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中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t398896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机制对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对培养油气储运工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油气储运工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激励机制的探索与研究,旨在帮助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达到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激励机制;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29-02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是由中国石油学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的储运学科专业设计大赛,为储运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是一次展示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的绝佳机会。通过激励过程,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团队协同作用。激励程度越高,工作热情越强,工作效率越高,越容易实现既定目标。反之,激励程度越低,则缺乏工作热情,无法实现预期工作目标[1]。关于激励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有学者提出以目标、环境、情趣和需要激励学生[2];也有学者提出运用教育激励理论来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当遵循四项教育激励的基本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和激励的公平原则[3]。
  结合激励机制研究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增加学生参加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的积极性:(1)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内容;(2)实施启发式指导方法;(3)激发学生比赛的成功感;(4)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二、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内容
  應该明确对油气储运工程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要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因为,对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纵向的进步就是其个人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突破。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象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设计内容。(1)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设计内容可以相对简单,可以努力在数量上达到全员参与。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设计内容可以相对复杂,应要求他们的设计方案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2)根据学生选取研究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例如,针对管道设计和油库设计,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
  三、实施启发式指导方法
  积极引导发挥油气储运工程大赛团队协同作用。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并且,一个人的资源和能力也是有限的,组建设计团队可以使资源共享、进行头脑风暴,更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队形式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团队合作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使他们在良性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提高团队综合实力,更好地完成比赛设计方案。
  四、激发学生比赛的成功感
  学生的成就感与自我标准有关系,教师应注意这种个体感受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设计方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比赛过程。有些同学,在比赛工程中认真准备,但可能因为设计方案不具有创新性而没有获奖,这种情况很可能打击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为此,可以设置一项“成功参赛过程奖”,让学生将比赛设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包含文字、图片、日期等内容的记录文件,将这份记录文件与完整设计方案一同提交,参与“成功参赛过程奖”的评选,让更多的同学可以通过参与比赛而获得激励,从而激发学生比赛的成功感。
  五、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比赛的成就感。为激发油气储运工程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油气储运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1)物质激励;(2)与学校奖学金评比相联系;(3)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一)物质激励
  在比赛中,相对于精神激励而言,物质激励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因此,在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中,可以设置不同等级奖项的现金奖励,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和参赛积极性,更可以帮助贫困的优秀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与学校奖学金评比相联系
  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结果可以纳入奖学金考核评比中,不仅可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分体系,更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三)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最受用人单位欣赏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不必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其产生工作效益。同样,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实践与创新活动,在毕业时才能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
  与中国石油石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对于在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优先机会,使学生可以通过比赛获得成就感。
  六、结束语
  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内容、实施启发式指导、激发学生成功感觉、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参加油气工程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可以锻炼油气储运工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增强自信心、磨炼意志、提高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有效利用激励机制对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淑波.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36-38.
  [2]蔡淑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激励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62-63.
  [3]潘永兴,柳海民.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81-184.
其他文献
以潍河大桥为例,介绍了V型连续刚构桥桥墩的设计构思及特点,重点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V型桥墩叉角角度变化和桥墩墩身形式变化对结构内力分配的变化。
脱粒滚筒是玉米收获机的重要零部件,对脱粒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以脱粒滚筒为分析对象,应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其三维模型,并导入到Hypermesh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以Abaqu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区别开来的标志,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又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成正比的。现在迫切需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开发社会的劳动资源。公有制只有与按劳分配相结合,才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团结、社会安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
期刊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公开出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目前我国出版的普通地图集或专业地图集中,论篇幅之宏大,是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举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编绘的地图集,说明这本地图集和我国传统的古典式的示意地图不同,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现代绘图方法绘制的历史地图集,不仅具有完整的地理意义,并且具有精确的计量意义。图集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仍然保持详细描绘政区沿革的特色外,还包括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具备了现代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要素。不过,
期刊
在工人中实行技师聘任制度,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表现。这项制度从1987年实
<正> 吴光同志所著《黄老之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新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读罢此书,感到它确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哲学史专著。黄、老连用.较早见于《史记》和《汉书》。然而,黄老之学与诸子学说的关系如何?黄老之学与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软性资产,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要性;要建设一支勤奋的宣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与之配套的完备的市场体系。劳动力市场是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居于要素市场首位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却严重
本文认为,对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命题,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几乎都不是按照列宁的原意阐述的,而是按照斯大林一九二四年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观点来阐述的。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述,认为无论就这一命题的基本内容或论证方法来看,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按照列宁的原意,才能认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情况。
<正> 《蒙藏民族关系史略》是根据汉文、藏文和蒙文史籍中大量的翔实资料和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的;此外,书中还汲取了国外学者研究的积极成果。该书侧重阐述了十三至十八世纪中叶,即元、明、清时代,蒙藏两个民族政治、宗教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两个民族同元、明、清三朝的关系。这是我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民族关系史著作,不仅有学术价值,也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引人注目的一本新书。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色: 一、内容相当丰富。此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十三世纪中叶以前的蒙藏民族关系、元代的蒙藏民族关系、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