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但是,多数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仍没有真正吃透新课改精神,对自身以及学生和教材等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教学指导理论尚不完善,而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等一些列理论观点恰恰是对其有效的补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就如何利用美学观点指导和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美学观点;指导
接受美学是源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影响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理念,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学接受”的内涵。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还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赋予它新的生命。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建构文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研究者要从过去重视研究文学作品创造者转移到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深度挖掘研究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操作中,我们该如何利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进行和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读者中心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就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从而形成的审美经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具备这种审美经验,它既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认知习得,也是对阅读对象的进一步选择、认知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多个维度的,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其解读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灌输式的一股脑把所谓的“标准答案”都塞给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包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理解,集中归纳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二、“期待视野”——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为初中语文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在个体和其所在的群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对文学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人的思维惯性作用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促发阅读者进行文学改良与创新。因此,期待视野会帮助阅读者选择阅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还会影响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同时,期待视野会随着阅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期待视野”就反映为审美期待,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和阅读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素养、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驱使下对文学作品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的阅读期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善于利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低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就会出现困难;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高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活动又会寡然无味。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在难易程度上要挑选等同于或略高于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三、召唤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交流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应充分发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观点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有利契机。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会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传统课堂中,长期盛行“独白式”教学——只有教师一直在阐述文本、对话文本,而学生则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建构对话式的阅读课堂。可通过积极设疑发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审美体验与作品的文学属性交流、碰撞、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任务也绝非是课堂提问式的言语对话,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学生以及自己之间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接受美学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给这座桥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填补促作品的潜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适时的放慢脚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沉淀、积累。
四、“第二文本”——增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强调“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读者主观意识的体现,是包含读者主体思想认识的文学加工、再创作。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感悟、创新是“第二文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第二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点。作文语文教师,必须要强化阅读教学的“第二文本”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二文本”是脱胎于“第一文本”基础之上的文学再创造,那掌控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则是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除了要在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反馈总结,加以引导。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第一文本”的解读兴趣、提高阐释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对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视读者地位、加强读者和作品联系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重新建构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构阅读教学课堂新的生态才有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美学观点;指导
接受美学是源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影响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理念,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学接受”的内涵。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还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赋予它新的生命。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建构文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研究者要从过去重视研究文学作品创造者转移到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深度挖掘研究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操作中,我们该如何利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进行和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读者中心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就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从而形成的审美经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具备这种审美经验,它既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认知习得,也是对阅读对象的进一步选择、认知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多个维度的,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其解读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灌输式的一股脑把所谓的“标准答案”都塞给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包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理解,集中归纳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二、“期待视野”——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为初中语文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在个体和其所在的群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对文学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人的思维惯性作用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促发阅读者进行文学改良与创新。因此,期待视野会帮助阅读者选择阅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还会影响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同时,期待视野会随着阅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期待视野”就反映为审美期待,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和阅读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素养、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驱使下对文学作品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的阅读期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善于利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低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就会出现困难;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高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活动又会寡然无味。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在难易程度上要挑选等同于或略高于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三、召唤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交流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应充分发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观点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有利契机。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会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传统课堂中,长期盛行“独白式”教学——只有教师一直在阐述文本、对话文本,而学生则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建构对话式的阅读课堂。可通过积极设疑发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审美体验与作品的文学属性交流、碰撞、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任务也绝非是课堂提问式的言语对话,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学生以及自己之间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接受美学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给这座桥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填补促作品的潜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适时的放慢脚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沉淀、积累。
四、“第二文本”——增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强调“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读者主观意识的体现,是包含读者主体思想认识的文学加工、再创作。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感悟、创新是“第二文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第二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点。作文语文教师,必须要强化阅读教学的“第二文本”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二文本”是脱胎于“第一文本”基础之上的文学再创造,那掌控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则是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除了要在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反馈总结,加以引导。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第一文本”的解读兴趣、提高阐释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对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视读者地位、加强读者和作品联系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重新建构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构阅读教学课堂新的生态才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