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植蜀中自然 狂剪瞿上风物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qtl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陈世云老师,是在2016年秋天成都市文联主办的一场手艺成都展上。当时展厅之中,五花八门的民间工艺琳琅满目,我却被一套四大天王的剪纸作品吸引。在展厅中兜转了几圈,方见到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正在跟观者介绍他的作品,这才晓得原来这套气度不同的作品正出自眼前这位看起来似不爱言谈的老人之手。当下便约好了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工作室亲身感受一番。
  一直到冬天,才终于抽出身来,约好在一个午后去拜访。刚步入陈世云老师在双流东升镇的家中,我便被院中造型各异的盆景吸引,院子周围又被林林总总的竹子环绕,我内心之中长久对庭院生活的向往一下子被触动起来。在陈世云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从他的院中开始参观。还没有从对庭院生活闲适隐逸的羡慕之情中回过神来的我,就这样一下子掉入了陈世云老师的剪纸世界。于是,一路亦步亦趋,一路在纸上畅游回味。
  陈世云在房子一楼的老堂屋处题名曰“农耕堂”,门外书对联曰:“春种夏锄顺天时,秋收冬藏享地利” ,他笑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农耕堂”再适合不过。推开门来,墙上挂满了他这些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从各式各样的农耕活动,到旧时双流八景、黄龙溪传说,都是他纸上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在室内一面有4米宽的墙上,陈世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了浮雕《市场一隅》。“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人事田总是依据节气而安排农事活动,栽菜籽,榨菜油,编竹筐,栽秧子,川西四月农事忙。打草鞋、缝草帽、盖草房、穿树叶、纳鞋底以及市场上热热闹闹的赶场场景......这些在今天再也见不到的民俗风情,却贯穿着陈世云童年所有的记忆。这些记忆如此鲜活的呈现在观者面前,虽没有经历这样的生活,但经由陈世云手中的纸,却使人多了一份相逢时的惊喜和感动。它们是如此的生动、鲜活,充满着人间烟火,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生机,可是生活如果不是因为充满了这些人间烟火,又怎会令你我感动。
  跟随者陈世云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他新楼中,步入楼中,墙上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童年游戏、传统文化,不负门口“瞿上民间艺术馆”的称号。谈起自己的作品,这位看似不爱说话的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
  谈起最早接触剪纸的经历,陈世云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陈世云在双流县城一所学校念书时,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时路过的一间小铺子,一位皮影艺人经常会表演皮影戏,年少的他深深着迷于皮影戏中的故事,从那时起,他开始自学着画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就是在那一幅幅作品中,一颗热爱的种子从此埋在心中,让他与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剪纸是生命盛开的花朵”,无论生活有多么琐碎,无论农耕生活多么繁忙,都无法阻挡艺术的种子在心中、在生活里生根、发芽、成长。
  “剪法减法化简法,逸心益心归一心”,这是挂在陈世云家中的一幅对联,也是他自己的剪纸作品。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书法亦可以用剪纸的形式来表达。及至见到这幅对联,方才明白,任何一种生活都无法阻挡一个人对生活对艺术发自肺腑的热爱,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阻挡一个充满热爱的灵魂去自由自在的表达。唯有灵魂的高度才能决定生活的高度。
  除剪纸外,撕纸也是陈世云喜爱的创作方式,一双手,一张纸,全凭一口气,完全用身体去和纸进行交流,不打草稿,全靠经验和手感来进行创作。因此,撕纸要求创作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记忆力,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图案的每个部分和每个细节都清晰地记在心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前功尽弃。“烟酒麻将概不解,天地乾坤任我撕”,这是怎样的一份胸有成竹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由一份热爱和坚持搭建而成的剪纸大楼里,我看到了古人“万物皆备于我”的哲思和一位坚守林下古风的老人。
  在陈世云的剪纸大楼里,一份独特的作品深深的感动了我。题材来源于南宋王明清《摭青杂说》中的《茶肆高风》,故事讲的是北宋年间,福建人士李某与友人在汴京城内一茶肆喝茶,时值春暖,李某将外衣脱下,并将一包金子放在茶桌上。不多时,李某及朋友被另一友人拉去酒樓饮酒,几位朋友相聚甚欢。饮至半夜,四周灯火已灭,李某方才忆起衣物还在茶肆之中,本想去寻回,但转念一想,“茶肆中往来如织,必不可根究,遂不更去询问”。数年后,李某又回来茶肆喝茶,与同行谈及当年在此喝茶时遗失一物一事,恰被茶肆主人听到,于是上前问明当时详细情况。便将李某带到一棚楼,之间鹏楼上整齐地陈列着“伞履衣服器皿之类甚多”,各有标题曰:“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遗下者......”,在楼角寻得一小包袱,上标注“某年月日一官人所遗”。主人提起包袱与李某一起下楼,“集众再问李某块数秤两,李记若干块、若干两,主人开之与李所言相符,即举以付李,李分一半与之”,茶肆主人回答说:“官人想也读书,何不知人如此?义利之分,古人所重,小人若重利轻义,则匿而不告,官人将如何?所以然者,常恐有愧于心耳”,“李知其不受,但惭怍不言,加礼逊谢,请去饮酒,亦坚持不往,时茶肆中五十余人,皆以手加额,咨嗟叹息,谓世所罕见”。短短故事,君子之高风亮节可见!而这样的品质和价值观,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人应该要坚守和追求的呢!可以想见,陈世云老师亦是内心大受感动,才创作出这一组作品。他内心对君子情怀的向往和坚守亦可见一斑。
  谈及近期的创作计划,陈世云老师表示最近的创作源于《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王敬敖的长安士大夫,此人善弹琴,风骨清峻,声清韵古。他还有一个特别的技能,能够在衣袖中剪纸为蜂蝶,举衣袖便可以让蜂蝶翩翩起舞,“举袂令飞,满于四座,或入人之襟袖,以手揽之,即复于故所也”,别人用手去捉蝴蝶,便不见踪影。有感于这个浪漫而又充满诗意的故事,陈世云决意创作出一组大小形态各异的蝴蝶主题作品。别看这小小的一只蝴蝶,就需要一层又一层的叠加和剪法,而每一只蝴蝶造型又各不相同,整个创作过程便更加繁琐。既让人感慨于他的投入和用心,又让人感动于他对浪漫和诗意的向往,在这样一个老者的心中,还有着如此细腻入微的诗意世界!而他,又何尝不是剪活了一个纸上世界!
