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分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写作手法,旨在揭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特定语言技巧及小说所蕴含的深邃主题。
关键词:黑色幽默 约瑟夫·海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发表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但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发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确地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
二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因此也被称为“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病态幽默”。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他们注重反映客观的现实,他们对信仰丧失,价值观念颠倒,人性的异变都进行严肃深沉的反思。与传统创作不同,黑色幽默作家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利用绝望的幽默笔调,描绘在残酷命运摆布下的痛苦生活,同时又自我解嘲地来表达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激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作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而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创作倾向,是从“黑色”(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前者指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内容,后者指作家的处世态度和创作态度。也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谬、丑恶、冷酷、阴暗,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因此人人都处在一种荒诞、病态的境地,这种处境与苦难、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使它改变,反抗只能是徒劳的,倒不如耐着性子,透过“黑色”来嘲笑它的“幽默”,即“含着眼泪讲笑话”。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黑色幽默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危机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生活与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幽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三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1 约瑟夫·海勒生平与创作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二战期间曾任美国空军中尉。海勒的文学创作始于四十年代末。最初,他在杂志上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即《我不再爱你》和《雪堡》,其中《雪堡》一篇被选入一九四九年最佳短篇集。在这一阶段,他在写作风格上一直模仿海明威。海勒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因此写作速度相当慢。《第二十二条军规》花了他七八年的时间。在此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只发表了四部作品:两部小说《出了毛病》(1974)和《像戈德一样好》(1979),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毫无疑问,在海勒的所有作品中,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又是他对美国当代文学所做的最大贡献。
《第二十二条军规》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地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巨大的震动,此后数十年经久不衰,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独特的艺术特点
(1)独特的结构
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为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小说共有42章,有37章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这些人物是各自章节内容的主要活动者,但与前后章节的人物活动之间都并没有大的逻辑性的联系,而其他几章的名称也只是提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时间,与前后章节的时间,地点也没任何关系。但是,海勒都巧妙地通过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钳制下,主人公尤索林和周围人物的关系,把看似散乱无章的故事串成一个整体。小说在写法上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没有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但透过这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作者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中,叙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
(2)反英雄的人物形象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名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在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利用军规,一再增加轰炸飞行次数,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80次,甚至想提高到100、300次,迫使飞行员们无休无止地去面临死亡威胁。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在尤索林的身上绝无传统英雄所具备的崇高壮烈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其非同一般之处仅在于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3)逻辑悖论
约瑟夫·海勒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相近性和现实的定位”问题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滑稽运用上。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在于向既定的现实观提出挑战。海勒所描写的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其显著特征就是普遍流行的权力滥用。在这个世界上,语言不但成为堕落的工具,而且本身也堕落了,成为服从于非道德的权宜之计了。 因此,真与假、对与错、现实与非现实已无从分辨。海勒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在困惑的蔑视与愤怒的尊严之间如履薄冰。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就是对一整个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控诉,他的“黑色幽默”所表达的就是在“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之下的一种荒诞的绝望。
在小说中,海勒以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他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尔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又比如尤索林(以下简称尤)与丹尼尔(以下简称丹)的对话:
尤:奥尔疯了吗?
丹:他肯定是疯了。
尤:你能停止他飞行吗?
丹:当然可以,但首先必然由他来向我提出要求。这是一条规定。
尤:那么,为什么他不向你提出要求呢?
丹:因为他疯了……在经过这么多次侥幸脱险之后,仍坚持执行飞行任务,他没法不疯。但是首先得向我提出要求。
尤:然后你就可以停止他飞行了?
丹:不,那样我就不能停止他飞行。
尤:你是说有一条军规。
丹:当然有一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任何想要摆脱战斗责任的人都不是真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现在已进入美国语言,被人们广泛加以应用。哪里存在着那种蛮不讲理的残暴和专横,哪里存在着捉弄人摧残人的官僚化的网络,它就有一个恰当的名字——第二十二条军规。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价值
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始终注视着美国的现实社会,他既不像冯内古特那样耽于幻想,用科幻式的寓言说教去嘲笑人类的荒唐和愚蠢,也不像品钦那样迷恋神秘侧重于反映宇宙的荒谬、阴暗和神秘难解,他对美国社会阴暗面的揭示和嘲讽较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为直接、更为犀利。由于这个缘故,海勒备受批评界和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被誉为“六十年代的史诗”、“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而且由于它完美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把握时代的魅力”、“表现时代的特征”而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必读作品。
四 结语
“黑色幽默”文学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主要文学流派,无论其思想意义与艺术特征等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一脉。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学特别是传统的幽默文化与存在主义思潮的美国社会背景下的结合体。这一派作家大都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用嘲讽调侃的方式来表现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状写现代人在疯狂世界中的境遇问题。
虽然由于阶级局限性所决定,“黑色幽默”作家常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厌世情绪,但是他们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与疯狂,争取合理的社会生活,这种进步的思想倾向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陈白尘:《历史剧的语言问题》,《语文》(第二卷),1937 年第2 期。
