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大学生住进养老院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荷兰老人的生活看似平静,却常常感到孤独。而另一方面,荷兰各大学的宿舍房源紧俏,很多大学生苦于租不到房子。因此,荷兰东部的代芬特尔市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大学生住进养老院,将院中多余的房间免费“租”给6名大学生,并让他们每月保证最少有30小时来陪伴老人。
其他文献
蓝调1984@:我是一名“老年漂”,老家在临沂,曾是一名乡村教师,现在和女儿女婿住在济南,整天就忙着带孩子了。我过得挺寂寞,找不到可以唠嗑的人,过去家里亲朋好友不断,最怀念老家过年时的那份热闹,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寂寞和失落也在不断扩大。  初见小白:父母在,不远游。对儿女而言,父母的“老年漂”虽不得已,但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让父母跟随自己“外漂”,可以零距离行孝道,使父母安享晚年;另
期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0%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0%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受访者中,“80后”占36.8%,“70后”占40.0%。  调查中,29.9%的人说自己的父母正在“老年漂”,14.1%的人会选择让父母“老年漂”,31.7%的人表示“不会”,24.4%的人表示“不好说”。  老人为什么选择“漂”?调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奥盛集团总裁汤亮:“对温饱线以下的老人的养老困局,国家应该财政扶持,予以照顾。对中间这部分庞大的老人群体,国家应该结合金融改革的实践,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帮助这些老年人更好地‘理’好手中不多的养老积蓄,增加收益率,使他们日后有更多的养老经济保障。国家根据中国的养老国情,以金融改革的新思路,创立一家具有中国养老特色的‘中国老人银行’。由国家权威商业银行主办并负责投资运作,吸储的投资
期刊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费尽心血,全力推进解放使用老干部,一大批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这项工作受到了“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严重阻挠。  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  释放和安置中央专案审查对象,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干部政策的一件大事。1975年1月20日传达中央决定,将中专一、三办的案子,由中央政治局同志分管改由汪东兴、纪登奎、吴德、华国锋四人负
期刊
1956年4月27日,在北京怀仁堂内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  在周恩来总理之后,众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以他为榜样,在遗嘱中特别要求丧事从简,死后自愿将骨灰融入祖国的江河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积极推行殡葬改革。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生前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期刊
养生话题常话常新,养生模式也是形形色色,当前市场上兴起一股运用渊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比如佛家的“禅文化”、道家的五行等导入的养生模式,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养生领域。相比起的城市空气质量差、嘈杂,远离城市的寺庙环境都比较好,山青水秀,也体现出现代人对大自然的一个追求,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层面上得到的一种健康的满足。
期刊
《老生》中,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紧张而错综复杂,它是有着清白和温暖,有着混乱和凄苦,更有着残酷,血腥,丑恶,荒唐。这一切似乎远了或渐渐远去,人的秉性是好光景过上了就容易忘却以前的穷日子,发了财便不再提当年的偷鸡摸狗,但百多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如此的出身和履历,我们已经在苦味的土壤上长成了苦菜。《老生》就得老老实实地去呈现过去的国情、世情、民情。曾经的
期刊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老年漂”一族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如何让这些老人“漂”得更幸福呢?  尽力帮老人“入乡随俗”  针对困扰“老年漂”一族老人的种种问题,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建议,从社会到子女,应当尽力积极帮助老人“入乡随俗”,而老人们自己也应当主动融入周边环境,培养新的兴趣,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让自己的心理健康起来,才不会有“钻牛角尖”的想法或行为。  专家提示,“老
期刊
最近“摩西奶奶的画作”在网上很受欢迎。其实中国也有一位,她也是一位农妇,70多岁时偶然拿起孙女的蜡笔,开始画画。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动物、老房子、田埂、果树、土地。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了无数人。  她叫常秀峰,被人们称为“梵高奶奶”。 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等名流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
期刊
“互助组”自2002年成立以来,由最初有十多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7个,成员覆盖了楼里三分之一的老人。大家在自己的楼组中互相结对,如果两人中有一人需要帮助,另一个便会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从互相提醒吃药、陪伴买菜看病到帮着照应第三代,互助对子配合总是很默契。  2001年7月,家住上海普陀区曹阳新村街道桂杨园小区时年51岁的张顺福遇到了一个大难题:88岁高龄的母亲张秀珠扭伤了脚,行动不便,急需人照顾。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