关键在于企业。要使企业引才更有效,必须更新企业的用人观念:变简单粗放的“用人”方式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四)加强区域文化融合,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
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福建省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福建的文化劣势显而易见,因此,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挖掘福建地区本土文化,重视福建的公共文化建设;同时要鼓励福建不同的地区进行文化创新,给予文化产业投资和融资更加舒适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福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福建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福建的文化要以陆、海兼具的文化发展为方向。福建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从区位优势来看,福建省具备引领这一文化发展方向的地理位置。八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的发展根植于福建的深厚的历史之中,诸如:福建的闽学、船政文化、妈祖文化等都是福建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多少与文化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把文化重心放在文化生产部门和打造文化产品的数量上面,反而忽略了文化根源的内在传承,忽略了文化发展的质量。因此,需要我们去创造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三、结语
福建省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统筹福建省的省情,基于福建省山海之间的差异,推进福建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福建省区域之间各方面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明花.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王丽艳,戴毓辰,宋顺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推进环渤海大湾区建设的逻辑与时序探[J].区域发展,2020(08):44-49.
[3]賀新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及格局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07):38-47.
[4]任维德.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院报,2019(09):92-100.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AS20726)。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