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角场镇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东北部,辖区面积达9.52 km2。近年来,杨浦区五角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以及时、有效和经济的“六位一体”服务为区域内逾17.89万常住人口筑牢健康网底。2013年,中心借助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契机,进一步挖掘内涵、创新服务模式、培育医护专才、做优特色工作,实现了服务绩效和居民口碑的双赢。
1 打造专才 科研惠民
一支情系社区、专业出色的医护人才队伍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心依托“名医师”工程、首席医师工作制和市、区级医院联合体及科研项目的引领,锻造青年人才,促其专业成长。
“走出去”模式是中心领导导入的先进理念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中心积极参与对外交流,选送1名青年医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糖尿病中心进修,力求将国外领先的专业知识及社区卫生管理理念融入实际工作中,使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既能“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市、区级医院联合体医生频频“空降”支援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华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及杨浦区中心医院高、中级医师等先后前来中心指导业务。如中心聘请新华医院肾内科朱淳主任医师定期来开展工作,结合患者诊治、用药指导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医务人员进行专题授课。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和华山医院康复科吴毅教授分别与中心的2名年轻医师结对,形成紧密型的师徒合作形式,中心医师也定期到名医师所在医院进修专业理论,跟随教授查房,耳提面命式的带教使年轻医师获益匪浅,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把科研应用与社区卫生民生工作进行有效“链接”,其叠加效应会成倍放大。中心在区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力支持下,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围绕“六位一体”功能,依托市、区级医院和专业院所的技术力量,实行自主创新与资源整合“两条腿走路”。依据五角场镇社区疾病谱的特点,持续开展以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为代表的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科研工作。
“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为居民设置了癌症“防火墙”。中心对辖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经由现场初筛→确定高危人群→肠镜精筛→复查随访等步骤,使无症状的大肠癌及癌前期病变患者能够获得“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社区准癌症患者的健康指数。
吸烟之害,人尽皆知,中心与中山医院携手开展“全科医生简介忠告对患者戒烟效果的评价”项目,通过“简介戒烟忠告”和“开设戒烟门诊”,努力提高吸烟人群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从而使患者摒弃吸烟恶习。中心还与复旦大学、新华医院联手进行“社区慢性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明社区慢性病的疾病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五角场镇社区的整体健康防治规划提供数据。
2 创建为机 重在服务
走进营口路760号,中心总部6个楼面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医疗和保健独立分区,居民就医流程更显便捷;一人一诊室及病房和检查治疗科室护帘的设置,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温馨中不乏细心;中医科极具中医传统文化气息,其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和传统体育(易筋经)的中医特色服务受到居民青睐。
作为2013年中心的一号工程,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本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再上台阶。
同时,以创建为契机,中心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当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家庭医生工作采用站点布网、团队为基、以点带面、下沉社区的路线图。中心以辖区内兰馨、浣纱、洪东、市光、民京5个综合性卫生服务站为支撑,以5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基础,以居委会为单位实施“家庭医生制全覆盖”,每名家庭医生配备1~2名家庭医生助手(由公共卫生医生或护士担任),坚持沉入社区服务好重点人群。在服务中,中心努力与社区居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健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门诊预约、家庭健康管理、用药指导等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社区首诊、定点就诊、预约门诊以及双向转诊的就诊模式。
中心力推以家庭医生为服务主体的诊疗服务模式,在签约管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与资源保障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管理框架。同时,服务的转型亦促使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得以充分开掘,即由原先的防治分离转型为防治一体,服务对象则由患者个体转型为家庭,服务重点由疾病管理转型为健康管理。
作为中心特色工作之一的居民居家宁养服务的延伸,中心承接了区政府实事“居家护理”技能培训项目,2013年培训了3家养老院,完成56名卧床老人家庭陪护人员(家属)的培训工作,努力为特殊家庭减压卸负。
