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多分”缘何重出江湖?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背书,高考,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36-04
  
  上海市是课程改革较早的地区,发端和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于全国进行的课程教材改革试点。所以,当全国新课程改革兴起时,上海顺势而为,有声有色令人瞩目。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向21世纪”——聚焦典型而生动、智慧而大气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追求基于史料及其内在思想方法的,可生成、可更新的课程;注重“我们为何学习”“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怎样认识”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谓“海派”纳入了新的生气,为全国大多同行认同和美誉。进入21世纪,上海和全国一样,课程改革从“试点”“试验”发展到走向纵深、聚焦课堂。
  按理,在这样的主流下,“背多分”当再度丧失市场份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久已惶惶如鼠的“背多分”竟然“重出江湖”,甚者有公开登堂叫板之事,岂不怪哉?!以下是笔者近五年教研札记中“背多分”现象的摘录,为数不多,梳理出来却也触目。为方便读者,按时间先后排列,加了小标题。可谓钱江潮信有三,回头潮不可不察呢。
  2007年10月×日:照课标做考不过背书。
  今天参加高考评价会,遇A区S老师,大概平时比较熟悉了,见了我就大发牢骚:“这几年,按你们说的照“课标”做,好像考不过背书的。”他以该区一所学校为例,老师要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背出来。上课就是背书、默书,中午、放学还要抽查。学生怨声四起,又有一出考场就撕课本的。但结果是苦尽甘来,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全区领先,而且在全市都排在前列。
  惊讶,郁闷!或许这所学校的生源好,教师即便不“恶做”,学生成绩也不差?
  2009年12月×日:有人说,分数是硬道理!
  前天,在某校听课后与教研组交流。谈到高三教学时,教研组长X突然蹦出一句“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背书不够”,引起我的注意。会后再聊,X说了一大通,大意是:
  目前,不少学校高三时兴背书,外人调研、视导或督导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校领导睁一眼闭一眼,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数是硬道理”。(最后这句十余年来已极少听到,蛮赤裸裸的)
  X的教学方式不算新,平时用结构线索理清知识脉络,强化对历史内在关系的理解;用史料强化知识应用。考前也让学生背书,不是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而是整理出四五百条,二十来页,告诉学生这是最基本的,要不折不扣。可是这种教学方式考不过“穷凶极恶”背书的,挨了批评,下一届高三不让带了。
  今天,该区教研员证实了这个情况。X的班级高考成绩在全区排位中等偏上,不算突出。
  真有此事?!
  2009年12月×日: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今天去C区一所“区重点”听课。聊到对近年高考和教学的看法。他们说,不背是假的,但没那么多;盯也盯的,对不自觉的学生要盯得牢些。一位老师说:“主要是不放心,怕一旦高考考到,被学生责问。”也许,他们说的是真话。
  我说:“虽然有些高考题目有问题,但基本没有过细的记忆要求,这是大势所趋,注重的是宏观把握和主干知识,视角也比较大路嘛”。
  “‘大路’也要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录取时,能差一分吗?”有位老师接着说,大家附合。
  看来谈不拢,不是“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是“屁股指挥脑袋”,各人“命门”不同啊!
  2010年2月×日:主要问题在哪里?
  今天召开区县历史教研员会议,顺便向他们了解高三教学情况。
  T说,他们区搞“恶背”的有,不算多,但有增多的趋势。主要是教师的惰性,史学底子薄弱,谈不上史学思想与方法。也有教师为显得“认真尽责”,课堂背、课后背;中午背、放学背;教室背,办公室背,弄得大家以为他很敬业,所谓“没功劳也有苦劳”嘛!T似乎把这个问题归结为老师的素养和心计,但最后说“背比不背好,高考分数多半也会上去些,至少不会差吧”,话中有话。
  Q承认“恶背”现象在他们区里也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比如说史学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有规定,但要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难度。教师畏难,不得要领,就会“穿新鞋走老路”,加上“恶背”对高考有效,就恶性循环。如果背少了,只要一考砸,马上遭到指责。“凭良心讲,高三教师真辛苦,既要素质教育,接受检查,又要死盯背书,课课过关、人人过关。从睁开眼睛到顶着月亮,与其说是脑力活儿,不如说是体力活儿了。”
  看来,“背多分”旧病复发,有所蔓延。教师、高考,究竟哪一个是主要原因?我提请大家要足够重视,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端正认识。
  2010年10月×日:都是高考惹的祸?
  今天参加D区教学展示活动,碰到从外区赶来观摩的青年教师H。H是我市的后起之秀,这些年多次教高三。谈到高考,他义愤填膺:
  这几年“重点校”普遍考不过“普通校”,比较聪明、勤于思考的学生考不过“死背教材”的学生。学历史不如背历史,这是高考惹的祸!(这个说法已是n次听到了)有些题目弄得聪明学生难以下手,而“死背书”的却轻易得分。比如,2009年24题,考事件发生的背景。“背景”有直接、间接,题目中没强调是最直接的背景,聪明学生觉得A、B、D都对,可标准答案是D。再如2010年最后一题,居然以一份义和团团民自拟的对外“合约”得出“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以偏概全、孤证论史,还有故弄玄虚之嫌。不少试题,不是想得越多、越深就错得越多,就是想得再多也白搭。这是让思虑缜密的不如简单化的。高考评价会考试院还提出什么“考试语境说”,无非是讲答题不必以史学为依据,荒唐透顶!
