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背书,高考,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36-04
上海市是课程改革较早的地区,发端和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于全国进行的课程教材改革试点。所以,当全国新课程改革兴起时,上海顺势而为,有声有色令人瞩目。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向21世纪”——聚焦典型而生动、智慧而大气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追求基于史料及其内在思想方法的,可生成、可更新的课程;注重“我们为何学习”“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怎样认识”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海派”纳入了新的生气,为全国大多同行认同和美誉。进入21世纪,上海和全国一样,课程改革从“试点”“试验”发展到走向纵深、聚焦课堂。
按理,在这样的主流下,“背多分”当再度丧失市场份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久已惶惶如鼠的“背多分”竟然“重出江湖”,甚者有公开登堂叫板之事,岂不怪哉?!以下是笔者近五年教研札记中“背多分”现象的摘录,为数不多,梳理出来却也触目。为方便读者,按时间先后排列,加了小标题。可谓钱江潮信有三,回头潮不可不察呢。
2007年10月×日:照课标做考不过背书。
今天参加高考评价会,遇A区S老师,大概平时比较熟悉了,见了我就大发牢骚:“这几年,按你们说的照“课标”做,好像考不过背书的。”他以该区一所学校为例,老师要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背出来。上课就是背书、默书,中午、放学还要抽查。学生怨声四起,又有一出考场就撕课本的。但结果是苦尽甘来,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全区领先,而且在全市都排在前列。
惊讶,郁闷!或许这所学校的生源好,教师即便不“恶做”,学生成绩也不差?
2009年12月×日:有人说,分数是硬道理!
前天,在某校听课后与教研组交流。谈到高三教学时,教研组长X突然蹦出一句“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背书不够”,引起我的注意。会后再聊,X说了一大通,大意是:
目前,不少学校高三时兴背书,外人调研、视导或督导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校领导睁一眼闭一眼,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数是硬道理”。(最后这句十余年来已极少听到,蛮赤裸裸的)
X的教学方式不算新,平时用结构线索理清知识脉络,强化对历史内在关系的理解;用史料强化知识应用。考前也让学生背书,不是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而是整理出四五百条,二十来页,告诉学生这是最基本的,要不折不扣。可是这种教学方式考不过“穷凶极恶”背书的,挨了批评,下一届高三不让带了。
今天,该区教研员证实了这个情况。X的班级高考成绩在全区排位中等偏上,不算突出。
真有此事?!
2009年12月×日: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今天去C区一所“区重点”听课。聊到对近年高考和教学的看法。他们说,不背是假的,但没那么多;盯也盯的,对不自觉的学生要盯得牢些。一位老师说:“主要是不放心,怕一旦高考考到,被学生责问。”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我说:“虽然有些高考题目有问题,但基本没有过细的记忆要求,这是大势所趋,注重的是宏观把握和主干知识,视角也比较大路嘛”。
“‘大路’也要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录取时,能差一分吗?”有位老师接着说,大家附合。
看来谈不拢,不是“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是“屁股指挥脑袋”,各人“命门”不同啊!
2010年2月×日:主要问题在哪里?
今天召开区县历史教研员会议,顺便向他们了解高三教学情况。
T说,他们区搞“恶背”的有,不算多,但有增多的趋势。主要是教师的惰性,史学底子薄弱,谈不上史学思想与方法。也有教师为显得“认真尽责”,课堂背、课后背;中午背、放学背;教室背,办公室背,弄得大家以为他很敬业,所谓“没功劳也有苦劳”嘛!T似乎把这个问题归结为老师的素养和心计,但最后说“背比不背好,高考分数多半也会上去些,至少不会差吧”,话中有话。
Q承认“恶背”现象在他们区里也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比如说史学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有规定,但要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难度。教师畏难,不得要领,就会“穿新鞋走老路”,加上“恶背”对高考有效,就恶性循环。如果背少了,只要一考砸,马上遭到指责。“凭良心讲,高三教师真辛苦,既要素质教育,接受检查,又要死盯背书,课课过关、人人过关。从睁开眼睛到顶着月亮,与其说是脑力活儿,不如说是体力活儿了。”
看来,“背多分”旧病复发,有所蔓延。教师、高考,究竟哪一个是主要原因?我提请大家要足够重视,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端正认识。
2010年10月×日:都是高考惹的祸?