[2]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 沃尔夫冈:《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洪颖,女,1978—,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工作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黑色幽默 约瑟夫·海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发表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但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发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确地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
二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因此也被称为“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病态幽默”。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他们注重反映客观的现实,他们对信仰丧失,价值观念颠倒,人性的异变都进行严肃深沉的反思。与传统创作不同,黑色幽默作家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利用绝望的幽默笔调,描绘在残酷命运摆布下的痛苦生活,同时又自我解嘲地来表达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激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作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而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创作倾向,是从“黑色”(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前者指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内容,后者指作家的处世态度和创作态度。也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谬、丑恶、冷酷、阴暗,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因此人人都处在一种荒诞、病态的境地,这种处境与苦难、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使它改变,反抗只能是徒劳的,倒不如耐着性子,透过“黑色”来嘲笑它的“幽默”,即“含着眼泪讲笑话”。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黑色幽默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危机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生活与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幽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三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1 约瑟夫·海勒生平与创作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二战期间曾任美国空军中尉。海勒的文学创作始于四十年代末。最初,他在杂志上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即《我不再爱你》和《雪堡》,其中《雪堡》一篇被选入一九四九年最佳短篇集。在这一阶段,他在写作风格上一直模仿海明威。海勒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因此写作速度相当慢。《第二十二条军规》花了他七八年的时间。在此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只发表了四部作品:两部小说《出了毛病》(1974)和《像戈德一样好》(1979),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毫无疑问,在海勒的所有作品中,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又是他对美国当代文学所做的最大贡献。
《第二十二条军规》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地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巨大的震动,此后数十年经久不衰,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第二十二条军规》独特的艺术特点
(1)独特的结构
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为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小说共有42章,有37章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这些人物是各自章节内容的主要活动者,但与前后章节的人物活动之间都并没有大的逻辑性的联系,而其他几章的名称也只是提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时间,与前后章节的时间,地点也没任何关系。但是,海勒都巧妙地通过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钳制下,主人公尤索林和周围人物的关系,把看似散乱无章的故事串成一个整体。小说在写法上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没有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但透过这一片喧闹、粗野、疯狂、杂乱的氛围,从作者不露神色的冷峻、幽默和漫画式的嘲讽中,叙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美国的现实世界里,到处都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处都存在着让人啼笑皆非的专横和残暴,以及捉弄人、折磨人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谬。
(2)反英雄的人物形象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名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在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利用军规,一再增加轰炸飞行次数,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80次,甚至想提高到100、300次,迫使飞行员们无休无止地去面临死亡威胁。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在尤索林的身上绝无传统英雄所具备的崇高壮烈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其非同一般之处仅在于面对疯狂世界不放弃自由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3)逻辑悖论
约瑟夫·海勒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相近性和现实的定位”问题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滑稽运用上。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在于向既定的现实观提出挑战。海勒所描写的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其显著特征就是普遍流行的权力滥用。在这个世界上,语言不但成为堕落的工具,而且本身也堕落了,成为服从于非道德的权宜之计了。 因此,真与假、对与错、现实与非现实已无从分辨。海勒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在困惑的蔑视与愤怒的尊严之间如履薄冰。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就是对一整个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控诉,他的“黑色幽默”所表达的就是在“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之下的一种荒诞的绝望。
在小说中,海勒以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他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尔医生说:“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迈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又比如尤索林(以下简称尤)与丹尼尔(以下简称丹)的对话:
尤:奥尔疯了吗?
丹:他肯定是疯了。
尤:你能停止他飞行吗?
丹:当然可以,但首先必然由他来向我提出要求。这是一条规定。
尤:那么,为什么他不向你提出要求呢?
丹:因为他疯了……在经过这么多次侥幸脱险之后,仍坚持执行飞行任务,他没法不疯。但是首先得向我提出要求。
尤:然后你就可以停止他飞行了?
丹:不,那样我就不能停止他飞行。
尤:你是说有一条军规。
丹:当然有一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任何想要摆脱战斗责任的人都不是真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现在已进入美国语言,被人们广泛加以应用。哪里存在着那种蛮不讲理的残暴和专横,哪里存在着捉弄人摧残人的官僚化的网络,它就有一个恰当的名字——第二十二条军规。
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价值
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始终注视着美国的现实社会,他既不像冯内古特那样耽于幻想,用科幻式的寓言说教去嘲笑人类的荒唐和愚蠢,也不像品钦那样迷恋神秘侧重于反映宇宙的荒谬、阴暗和神秘难解,他对美国社会阴暗面的揭示和嘲讽较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为直接、更为犀利。由于这个缘故,海勒备受批评界和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被誉为“六十年代的史诗”、“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而且由于它完美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把握时代的魅力”、“表现时代的特征”而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必读作品。
四 结语
“黑色幽默”文学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主要文学流派,无论其思想意义与艺术特征等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一脉。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学特别是传统的幽默文化与存在主义思潮的美国社会背景下的结合体。这一派作家大都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用嘲讽调侃的方式来表现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状写现代人在疯狂世界中的境遇问题。
虽然由于阶级局限性所决定,“黑色幽默”作家常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厌世情绪,但是他们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与疯狂,争取合理的社会生活,这种进步的思想倾向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陈白尘:《历史剧的语言问题》,《语文》(第二卷),1937 年第2 期。
[2]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 沃尔夫冈:《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洪颖,女,1978—,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工作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