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望、闻、问、切”,这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需体察入微,又需把控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既需导演好师生的角色定位;又需处理好教与学的成效,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望、闻、问、切”的牵引下,开启学习兴趣之门,掌握学习知识之路。
  一、“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色察微,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上课的思想精神状态,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情绪,始终以一种兴致勃勃的劲头进行学习。这是因为小学生以随性注意为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即是从上课到思想开始开小差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之后的时间学生就处于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状态中了。此时,教师若还只顾自己的教学,不能从学生的表情、动作察觉学生的异常,或者忽视了学生上课精神状态逐步涣散的变化,就会造成你教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望”,就是要求教师带着一双慧眼,及时觉察学生上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阶段性时间,想方设法把这学生学习的“神”重新激活,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激情,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和兴趣。
  在《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按照教学设计自主合作学习了《望洞庭》和《菊花》两首古诗,临到学这首诗时学生已对学习诗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疲劳感,学习兴趣已淡了许多,走神等上课疲劳症逐渐凸显出来。我见此情此景,临时中断教学,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们遇到忧愁的时候,用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呢?”学生听到诗外的问题,精神一振,小眼睛又闪亮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到野外跑步”“听歌”“玩游戏”……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又引导学生重新接驳到临时中断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又活跃起来。
  由此可见,教师的“望”,是一个以生本为主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望得准,望得及时,调节得到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兴趣就能提振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就会凸显出来。
  二、“闻”,善抓学生思维火花
  “闻”在这里指的是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同样,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更要注意倾听,要在学生时不时的七嘴八舌的语言和无序的回答中,善于倾听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抓住这“火花”,引导学生说出“火花”的思考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一只贝》的课文中,我问学生:“在你的心目中,这只贝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可敬的贝”“无私奉献的贝”“坚强的贝”,这时有一个小声音说“英雄的贝”,我觉着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就立刻示意学生静下来,指名这个学生说说为什么说是“英雄的贝”。这个学生回答说:“这只贝不只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恒心,更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人们奉献了罕见的大珍珠,她不就是一个英雄吗?”是呀,这就是一只英雄的贝!这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也开启了大家的思维之门,学生们接着说出了“不朽的贝”……
  你看,“闻”起来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司空见惯,一问一答都有“闻”,但从中“闻”到学生智慧的火花,确是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言语中的思维闪光点,由此引领学生更好地领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问”,启导学生善思敢问
  在教学中“问”就是质疑提问。问的根基是疑,疑的前提是思,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对所接触的事物、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再思考,在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解、疑惑,以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时,问才有所值有所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自己要善于提问,更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且鼓励学生自问自答。这样做,学生才能在学习上抱有浓厚的兴趣且激发探索精神。
  《麻雀》这篇课文,内容看似简单,可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在完成内容教学后,我留了时间让学生再次体悟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很多学生都是按已知的问题进行自问自答,只不过是再次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但有一个学生的提问,问题在意料之中,答案却出乎意料,但又是这个理儿。这个学生问:“老师,你知道老麻雀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吗?”我心想:这个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吗?但为了鼓励学生的敢问,我又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但这个学生却说:“老师,老麻雀把翅膀张开,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强壮,希望更好地吓走猎狗,保护幼儿。你说是不是?”我细细一想,对,于是带头鼓起掌来。
  因此,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敢问善问,学生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再深入的第二次自主学习,可以在学生的心田种上勇于探索未知的种子,有待时日,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撑起一片美好的天空。
  四、“切”,引领学生参与教学
  教學中的“切”,就是练,就是动手动笔。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到一定时间,学生的视觉等感官会引起疲劳,而这时引入“切”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在动手的过程中继续葆有学习兴趣。
  在教学《火烧云》一文中,我让学生诵读课文,抑扬声调,领悟感情,如此反复,学生已大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感悟了思想感情,可这样的单调诵读,使得学生已开始显现了思维疲劳。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很多,请大家自己回想一下,我们平常看到的火烧云有哪些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呢?”话音刚落,学生们正要七嘴八舌,我即刻说:“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火烧云的变化写在笔记本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活了,兴致勃勃投入到动手写的学习中。其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家山边的火烧云是个奇幻的魔术师。他一会儿就把天边的云彩变成一头慢慢走来的大象,后面还跟着几头小象,一阵轻风吹来,大象不见了,几头小象淘气地躲起来,也不知道藏哪儿了。”可见,“切”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兴趣,感悟学习的窍门,引爆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广东省陈洪义教师工作室的LOGO,核心是由字母“Q”和 “S”组成,“QS”的内涵:一是表示“牵手”,工作室教师入室便是缘分,强调建立工作室成员与跟岗学员永久的情谊;二是表示“情思”,“情思”历史是工作室正在努力打造和提炼的标志性成果。在前行的路上,工作室践行的“情思历史”开始散发出其不俗的魅力。  一、情思历史的缘起  “情思”两字的起源,要从一本书说起。前两年,我编辑了一本册子《师范生眼里的情
期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围绕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实际,有意识地创设诱思情境,诱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功体验,变苦思为乐思,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方法点拨,让学生从乐思走向巧思,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
期刊
古人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里的“恰好”与“本然”指的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同理,好课并非是标新立异的,而是回归自然,力求简练的。据此,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情思教育应该在看似朴实的教学设计中内隐厚实的史学功力和教育底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穿透力,强调思辨性;情思教育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在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上
期刊
传统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商已经显现出走向融合的趋势,发展电商已经不是单一的发展一个新渠道,而是整体全渠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零售业在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高竞争低增长时代已经来临。与传统零售业增速放缓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网络零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网上零售的崛起使传统零售的渗透率和忠诚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网上零售高速增长的时代
重视读,品味文。在语文课堂中牢牢抓住这两点去展开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潜心钻研的方向。小学阶段十二册书中每篇课文内容不同,结构不同,表达不同,在课堂中要重视读。品味文,可到底如何读?读什么?如何品?品什么?  一、重视读  1. 读懂文章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冠脉造影患者升主动脉压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8年8月-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1例冠脉造影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 研究在七氟醚吸入诱导前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气管插管条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 46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复合瑞芬太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