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任课教师自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教师却又走入了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导致偏离了教学内容学习的主航道。作者从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应避免的误区展开论述,以切实发挥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68-0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到包括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在内的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认知习惯和思考方式。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1 教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万针,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具体来说,有下面一些优势。
1.1 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教学设计的情景中。因此,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 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学习者对某一事物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就会较长时间的观察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面对着单调的黑板和课本,本就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将兴趣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学习上,如果老师再不懂得借助态势或者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对这样的课听起来索然无味。因此,让“听众”在40分钟的时间内,都保持认真听讲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则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由于教师可以让计算机展示、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每当一个新内容出现的时候,都会引起学生好奇的注意,从而再度激起他们的兴趣点,使学习继续进行下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板书一般要占到整个讲授时间的一半左右,此外,教师一般采取讲一点,板书一点或边讲边板书的方式。因此,往往造成人为原因的思维中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架构的整体感知,以连贯的思维思考问题,而是以分散的,零星的思维片段去处理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往往造成学生“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方法,不利于学生归纳、分析、举一反三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讲一点,板书一点或边讲边板书的方式,往往使学生听讲时凝聚的注意力,被抓紧时间记板书的要求所分散,更使他们无暇顾及老师讲授时的内容,而只把记完板书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完成。因此,常出现,讲台上老师写的火热,讲台下学生记的热闹的情况,但通过记完板书后对学生的反馈显示,70%~85%的学生对刚记下的板书内容不甚清楚,甚至全然忘记。最后,更有的学生将教师转身板书的时间看作是一个做小动作、和同学说悄悄话的难得间隙。
因此,一方面教师板书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将整体联系,跳跃的思维过程割裂开来,造成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的把握。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把课堂上要板书的内容提前设计在课件上,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只需一点,相应的板书内容就可以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不需不时地转身板书,这样,整个讲授的内容才能系统连贯起来,不仅节约了讲课的时间,而且也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保证了学生听讲时思维的连贯、活跃和从整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4 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传统教学方法,由于仅能靠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因此,在情感教育方面一直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家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性因素的引导,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憎观、是非观、价值观。
2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正如任何事物总有两面一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不能合理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时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须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误区。
2.1 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忽略了对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应该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应该把其看作是教学的全部,更不能过度使用,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那种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轻松学好知识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仍旧只是一种“教”的过程,而学生知识的获得,除了“教”之外,更多的还要看学生“学”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积极有效地“学”,那么,任何的“教”,其效果都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吸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教”外,还要进一步做到使学生“想学”“会学”和“学会”相关文化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能够巧妙设疑,做好“导师”。
2.2 插入过多的图片、影音资料,忽视主要的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图片、影音资料的插入应该适量,不能過多,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图片和影音资料上,而忽略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本末倒置。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文本课件的制作上。
2.3 用机器取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确实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难以表现教师情感的短板,但如将之过度运用,就将过犹而不及。教学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施以巨大影响,而优秀教师的人格魁力,言谈话语更是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忽视教师态势语的作用。那种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认为只要实现机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弱化教师授课作用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该规避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一些误区,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68-0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到包括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在内的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传统的认知习惯和思考方式。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1 教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万针,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具体来说,有下面一些优势。
1.1 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教学设计的情景中。因此,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 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学习者对某一事物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就会较长时间的观察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面对着单调的黑板和课本,本就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将兴趣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学习上,如果老师再不懂得借助态势或者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对这样的课听起来索然无味。因此,让“听众”在40分钟的时间内,都保持认真听讲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则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由于教师可以让计算机展示、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每当一个新内容出现的时候,都会引起学生好奇的注意,从而再度激起他们的兴趣点,使学习继续进行下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板书一般要占到整个讲授时间的一半左右,此外,教师一般采取讲一点,板书一点或边讲边板书的方式。因此,往往造成人为原因的思维中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架构的整体感知,以连贯的思维思考问题,而是以分散的,零星的思维片段去处理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往往造成学生“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方法,不利于学生归纳、分析、举一反三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讲一点,板书一点或边讲边板书的方式,往往使学生听讲时凝聚的注意力,被抓紧时间记板书的要求所分散,更使他们无暇顾及老师讲授时的内容,而只把记完板书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完成。因此,常出现,讲台上老师写的火热,讲台下学生记的热闹的情况,但通过记完板书后对学生的反馈显示,70%~85%的学生对刚记下的板书内容不甚清楚,甚至全然忘记。最后,更有的学生将教师转身板书的时间看作是一个做小动作、和同学说悄悄话的难得间隙。
因此,一方面教师板书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将整体联系,跳跃的思维过程割裂开来,造成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的把握。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把课堂上要板书的内容提前设计在课件上,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只需一点,相应的板书内容就可以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不需不时地转身板书,这样,整个讲授的内容才能系统连贯起来,不仅节约了讲课的时间,而且也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保证了学生听讲时思维的连贯、活跃和从整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4 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传统教学方法,由于仅能靠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因此,在情感教育方面一直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家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性因素的引导,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憎观、是非观、价值观。
2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正如任何事物总有两面一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不能合理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时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必须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误区。
2.1 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忽略了对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应该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应该把其看作是教学的全部,更不能过度使用,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那种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轻松学好知识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仍旧只是一种“教”的过程,而学生知识的获得,除了“教”之外,更多的还要看学生“学”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积极有效地“学”,那么,任何的“教”,其效果都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吸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教”外,还要进一步做到使学生“想学”“会学”和“学会”相关文化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能够巧妙设疑,做好“导师”。
2.2 插入过多的图片、影音资料,忽视主要的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图片、影音资料的插入应该适量,不能過多,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图片和影音资料上,而忽略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本末倒置。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文本课件的制作上。
2.3 用机器取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确实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难以表现教师情感的短板,但如将之过度运用,就将过犹而不及。教学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施以巨大影响,而优秀教师的人格魁力,言谈话语更是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忽视教师态势语的作用。那种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认为只要实现机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弱化教师授课作用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该规避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一些误区,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