今天参加D区教学展示活动,碰到从外区赶来观摩的青年教师H。H是我市的后起之秀,这些年多次教高三。谈到高考,他义愤填膺:
这几年“重点校”普遍考不过“普通校”,比较聪明、勤于思考的学生考不过“死背教材”的学生。学历史不如背历史,这是高考惹的祸!(这个说法已是n次听到了)有些题目弄得聪明学生难以下手,而“死背书”的却轻易得分。比如,2009年24题,考事件发生的背景。“背景”有直接、间接,题目中没强调是最直接的背景,聪明学生觉得A、B、D都对,可标准答案是D。再如2010年最后一题,居然以一份义和团团民自拟的对外“合约”得出“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以偏概全、孤证论史,还有故弄玄虚之嫌。不少试题,不是想得越多、越深就错得越多,就是想得再多也白搭。这是让思虑缜密的不如简单化的。高考评价会考试院还提出什么“考试语境说”,无非是讲答题不必以史学为依据,荒唐透顶!
他长吁短叹:“看来我也要教学生死扣教材,猜命题者要你回答什么了!”令我揪心。
2010年11月×日:老高三的“教学经”。
昨天去E区学校听课,该校资深教师W 是老高三,冲我大谈他的“教学经”,整理如下:
一、我们这类学校也就图个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现在是“背多分”包打天下,相当多的题目包装得好看,答案全在教材上。按教材答,拿不到最高分也能拿基本分。
二、史料有什么用?我教学生根本不用详细看史料,只要看考什么知识点,把相关的教材内容稍加变化统统写上去。写多了,写错了,不会倒扣分的。“Solo”“Pisa”评分,从卷子上看就是唬人的把戏,那些题目不讲史学规则、学生特点,对错都是他们说了算。2010年那道“苏格拉底案”,第三问“如何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标准答案莫名其妙。明明是苏格拉底为理想而死,却要答“群众暴力”!有多少人拿到这6分了?我告诉学生,这种题想也是白想,不如不想,抓紧时间照教材写,3分还是拿得到的。
三、我对2010年的选择题做了统计,30题中,没有新情境的15题,只要死背就能拿分的至少12题。你说“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有什么思维量?最滑稽的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好像有些新意,鼓励历史的想象,但结果是你只要晓得时间,就解决问题了。“一背遮百丑”、“不变应万变”,我不让学生背书岂不傻瓜了?”
这就是老高三的“教学经”?岂有此理,还是确有此理?这几年,我们以发展公民思维品质为宗旨,不断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改革评价方式”的教研活动,为什么到高三就不灵了?
2010年11月×日:这堂公开课昭示什么?
这周在F区调研。通常,上级听课,无论区县,还是学校,都会推出他们认为还不错的公开课,与课程改革的倡导虽会有一定出入,但至少不会背道而驰。今天我却被当头一棒。
在该区颇有声誉的某中学,Z老师上课,居然整堂课教学生背两课课文的大字部分。课后,Z不无得意地说:“背书也是要讲方法的。你看,40分钟不是背了两课吗?”
当我提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极端,会使学生误解历史课程,甚至对育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Z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他的学校在全区虽然不算最好,但用这种教学方式应对高考,已经连续几年排名第一了!
事后碰到几位该区教师,我问起对Z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的看法,有一位坦承:“我们反对过‘背多分’,但问题是我们考不过他!领导要我们跟他学,大力推广他的经验。考好了,什么都好说嘛。”他的话得到周围的赞同。
还有一位补充道:“只要抓好‘知识与技能’,就足以取得较高分数,关键是依据《考试手册》确定内容;答题时不要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错得越多,把背出来的都写上去。”听上去是经过系统思考的。临别时,他们不无“安慰”地对我说:“於老师,您不要不开心,我们说的是大实话!”我苦笑,哑然。
如此,历史教师还有多少存在必要?历史课程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2011年3月×日: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
今天碰到J老师,虽已退休多年,但老骥伏枥,担任某区指导老师。他说,这学期徒儿们都不让他听课了,说“上课就是背书,没什么好听的”,因为高三要应对高考,高二要应对今年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一也要早作准备。“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J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诫。
真有意思!当年课程改革初起,不少人侧目老教师,甚至说“传统”有罪。然才十余年,在改革中带着新理念入伍的教师中就有不少人请出了连“传统”都羞于启齿的“背多分”,而当年的老教师中,却仍有人忠诚于人人明白却又难以执着的理想。这是为什么?
