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角度,论证了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深入开展方面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必要性 可行性 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娜(1978- ),女,辽宁东港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广东潮州52104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8-02
近年来,高校中恶性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这为每一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一线心理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的方法有:建立档案了解总体概况和特殊学生,通过个别面谈咨询、电话网络咨询解决学生具体心理问题,以开设课程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角度,对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论述。
一、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必要性
1.高校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方面,许多高校咨询人员的数量往往与广大学生的咨询需求不成正比。想要咨询的同学要预约时间才有可能得到咨询。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也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发生后的调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这决定了大多数同学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具有普遍性的、程度较轻的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如果对于这样的问题只以咨询的形式解决,往往会变成咨询人员的重复劳动,效率较低。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快速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所采取的心理测验形式往往过于死板,也易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动态掌握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方面,心理档案也显得有些无力。在心理学教学、讲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能在某一个学期或某一个阶段开设,且课程的数量有限。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在大学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的,尤其一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讲座则存在着范围小,对象过于集中,内容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团体活动,人员构成相对松散,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对某方面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的关注。
2.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是从上至下进行的,由主管部门或教师发起一项活动,学生来参与配合,缺乏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高校中,师生关系较之中小学更为松散,师生间的联系较少,有一定距离感,加之教师与学生两者角色的差异, 教师对于学生的现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得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烦恼时选择独自闷在心里或和同学、朋友倾诉,这就造成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无法了解和解决问题。
3.学生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大学生遇到烦恼时,65.59%的同学选择和同学、朋友倾诉,其次是自己消化克服,只有15%左右的同学会考虑心理咨询。出现烦恼自己消化克服,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危机事件。同学间的互相安慰一般会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安慰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方法不当甚至会偏离应有的方向。学生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教师和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很多个体的心理问题、异常现象、突发事件等常常最先在同学中突显、表现。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普通学生往往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对于一些同学的心理危机事件或表现出来的危机事件的信号没有识别能力,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低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不恰当的解决方式如隐瞒、掩饰等,贻误干预的有利时机。
以上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咨询的效率较低,师生沟通了解不足,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面对的对象始终比较偏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无法真正、连续、深入地做到每一个人心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应该是普及、连续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这些工作只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教师来完成,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发动学生力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现行的班干部队伍中增添班级心理委员角色来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的心中,从而有效地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不足。
二、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可行性
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适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由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有一些意见认为,朋辈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态度等品质。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心理专业的,而且本身的阅历经验等都较浅,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教育,因此对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顾虑。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其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足以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在前期的人员选拔上,应通过科学严格的标准挑选出合适的人员,再由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相关专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心理咨询教师定期与心理委员进行交流、监督、指导,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这些培训、指导等工作尽管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咨询教师的工作量,但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还是比较经济的。而且各院系的心理委员也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自发地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向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学生工作部门反映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以及提出活动建议和构想等,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效果。
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形式与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当前,大多数高校所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课程和咨询外,大多是由心理辅导部门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进行的,能够真正深入每个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因此,在班级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更是一种有利的促进因素,是教育的广阔而有力的阵地。如可以以“心理辅导进支部”“心理辅导进寝室”为主题,举办班会或团日活动,从而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充斥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说,通过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形成上下融合沟通的体系,学生的思想和信息能够及时地得到传达和反馈,也有利于安排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有比较清晰准确的了解,对同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反映到上一级心理健康负责人处。最终形成班级心理委员—院系辅导员、教师—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危机干预三级反应模式,各相关级别根据具体情况评价问题严重性,给予相应反应,从而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
3.高校学生处于发展时期,有必要采取班级心理委员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基本属于发展性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和阶段性,问题的性质一般不是很严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从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说,他们十分重视同伴意见交流。因此,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遇到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和心理委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达到良好互动,从而起到良好的咨询、帮助效果。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有浓厚兴趣。他们自发组织协会,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开展多种活动等。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这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使他们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那么在他们开导别人的时候,就会更有成效。接受心理委员的培训和从事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在调整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时,也能够更好的解决,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三、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有效性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普及性广。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院系再到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相关活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由窄到宽、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力得到加强,便于管理和开展活动。在对学生心理信息的掌握上,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大大提高了对学生信息掌握的准确性、灵活性,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全方位网络,及时沟通反馈与解决,提高教育及咨询的有效性。由于班级心理委员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2.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效性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使学生管理者能够从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对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委员模式,在危机干预反应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出现一定问题,却由于识别不清、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导致错失干预的有效时机,或干预方式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现象,保证了危机干预的快捷准确、措施得当。
3.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影响力大。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宣传深入每个班级,影响到每个同学。学生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时,可从班级心理委员处得到基本的咨询,方便快捷。作为心理委员本身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通过自己的热心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服务,从而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影响了他人,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他助—互助—自助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尽管其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发挥其优勢,弥补其不足,使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7).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黄志坚.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J].深圳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崔彬,曲晓丽.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5]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关键词]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必要性 可行性 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娜(1978- ),女,辽宁东港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广东潮州52104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8-02