  他长吁短叹:“看来我也要教学生死扣教材,猜命题者要你回答什么了!”令我揪心。
  2010年11月×日:老高三的“教学经”。
  昨天去E区学校听课,该校资深教师W 是老高三,冲我大谈他的“教学经”,整理如下:
  一、我们这类学校也就图个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现在是“背多分”包打天下,相当多的题目包装得好看,答案全在教材上。按教材答,拿不到最高分也能拿基本分。
  二、史料有什么用?我教学生根本不用详细看史料,只要看考什么知识点,把相关的教材内容稍加变化统统写上去。写多了,写错了,不会倒扣分的。“Solo”“Pisa”评分,从卷子上看就是唬人的把戏,那些题目不讲史学规则、学生特点,对错都是他们说了算。2010年那道“苏格拉底案”,第三问“如何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标准答案莫名其妙。明明是苏格拉底为理想而死,却要答“群众暴力”!有多少人拿到这6分了?我告诉学生,这种题想也是白想,不如不想,抓紧时间照教材写,3分还是拿得到的。
  三、我对2010年的选择题做了统计,30题中,没有新情境的15题,只要死背就能拿分的至少12题。你说“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有什么思维量?最滑稽的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好像有些新意,鼓励历史的想象,但结果是你只要晓得时间,就解决问题了。“一背遮百丑”、“不变应万变”,我不让学生背书岂不傻瓜了?”
  这就是老高三的“教学经”?岂有此理,还是确有此理?这几年,我们以发展公民思维品质为宗旨,不断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改革评价方式”的教研活动,为什么到高三就不灵了?
  2010年11月×日:这堂公开课昭示什么?
  这周在F区调研。通常,上级听课,无论区县,还是学校,都会推出他们认为还不错的公开课,与课程改革的倡导虽会有一定出入,但至少不会背道而驰。今天我却被当头一棒。
  在该区颇有声誉的某中学,Z老师上课,居然整堂课教学生背两课课文的大字部分。课后,Z不无得意地说:“背书也是要讲方法的。你看,40分钟不是背了两课吗?”
  当我提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极端,会使学生误解历史课程,甚至对育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Z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他的学校在全区虽然不算最好,但用这种教学方式应对高考,已经连续几年排名第一了!
  事后碰到几位该区教师,我问起对Z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的看法,有一位坦承:“我们反对过‘背多分’,但问题是我们考不过他!领导要我们跟他学,大力推广他的经验。考好了,什么都好说嘛。”他的话得到周围的赞同。
  还有一位补充道:“只要抓好‘知识与技能’,就足以取得较高分数,关键是依据《考试手册》确定内容;答题时不要想得太多,想得越多错得越多,把背出来的都写上去。”听上去是经过系统思考的。临别时,他们不无“安慰”地对我说:“於老师,您不要不开心,我们说的是大实话!”我苦笑,哑然。
  如此,历史教师还有多少存在必要?历史课程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2011年3月×日: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
  今天碰到J老师,虽已退休多年,但老骥伏枥,担任某区指导老师。他说,这学期徒儿们都不让他听课了,说“上课就是背书,没什么好听的”,因为高三要应对高考,高二要应对今年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高一也要早作准备。“别让应试毁了中学历史!”J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诫。
  真有意思!当年课程改革初起,不少人侧目老教师,甚至说“传统”有罪。然才十余年,在改革中带着新理念入伍的教师中就有不少人请出了连“传统”都羞于启齿的“背多分”,而当年的老教师中,却仍有人忠诚于人人明白却又难以执着的理想。这是为什么?
  2011年6月×日:难怪“背多分”屡屡得手!
  前两天参与高考阅卷的M老师来电,用了“令人喷饭”描述今年高考试题。他以34题为例:
  该题虚构了一个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古巴比伦法官判处乙之子死刑;古罗马法官判乙之子无罪开释。提问是:两份判决分别依据哪部法律?“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这题竟然把相差千余年,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明,硬在同一件事情上作高下优劣比较,完全违背“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认识与评价历史”的史观,可谓奇观。参与阅卷的几位教授都说“怎么比?比不了!”。更令人厥倒的是试题的标准答案,是以古罗马法官的判决符合“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展开的,这与教材的结论、文字太相近了!这种“回到教材去”的做法是把教材里好端端的东西断章取义地割下来,安到他们荒唐的捏造和演绎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敢这样做,难道我也能这样教?对得起谁?!……
  今天,我拿到了试题,M老师说的没错。
  “背多分”,难怪你屡屡得手啊!