2011年6月×日:难怪“背多分”屡屡得手!
前两天参与高考阅卷的M老师来电,用了“令人喷饭”描述今年高考试题。他以34题为例:
该题虚构了一个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古巴比伦法官判处乙之子死刑;古罗马法官判乙之子无罪开释。提问是:两份判决分别依据哪部法律?“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这题竟然把相差千余年,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硬在同一件事情上作高下优劣比较,完全违背“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认识与评价历史”的史观,可谓奇观。参与阅卷的几位教授都说“怎么比?比不了!”。更令人厥倒的是试题的标准答案,是以古罗马法官的判决符合“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展开的,这与教材的结论、文字太相近了!这种“回到教材去”的做法是把教材里好端端的东西断章取义地割下来,安到他们荒唐的捏造和演绎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敢这样做,难道我也能这样教?对得起谁?!……
今天,我拿到了试题,M老师说的没错。
“背多分”,难怪你屡屡得手啊!
钱江潮源于天体运动,又与河口河床、水文气象等密切相关,其中回头潮还与人为的丁字坝相关,潮涌至此遇阻,掀起惊涛拍岸。尽管官方警告不绝,但几乎每年都有人枉死其中。这使我联想到课程改革,虽急剧推进,轰轰烈烈,“回头潮”难免,但若也有“丁字坝”,造成“背多分”这样的骇浪回头,将吞噬多少无辜?
届时,恐不是一句“付学费”可以了的。
【作者简介】於以传,男,1968年生,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36-04
上海市是课程改革较早的地区,发端和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于全国进行的课程教材改革试点。所以,当全国新课程改革兴起时,上海顺势而为,有声有色令人瞩目。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向21世纪”——聚焦典型而生动、智慧而大气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追求基于史料及其内在思想方法的,可生成、可更新的课程;注重“我们为何学习”“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怎样认识”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海派”纳入了新的生气,为全国大多同行认同和美誉。进入21世纪,上海和全国一样,课程改革从“试点”“试验”发展到走向纵深、聚焦课堂。
按理,在这样的主流下,“背多分”当再度丧失市场份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久已惶惶如鼠的“背多分”竟然“重出江湖”,甚者有公开登堂叫板之事,岂不怪哉?!以下是笔者近五年教研札记中“背多分”现象的摘录,为数不多,梳理出来却也触目。为方便读者,按时间先后排列,加了小标题。可谓钱江潮信有三,回头潮不可不察呢。
2007年10月×日:照课标做考不过背书。
今天参加高考评价会,遇A区S老师,大概平时比较熟悉了,见了我就大发牢骚:“这几年,按你们说的照“课标”做,好像考不过背书的。”他以该区一所学校为例,老师要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背出来。上课就是背书、默书,中午、放学还要抽查。学生怨声四起,又有一出考场就撕课本的。但结果是苦尽甘来,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全区领先,而且在全市都排在前列。
惊讶,郁闷!或许这所学校的生源好,教师即便不“恶做”,学生成绩也不差?
2009年12月×日:有人说,分数是硬道理!
前天,在某校听课后与教研组交流。谈到高三教学时,教研组长X突然蹦出一句“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背书不够”,引起我的注意。会后再聊,X说了一大通,大意是:
目前,不少学校高三时兴背书,外人调研、视导或督导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校领导睁一眼闭一眼,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数是硬道理”。(最后这句十余年来已极少听到,蛮赤裸裸的)
X的教学方式不算新,平时用结构线索理清知识脉络,强化对历史内在关系的理解;用史料强化知识应用。考前也让学生背书,不是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而是整理出四五百条,二十来页,告诉学生这是最基本的,要不折不扣。可是这种教学方式考不过“穷凶极恶”背书的,挨了批评,下一届高三不让带了。
今天,该区教研员证实了这个情况。X的班级高考成绩在全区排位中等偏上,不算突出。
真有此事?!
