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程改革之下的语文教学,是开放型的,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甚高。要做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优秀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肤浅的“十二精”之说,供同行参考并恳请斧正。
一、知识要“精深”
精深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开展好工作的最重要的资本。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学者是知识的象征。知识从何而来,从学习而来。要做学习型教师,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能变“一桶水”为溪水、河水,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溪河里畅游,甚至“浪遏飞舟”,对学生来说那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无穷快乐的享受。
二、备课要“精心”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关键。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师,更要备学生。要备好教材,必须解读新课程标准,解读教材的编排设计,解读每篇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备自己,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来设计好“主导”这个重要的角色。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出变化莫测的戏,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不充分考虑到各种“突发现象”,没有具备大语文观的理念,“主导”的角色就要失败。要备好学生,必须分析学生情况。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才能把握好教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等,都是教师备学生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学生主体是变化着的,教师时刻都要看准学生的进步或者退化。
三、风貌要“精神”
“做阳光老师”,是当前最时髦的追求,其实质就是强调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满脸是灿烂的笑容,举止是那么的温馨,谁不喜欢?女教师的莞尔一笑,常常会收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教师有精神,才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感召力,并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四、待生要“精诚”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态度的真诚上。愚公精神尚能感动天帝,教师的真诚必会赢得学生的爱戴,精诚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保障。教师语言的关切和鼓励,体态语言的点滴爱意,学生都能领会到。教师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并且能用一颗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那就是握住了成为优秀教师的钥匙。笔者曾碰到过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我用经常与他们聊天并且真心和他们交朋友的方法改变他们,效果特别明显。
五、观察要“精细”
教师进入课堂就要对学生进行精细的观察,并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若遇特殊问题,应及时寻求最佳途径,使学生集中精力。必要时,可完全打破课堂计划,根据需要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一次,笔者进课堂准备教学一篇古文,但课堂乱哄哄的,群情激昂。询问,原来是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篮球比赛中因为裁判不公平而导致输球,很不服气。于是,我决定将这堂课临时调整为作文课,先让学生展开讨论,集体作出评价,我负责裁决。讨论异常精彩,令人感动。最后我让学生以“输球后的反思”为题写成文章,写的是各具特色,可谓精彩纷呈。这堂课成功了!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问题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哪怕是非常细微的进步或闪光点,抓住它鼓励学生。
六、导入要“精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课堂导入多是预先准备好的,必要时,可临时变动,但总的要求是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方式要多样化,禁忌单一化、模式化。课堂导入应自然,禁忌刻意雕饰。引用一句名言或警句,朗诵一首诗,唱一首歌,讲一则故事,猜猜谜语,做做游戏,思索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内容,运用得当就是精彩的导入。我校一位教师上《三峡》时是这样导入的:“有个学生在学了《三峡》这篇文章后,和他爸爸去三峡旅游,回来后写了一篇《游三峡》的文章,他是这样开头的:‘听说三峡的风光特别壮美,我决定和爸爸去一游。’有同学建议把‘听说’改为‘据说’。大家想想,这个建议可以采纳吗,为什么?”
七、设问要“精当”
课堂设问无论是针对集体、小组,还是个人,都必须精确、恰当。精确是指教师的设问表达清楚明白,恰当是指教师提问的针对性要准,能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提问禁忌用歧义性和模糊难懂的语言,而要简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难易程度,不要将学生一味拒之门外,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位教师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提问“朱德的母亲是什么人”,学生的答案有“中国人”、“四川人”、“民国人”、“女人”、“一位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母亲”等,造成这样啼笑皆非的现象就是因为设问不精当。
八、分析要“精辟”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问题一定要精辟,做学生的表率,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当然,有时候则需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就要抓住其实质、不到黄河不罢休的好习惯,逐步练就在分析问上一下子就能切中要害的功夫。
九、点评要“精到”
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得出结果后,教师要进行精到的点评。精到,即精妙、到位,教师点评精到了,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颔首;反对教师满堂中“很好”、“棒极了”的点评法。教师的点评要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教师语言要有分寸,既要给学生以鼓励,同时也应有一定的压力,没有压力哪来动力呢?