近年来,高校中恶性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这为每一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一线心理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的方法有:建立档案了解总体概况和特殊学生,通过个别面谈咨询、电话网络咨询解决学生具体心理问题,以开设课程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角度,对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论述。
一、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必要性
1.高校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方面,许多高校咨询人员的数量往往与广大学生的咨询需求不成正比。想要咨询的同学要预约时间才有可能得到咨询。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也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发生后的调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这决定了大多数同学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具有普遍性的、程度较轻的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等。如果对于这样的问题只以咨询的形式解决,往往会变成咨询人员的重复劳动,效率较低。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快速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所采取的心理测验形式往往过于死板,也易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在动态掌握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方面,心理档案也显得有些无力。在心理学教学、讲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能在某一个学期或某一个阶段开设,且课程的数量有限。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在大学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的,尤其一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讲座则存在着范围小,对象过于集中,内容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团体活动,人员构成相对松散,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对某方面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的关注。
2.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是从上至下进行的,由主管部门或教师发起一项活动,学生来参与配合,缺乏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高校中,师生关系较之中小学更为松散,师生间的联系较少,有一定距离感,加之教师与学生两者角色的差异, 教师对于学生的现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得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烦恼时选择独自闷在心里或和同学、朋友倾诉,这就造成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无法了解和解决问题。
3.学生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大学生遇到烦恼时,65.59%的同学选择和同学、朋友倾诉,其次是自己消化克服,只有15%左右的同学会考虑心理咨询。出现烦恼自己消化克服,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危机事件。同学间的互相安慰一般会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安慰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方法不当甚至会偏离应有的方向。学生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教师和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很多个体的心理问题、异常现象、突发事件等常常最先在同学中突显、表现。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普通学生往往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对于一些同学的心理危机事件或表现出来的危机事件的信号没有识别能力,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低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不恰当的解决方式如隐瞒、掩饰等,贻误干预的有利时机。
以上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咨询的效率较低,师生沟通了解不足,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面对的对象始终比较偏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无法真正、连续、深入地做到每一个人心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应该是普及、连续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这些工作只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教师来完成,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发动学生力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现行的班干部队伍中增添班级心理委员角色来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的心中,从而有效地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不足。
二、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可行性
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适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由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有一些意见认为,朋辈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正确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态度等品质。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心理专业的,而且本身的阅历经验等都较浅,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教育,因此对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顾虑。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其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足以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在前期的人员选拔上,应通过科学严格的标准挑选出合适的人员,再由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相关专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心理咨询教师定期与心理委员进行交流、监督、指导,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这些培训、指导等工作尽管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咨询教师的工作量,但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还是比较经济的。而且各院系的心理委员也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自发地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向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学生工作部门反映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以及提出活动建议和构想等,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效果。
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形式与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当前,大多数高校所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课程和咨询外,大多是由心理辅导部门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进行的,能够真正深入每个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因此,在班级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更是一种有利的促进因素,是教育的广阔而有力的阵地。如可以以“心理辅导进支部”“心理辅导进寝室”为主题,举办班会或团日活动,从而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充斥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说,通过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形成上下融合沟通的体系,学生的思想和信息能够及时地得到传达和反馈,也有利于安排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危机干预反应方面,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有比较清晰准确的了解,对同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估,如有必要可反映到上一级心理健康负责人处。最终形成班级心理委员—院系辅导员、教师—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危机干预三级反应模式,各相关级别根据具体情况评价问题严重性,给予相应反应,从而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
3.高校学生处于发展时期,有必要采取班级心理委员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基本属于发展性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和阶段性,问题的性质一般不是很严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从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说,他们十分重视同伴意见交流。因此,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遇到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和心理委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达到良好互动,从而起到良好的咨询、帮助效果。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有浓厚兴趣。他们自发组织协会,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开展多种活动等。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这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使他们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那么在他们开导别人的时候,就会更有成效。接受心理委员的培训和从事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在调整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时,也能够更好的解决,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三、在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有效性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普及性广。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院系再到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相关活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由窄到宽、由点到面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力得到加强,便于管理和开展活动。在对学生心理信息的掌握上,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大大提高了对学生信息掌握的准确性、灵活性,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全方位网络,及时沟通反馈与解决,提高教育及咨询的有效性。由于班级心理委员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2.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效性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班级心理委员模式,使学生管理者能够从心理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对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委员模式,在危机干预反应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出现一定问题,却由于识别不清、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导致错失干预的有效时机,或干预方式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现象,保证了危机干预的快捷准确、措施得当。
3.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影响力大。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宣传深入每个班级,影响到每个同学。学生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时,可从班级心理委员处得到基本的咨询,方便快捷。作为心理委员本身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通过自己的热心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服务,从而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影响了他人,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他助—互助—自助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尽管其在实践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发挥其优勢,弥补其不足,使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埕.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7).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3]黄志坚.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J].深圳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崔彬,曲晓丽.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5]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