2009年12月×日: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今天去C区一所“区重点”听课。聊到对近年高考和教学的看法。他们说,不背是假的,但没那么多;盯也盯的,对不自觉的学生要盯得牢些。一位老师说:“主要是不放心,怕一旦高考考到,被学生责问。”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我说:“虽然有些高考题目有问题,但基本没有过细的记忆要求,这是大势所趋,注重的是宏观把握和主干知识,视角也比较大路嘛”。
“‘大路’也要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录取时,能差一分吗?”有位老师接着说,大家附合。
看来谈不拢,不是“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是“屁股指挥脑袋”,各人“命门”不同啊!
2010年2月×日:主要问题在哪里?
今天召开区县历史教研员会议,顺便向他们了解高三教学情况。
T说,他们区搞“恶背”的有,不算多,但有增多的趋势。主要是教师的惰性,史学底子薄弱,谈不上史学思想与方法。也有教师为显得“认真尽责”,课堂背、课后背;中午背、放学背;教室背,办公室背,弄得大家以为他很敬业,所谓“没功劳也有苦劳”嘛!T似乎把这个问题归结为老师的素养和心计,但最后说“背比不背好,高考分数多半也会上去些,至少不会差吧”,话中有话。
Q承认“恶背”现象在他们区里也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比如说史学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有规定,但要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难度。教师畏难,不得要领,就会“穿新鞋走老路”,加上“恶背”对高考有效,就恶性循环。如果背少了,只要一考砸,马上遭到指责。“凭良心讲,高三教师真辛苦,既要素质教育,接受检查,又要死盯背书,课课过关、人人过关。从睁开眼睛到顶着月亮,与其说是脑力活儿,不如说是体力活儿了。”
看来,“背多分”旧病复发,有所蔓延。教师、高考,究竟哪一个是主要原因?我提请大家要足够重视,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端正认识。
2010年10月×日:都是高考惹的祸?
今天参加D区教学展示活动,碰到从外区赶来观摩的青年教师H。H是我市的后起之秀,这些年多次教高三。谈到高考,他义愤填膺:
这几年“重点校”普遍考不过“普通校”,比较聪明、勤于思考的学生考不过“死背教材”的学生。学历史不如背历史,这是高考惹的祸!(这个说法已是n次听到了)有些题目弄得聪明学生难以下手,而“死背书”的却轻易得分。比如,2009年24题,考事件发生的背景。“背景”有直接、间接,题目中没强调是最直接的背景,聪明学生觉得A、B、D都对,可标准答案是D。再如2010年最后一题,居然以一份义和团团民自拟的对外“合约”得出“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以偏概全、孤证论史,还有故弄玄虚之嫌。不少试题,不是想得越多、越深就错得越多,就是想得再多也白搭。这是让思虑缜密的不如简单化的。高考评价会考试院还提出什么“考试语境说”,无非是讲答题不必以史学为依据,荒唐透顶!
他长吁短叹:“看来我也要教学生死扣教材,猜命题者要你回答什么了!”令我揪心。
2010年11月×日:老高三的“教学经”。
昨天去E区学校听课,该校资深教师W 是老高三,冲我大谈他的“教学经”,整理如下:
一、我们这类学校也就图个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现在是“背多分”包打天下,相当多的题目包装得好看,答案全在教材上。按教材答,拿不到最高分也能拿基本分。
二、史料有什么用?我教学生根本不用详细看史料,只要看考什么知识点,把相关的教材内容稍加变化统统写上去。写多了,写错了,不会倒扣分的。“Solo”“Pisa”评分,从卷子上看就是唬人的把戏,那些题目不讲史学规则、学生特点,对错都是他们说了算。2010年那道“苏格拉底案”,第三问“如何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标准答案莫名其妙。明明是苏格拉底为理想而死,却要答“群众暴力”!有多少人拿到这6分了?我告诉学生,这种题想也是白想,不如不想,抓紧时间照教材写,3分还是拿得到的。
三、我对2010年的选择题做了统计,30题中,没有新情境的15题,只要死背就能拿分的至少12题。你说“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有什么思维量?最滑稽的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好像有些新意,鼓励历史的想象,但结果是你只要晓得时间,就解决问题了。“一背遮百丑”、“不变应万变”,我不让学生背书岂不傻瓜了?”