十、板书要“精妙”
板书精妙能给学生以美感,并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主要内容。“精”指精华,即抓住“经”和“纬”;“妙”指设计的巧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体现出教师的艺术水平。
十一、总结要“精练”
课堂是开放型的,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已有了结果,但不一定精练,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做精练的总结(或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有时还能收到升华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效果。
十二、反思要“精审”
反思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要求做到精细、周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如果不将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非常危险的,改革的大潮会将你淘汰。
(作者单位:习水县二里中学)
一、知识要“精深”
精深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开展好工作的最重要的资本。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是学者型的,学者是知识的象征。知识从何而来,从学习而来。要做学习型教师,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能变“一桶水”为溪水、河水,就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溪河里畅游,甚至“浪遏飞舟”,对学生来说那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无穷快乐的享受。
二、备课要“精心”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关键。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师,更要备学生。要备好教材,必须解读新课程标准,解读教材的编排设计,解读每篇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备自己,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来设计好“主导”这个重要的角色。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出变化莫测的戏,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不充分考虑到各种“突发现象”,没有具备大语文观的理念,“主导”的角色就要失败。要备好学生,必须分析学生情况。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才能把握好教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等,都是教师备学生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学生主体是变化着的,教师时刻都要看准学生的进步或者退化。
三、风貌要“精神”
“做阳光老师”,是当前最时髦的追求,其实质就是强调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满脸是灿烂的笑容,举止是那么的温馨,谁不喜欢?女教师的莞尔一笑,常常会收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教师有精神,才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感召力,并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四、待生要“精诚”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态度的真诚上。愚公精神尚能感动天帝,教师的真诚必会赢得学生的爱戴,精诚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保障。教师语言的关切和鼓励,体态语言的点滴爱意,学生都能领会到。教师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并且能用一颗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那就是握住了成为优秀教师的钥匙。笔者曾碰到过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我用经常与他们聊天并且真心和他们交朋友的方法改变他们,效果特别明显。
五、观察要“精细”
教师进入课堂就要对学生进行精细的观察,并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若遇特殊问题,应及时寻求最佳途径,使学生集中精力。必要时,可完全打破课堂计划,根据需要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一次,笔者进课堂准备教学一篇古文,但课堂乱哄哄的,群情激昂。询问,原来是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篮球比赛中因为裁判不公平而导致输球,很不服气。于是,我决定将这堂课临时调整为作文课,先让学生展开讨论,集体作出评价,我负责裁决。讨论异常精彩,令人感动。最后我让学生以“输球后的反思”为题写成文章,写的是各具特色,可谓精彩纷呈。这堂课成功了!教师尤其要注意观察问题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哪怕是非常细微的进步或闪光点,抓住它鼓励学生。
六、导入要“精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课堂导入多是预先准备好的,必要时,可临时变动,但总的要求是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方式要多样化,禁忌单一化、模式化。课堂导入应自然,禁忌刻意雕饰。引用一句名言或警句,朗诵一首诗,唱一首歌,讲一则故事,猜猜谜语,做做游戏,思索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内容,运用得当就是精彩的导入。我校一位教师上《三峡》时是这样导入的:“有个学生在学了《三峡》这篇文章后,和他爸爸去三峡旅游,回来后写了一篇《游三峡》的文章,他是这样开头的:‘听说三峡的风光特别壮美,我决定和爸爸去一游。’有同学建议把‘听说’改为‘据说’。大家想想,这个建议可以采纳吗,为什么?”
七、设问要“精当”
课堂设问无论是针对集体、小组,还是个人,都必须精确、恰当。精确是指教师的设问表达清楚明白,恰当是指教师提问的针对性要准,能体现因材施教。教师提问禁忌用歧义性和模糊难懂的语言,而要简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难易程度,不要将学生一味拒之门外,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位教师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提问“朱德的母亲是什么人”,学生的答案有“中国人”、“四川人”、“民国人”、“女人”、“一位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的母亲”等,造成这样啼笑皆非的现象就是因为设问不精当。
八、分析要“精辟”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问题一定要精辟,做学生的表率,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当然,有时候则需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就要抓住其实质、不到黄河不罢休的好习惯,逐步练就在分析问上一下子就能切中要害的功夫。
九、点评要“精到”
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得出结果后,教师要进行精到的点评。精到,即精妙、到位,教师点评精到了,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颔首;反对教师满堂中“很好”、“棒极了”的点评法。教师的点评要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教师语言要有分寸,既要给学生以鼓励,同时也应有一定的压力,没有压力哪来动力呢?
十、板书要“精妙”
板书精妙能给学生以美感,并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主要内容。“精”指精华,即抓住“经”和“纬”;“妙”指设计的巧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体现出教师的艺术水平。
十一、总结要“精练”
课堂是开放型的,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已有了结果,但不一定精练,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做精练的总结(或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有时还能收到升华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效果。
十二、反思要“精审”
反思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要求做到精细、周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如果不将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非常危险的,改革的大潮会将你淘汰。
(作者单位:习水县二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