  《情歌集锦》是陈世云老师今年刚刚完成的一部创作,一百首精挑细选的民间情歌,陈世云老师笑言这才是真正的流行歌,从歌词到配图,每一处都他精心剪制出来,每一页都精巧布局,于是才有了呈现在笔者面前的这十本沉甸甸的《情歌集锦》,这既是民间小调的一次再整理和再创作,也是为后人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我期待着这套作品的早日面世!
  “读书读树读山水,剪纸剪枝剪人生”,这亦是陈世云自作的一幅剪纸对联,用在此文做结尾,真诚的祝愿陈世云老师身体健康,在艺术之路上继续别样精彩,继续剪出自己的别样人生!
其他文献
周平《幸福家园》国画 240cm×120cm 2019年  周 平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現任新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巴蜀画派文化促会副会长,四川省诗书画院原研究员,四川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兼中国人物画秘书长。
放寒假了,同學们肯定有时间看更多的课外书了,看书肯定能用上书签啊。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做一个可爱又简单的雪人书签。  准备材料:粉色、蓝色和白色的硬卡纸,黑色和橘色的水彩笔,白胶、剪刀、圆规、白色颜料和冰棍棒。  1.用圆规在白色硬卡纸上画出雪人身体的图案,在蓝色硬卡纸上画帽子,在粉色卡纸上画围巾,用剪刀剪好。  2.用白色颜料把冰棍棒涂白后晾干备用。  3.将剪好的图案粘在冰棍棒上。  4.用水彩
清晨,我背著书包上学去。一出门,我便闻到了沁人的桂花香。我惊讶地发现,门前的桂花树不知何时开出了一朵朵小花。它们是那么小,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好像在说悄悄话,又像是在开大会。一眼望去,满树都是,金色的桂花在绿叶衬托下那么耀眼,那么美丽。一阵微风吹过,满枝的桂花轻盈地摇动,有几个小调皮跃下枝头,跳到了我的头上。这是要陪我去上学吗?
白井剛《新中国七十周年赋》行书 177cm×69cm 2019年  白井刚  现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主要参展与获奖的经历:全国第二届行书展入展,﹁永逸杯﹂四川首届行草书大展二等奖,﹁法门寺杯﹂世界佛教书法大展获得铜奖,历代名人咏成都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纪念杨万里诞辰890周年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入展,第三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入展等。
柳 竞  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邹文正先生。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格调高古,努力表现蜀西山水雄秀苍茫之气,有明确的美学取向。  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全国山水画展、四川省青年美展、山水画大展等美展,并多次在成都举办作品联展。作品发表于《四川山水画集》《当代绘画艺术》《中国当代书画家》《成都美院教师作品集》《美术观察》《四川美术》《中国画三百家》《中国当代山水画家
马力平、石旭《脊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版画 160cm×106cm 2019年  马力平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石 旭  四川美術学院版画专业硕士毕业,现任教于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惟有在蕴藉高妙的书法里,在信手绘成的画作中,在气象万千的方寸间,才能安静痴迷艺术的心灵,表达对生命精神的追求。  在艺术之路上,大凡是广泛涉猎者,多会有不俗之成绩;在学术之路上,大凡是慢慢努力者,往往有意外之收获。倘若能将学术与艺术兼顾者,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况,然实际操作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徐君海东则努力行进在这两条路上,成为一位勇敢的践行者。  我与海东谙熟。读研究生时我俩同门,海东低我一级,向来
砚,作为文房之首,从史前及先秦时期的研,到汉唐时期的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砚从最原始单纯的使用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集诗、书、画、印、雕刻为一炉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寄托精神、情感及才思的载体。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砚的发展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变和升华的过程。近现代,随着硬笔书法的逐渐普及、推广以及电脑打字的出现,传统的毛笔书写方式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砚的使用逐漸减少,人们对砚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