  钱江潮源于天体运动,又与河口河床、水文气象等密切相关,其中回头潮还与人为的丁字坝相关,潮涌至此遇阻,掀起惊涛拍岸。尽管官方警告不绝,但几乎每年都有人枉死其中。这使我联想到课程改革,虽急剧推进,轰轰烈烈,“回头潮”难免,但若也有“丁字坝”,造成“背多分”这样的骇浪回头,将吞噬多少无辜?
  届时,恐不是一句“付学费”可以了的。
  
  【作者简介】於以传,男,1968年生,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在“东南互保”的既有叙事中,往往有“议定”“订立”“签约”一类的表述,从而造成约款已既成事实的印象。中方的交涉目标起初设定为“订约”,在沪代表也拟议了具体章程及其附件的草案,寄望于中外双方签字生效。相关的两份核心文件均以“章程”命名,在当时语境中可以与约款等同视之。尽管中方所拟章程以慎重出之,力求周全,但由于列强政府基于本身利益考虑,以及战争形势不断变化,章程细目并未被接受,交涉的主题渐由“签约”
长期以来,一般论者均以为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尾声和必然结果,基本不具备独立研讨的价值。民国建立以后,清朝所来赖以支撑统治的诸多要素也自然会崩解消失,在旧制度的废墟之上,移植于西方的民主宪政制度会自动确立其无可争议的地位。但出乎意料的是,民国肇建之初即发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一直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合法性。  其实,现代中国的建国之路,其独特性就在于一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长期压迫,采取了普
工业物联网联盟和开放雾联盟通过联姻将拥有Arm、思科、戴尔、英特尔、瞻博、微软等成员,这些成员的影响力汇集到一起,甚是强大。  为了加快边缘计算、雾和工业物联网的普遍应用,开放雾联盟(OFC)和工业物联网联盟(IIC) 正在强强联合。  IIC 的成员,包括思科,瞻博和微软正在通过加速推动工业物联网来改变商业和社会的格局,同时OFC正在着手解决与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雾计算、带宽、延迟和
中国半导体行業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1739.3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24.9%,销售额为717.7亿元;制造业同比增长20.1%,销售额为542.1亿元;封测业同比增长7.3%,销售额为479.5亿元。  根据海关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集成电路1552.7亿块,同比增长33.6%;进口金额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9.
摘 要 第一次国内革命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并未重视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此时中央苏区内的食盐供给量勉强可以满足内需。四年后,即以1931年为分水岭,国民政府为阻碍中央苏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渐加强了对中央苏区的封锁,发布了一系列强化对中央苏区封锁的政令;封锁对象和封锁力度不断趋于严格。到1933年,国民政府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达到顶峰,以经济封锁形式逐步代替军事行动,有效地遏制了中央苏区的发展,导致中央
摘 要基于“帝国国防方针”的战略规划,日本海军以美国为假想敌,努力构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并接受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约束,以不与美国发生正面战争冲突为前提,积极构建自己的海洋帝国战略。1930年以后,伴随着国内权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日本形成了政府与军部、陆军与海军、军政与军务等多元博弈的无核心决策体制。在国际冲突加剧和国内制衡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基于职能主义的路径
摘 要:近代西学东渐,五四前后思想与潮流交融的思潮风起云涌,其呈现的脉络无疑与展示的载体或平台有着密切关联。其时国家、社会的话语表述乃至意识形态重构变动不居。“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尤有代表性,“问题与主义”的论争涉及学理与政治,讨论在舆论平台上发布也涉及报刊传媒;涉及胡适对安福系的民生主义政治主张的清理并关联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探讨报刊与这一政治议题的关系,显然有其价值。探析“问题与主义”的论
摘 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美国生活的日侨和日裔美国公民几乎全部被逐出家园,经临时集合中心的短暂安置,后被送往西部沙漠和南部沼泽地区的十个拘留营。为应对安置过程中的传染病流行,美国战时民事控制局对全体日裔民众展开检疫隔离和疫苗接种。在拘留营中,美国战时安置局建起陆军式医院,为日裔民众提供必要的卫生和医疗服务。美国政府的集体拘禁政策严重侵犯了日裔的权利,但其采取的疾病防治与医疗照顾措施,避免了更为严重
[摘要]随着清末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继清廷对法官选拔之后,提法使衙门的人员安排开始备受关注,并最终以招考的方式确定下来。直隶是在清末司法改革中效果较好的一个省份。对其他各省产生了示范效应和启示意义。以直隶为中心进行考察能够透视这次招考的全局和整个进程。此次招考体现了提法使对人员考选的重视,也是清廷对促使中国司法走向专业化、贵族化、精英化的一种尝试。但亦有组织无序、监管缺位和失语、单纯事后监督等问题
2019(第十八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于7 月9-11 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围绕5G、IPv6、人工智能、金融科  技、互联网人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安全与治理、知识产权保护、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  互联网站发展等行业热点悉数展开,由30 多场分论坛和一组盛大展览会组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大会致辞中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将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升级基础设施、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