社区卫生建设的春天就在眼前,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站点的布局和功能,加大科研对社区卫生的贡献及做好民生实事,是中心下一阶段要着力思考和实践的主基调。年轻、干练的中心主任陈旭波将带领中心团队继续为五角场镇社区居民的健康加分添彩。
1 打造专才 科研惠民
一支情系社区、专业出色的医护人才队伍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心依托“名医师”工程、首席医师工作制和市、区级医院联合体及科研项目的引领,锻造青年人才,促其专业成长。
“走出去”模式是中心领导导入的先进理念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中心积极参与对外交流,选送1名青年医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糖尿病中心进修,力求将国外领先的专业知识及社区卫生管理理念融入实际工作中,使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既能“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市、区级医院联合体医生频频“空降”支援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华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及杨浦区中心医院高、中级医师等先后前来中心指导业务。如中心聘请新华医院肾内科朱淳主任医师定期来开展工作,结合患者诊治、用药指导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医务人员进行专题授课。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和华山医院康复科吴毅教授分别与中心的2名年轻医师结对,形成紧密型的师徒合作形式,中心医师也定期到名医师所在医院进修专业理论,跟随教授查房,耳提面命式的带教使年轻医师获益匪浅,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把科研应用与社区卫生民生工作进行有效“链接”,其叠加效应会成倍放大。中心在区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力支持下,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围绕“六位一体”功能,依托市、区级医院和专业院所的技术力量,实行自主创新与资源整合“两条腿走路”。依据五角场镇社区疾病谱的特点,持续开展以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为代表的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科研工作。
“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为居民设置了癌症“防火墙”。中心对辖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大肠癌早诊早治筛查,经由现场初筛→确定高危人群→肠镜精筛→复查随访等步骤,使无症状的大肠癌及癌前期病变患者能够获得“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社区准癌症患者的健康指数。
吸烟之害,人尽皆知,中心与中山医院携手开展“全科医生简介忠告对患者戒烟效果的评价”项目,通过“简介戒烟忠告”和“开设戒烟门诊”,努力提高吸烟人群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从而使患者摒弃吸烟恶习。中心还与复旦大学、新华医院联手进行“社区慢性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明社区慢性病的疾病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五角场镇社区的整体健康防治规划提供数据。
2 创建为机 重在服务
走进营口路760号,中心总部6个楼面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医疗和保健独立分区,居民就医流程更显便捷;一人一诊室及病房和检查治疗科室护帘的设置,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温馨中不乏细心;中医科极具中医传统文化气息,其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和传统体育(易筋经)的中医特色服务受到居民青睐。
作为2013年中心的一号工程,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本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再上台阶。
同时,以创建为契机,中心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当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家庭医生工作采用站点布网、团队为基、以点带面、下沉社区的路线图。中心以辖区内兰馨、浣纱、洪东、市光、民京5个综合性卫生服务站为支撑,以5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基础,以居委会为单位实施“家庭医生制全覆盖”,每名家庭医生配备1~2名家庭医生助手(由公共卫生医生或护士担任),坚持沉入社区服务好重点人群。在服务中,中心努力与社区居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健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门诊预约、家庭健康管理、用药指导等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社区首诊、定点就诊、预约门诊以及双向转诊的就诊模式。
中心力推以家庭医生为服务主体的诊疗服务模式,在签约管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与资源保障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管理框架。同时,服务的转型亦促使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得以充分开掘,即由原先的防治分离转型为防治一体,服务对象则由患者个体转型为家庭,服务重点由疾病管理转型为健康管理。
作为中心特色工作之一的居民居家宁养服务的延伸,中心承接了区政府实事“居家护理”技能培训项目,2013年培训了3家养老院,完成56名卧床老人家庭陪护人员(家属)的培训工作,努力为特殊家庭减压卸负。
社区卫生建设的春天就在眼前,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站点的布局和功能,加大科研对社区卫生的贡献及做好民生实事,是中心下一阶段要着力思考和实践的主基调。年轻、干练的中心主任陈旭波将带领中心团队继续为五角场镇社区居民的健康加分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