这就是老高三的“教学经”?岂有此理,还是确有此理?这几年,我们以发展公民思维品质为宗旨,不断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改革评价方式”的教研活动,为什么到高三就不灵了?
2010年11月×日:这堂公开课昭示什么?
这周在F区调研。通常,上级听课,无论区县,还是学校,都会推出他们认为还不错的公开课,与课程改革的倡导虽会有一定出入,但至少不会背道而驰。今天我却被当头一棒。
在该区颇有声誉的某中学,Z老师上课,居然整堂课教学生背两课课文的大字部分。课后,Z不无得意地说:“背书也是要讲方法的。你看,40分钟不是背了两课吗?”
当我提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极端,会使学生误解历史课程,甚至对育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Z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他的学校在全区虽然不算最好,但用这种教学方式应对高考,已经连续几年排名第一了!
事后碰到几位该区教师,我问起对Z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的看法,有一位坦承:“我们反对过‘背多分’,但问题是我们考不过他!领导要我们跟他学,大力推广他的经验。考好了,什么都好说嘛。”他的话得到周围的赞同。
还有一位补充道:“只要抓好‘知识与技能’,就足以取得较高分数,关键是依据《考试手册》确定内容;答题时不要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错得越多,把背出来的都写上去。”听上去是经过系统思考的。临别时,他们不无“安慰”地对我说:“於老师,您不要不开心,我们说的是大实话!”我苦笑,哑然。
如此,历史教师还有多少存在必要?历史课程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2011年3月×日: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
今天碰到J老师,虽已退休多年,但老骥伏枥,担任某区指导老师。他说,这学期徒儿们都不让他听课了,说“上课就是背书,没什么好听的”,因为高三要应对高考,高二要应对今年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一也要早作准备。“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J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诫。
真有意思!当年课程改革初起,不少人侧目老教师,甚至说“传统”有罪。然才十余年,在改革中带着新理念入伍的教师中就有不少人请出了连“传统”都羞于启齿的“背多分”,而当年的老教师中,却仍有人忠诚于人人明白却又难以执着的理想。这是为什么?
2011年6月×日:难怪“背多分”屡屡得手!
前两天参与高考阅卷的M老师来电,用了“令人喷饭”描述今年高考试题。他以34题为例:
该题虚构了一个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古巴比伦法官判处乙之子死刑;古罗马法官判乙之子无罪开释。提问是:两份判决分别依据哪部法律?“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这题竟然把相差千余年,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硬在同一件事情上作高下优劣比较,完全违背“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认识与评价历史”的史观,可谓奇观。参与阅卷的几位教授都说“怎么比?比不了!”。更令人厥倒的是试题的标准答案,是以古罗马法官的判决符合“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展开的,这与教材的结论、文字太相近了!这种“回到教材去”的做法是把教材里好端端的东西断章取义地割下来,安到他们荒唐的捏造和演绎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敢这样做,难道我也能这样教?对得起谁?!……
今天,我拿到了试题,M老师说的没错。
“背多分”,难怪你屡屡得手啊!
钱江潮源于天体运动,又与河口河床、水文气象等密切相关,其中回头潮还与人为的丁字坝相关,潮涌至此遇阻,掀起惊涛拍岸。尽管官方警告不绝,但几乎每年都有人枉死其中。这使我联想到课程改革,虽急剧推进,轰轰烈烈,“回头潮”难免,但若也有“丁字坝”,造成“背多分”这样的骇浪回头,将吞噬多少无辜?
届时,恐不是一句“付学费”可以了的。
【作者简介】於以传,男,1968年生,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