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资产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及其规模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逐步多元化,学校不再完全依赖政府拨款来维持。学校的资产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资产的数量、品种和价值有了迅速的增长,因而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显得很不规范,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办学形势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成为高校资产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批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作用方面,缺乏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共享共用,致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
2 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家俱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和软件;资产管理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这些职能部门又由学校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核算相脱节,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
3 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材料物资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效益低下
在市场比较活跃的今天,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品种相当齐全,但价格和质量却各不相同,有的不顾学校利益,不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考虑,结果购置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而形成低效率使用或提前报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兴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相互攀比心理及高校升级、评估的需要对资产数量的要求,各高校盲目贷款购置、建造资产。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且对资产实行“占有式”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仪器设备购置后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只是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门面。
4 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5 基础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管理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资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等。
6 资产信息公开程度差
学校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差。如学校有多少资产,资产是如何购买、为何购买、归谁使用、使用状况如何、何时报废、报废时如何处置等信息公开程度差。资产信息不对称,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二、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随着高校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资产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就是按照市場经济的要求,着眼于理顺主权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把人权、事权和财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资产管理机制,以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可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建立先进的动态管理体系。高校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将原来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强化事前审查和监督,即对资产的投入、形成、使用、报销、计价、处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监控。做到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又可用网络实时对账,使得全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一项固定资产业务可以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条形码的管理,建立相应数据库和相关的软件,使用扫描器,可以大大减轻平时固定资产的核对、清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通过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全面分析各类资产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确立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在预算编制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和发展规划情况,依照校所属学院(系)的资产配置申请和论证报告,提出资产配置意见,为财务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履行物资采购、招标、安装验收、资金拨付;在预算执行分析时,先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算报告,向校领导和教代会作报告。二是在资产的调剂、处置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办理,使资产处置行为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2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国有 资产管理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
(2)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完善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提请采购的重要仪器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资产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资产使用、保管制度,在资产投入使用后,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分级管理要求,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密切关注所购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资产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完好。
(3)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借助2007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大规模高校资产清查活动,摸清家底。然后总结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确认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再与学校的档案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相结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坚持年度盘点、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大清查,逐步将资产管理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的结构和数量与财务风险直接相关,由于财政支持增加的有限,特别是在近几年扩招和攀比情况下,投资的有效增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企业。近几年,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美化了校园,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但另一方面,高额的贷款也制约了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风险意识,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风险。
(5)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审计监察部门应参与资产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建设的合法性、真实性,重要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结存情况,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情况。
(6)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
3 加大基础工作力度,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
(1)健全资产账目。高校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相关人员核准签字、经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入资产明细账并打印、分发设备条码标签;财务部门凭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按相关规定报销付款,同时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進行分户明细账核对,保持资产账与财务账的一致。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改变资产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积压浪费等现象。应在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购置过程须按规定进行招标、购置后确定使用部门的责任管理,学校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破院系、部处、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把相近的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合并和重组,建成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对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资产的重担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根据经营性资产的属性,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公司,将学校的对外投资划入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分类建账,分类管理。
(4)加强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资产使用部门主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的职责,对资产建账、制卡和作用管理,做到“制度上墙、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自觉核查、接受监督、保养精心、保障有效、服务到位、发挥效益、考核严格、奖惩落实”。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管理的整体上看,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账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不重视资产管理,年终报表对资产情况的批露不够,未用财务管理的理念分析资产管理的方法,资产信息的质量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细化。从资产管理的内部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缺乏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公正、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不公和重复购置;在资产作用方面,缺乏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机制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标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导致存量资产在校内无法做到完全跨学科、跨部门的共享共用,致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在资产处置方面,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和高效的处置途径,导致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
2 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和家俱等;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和软件;资产管理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这些职能部门又由学校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核算相脱节,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
3 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材料物资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效益低下
在市场比较活跃的今天,各种设备、材料物资品种相当齐全,但价格和质量却各不相同,有的不顾学校利益,不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考虑,结果购置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而形成低效率使用或提前报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国大兴教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相互攀比心理及高校升级、评估的需要对资产数量的要求,各高校盲目贷款购置、建造资产。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且对资产实行“占有式”管理、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仪器设备购置后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只是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门面。
4 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5 基础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不完善,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产管理入账不及时,资产信息质量差;未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资产清查;未设置专门管理资产实物的部门;资产的建档工作滞后等等。
6 资产信息公开程度差
学校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差。如学校有多少资产,资产是如何购买、为何购买、归谁使用、使用状况如何、何时报废、报废时如何处置等信息公开程度差。资产信息不对称,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产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也不利于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作出正确决策,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二、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健全资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体系为重点,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实施资产精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 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
(1)构建科学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随着高校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了资产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就是按照市場经济的要求,着眼于理顺主权关系,明确管理责任,把人权、事权和财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资产管理机制,以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可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建立先进的动态管理体系。高校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将原来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强化事前审查和监督,即对资产的投入、形成、使用、报销、计价、处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监控。做到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等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又可用网络实时对账,使得全校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一项固定资产业务可以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条形码的管理,建立相应数据库和相关的软件,使用扫描器,可以大大减轻平时固定资产的核对、清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3)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通过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全面分析各类资产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确立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在预算编制前,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资产存量和发展规划情况,依照校所属学院(系)的资产配置申请和论证报告,提出资产配置意见,为财务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履行物资采购、招标、安装验收、资金拨付;在预算执行分析时,先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算报告,向校领导和教代会作报告。二是在资产的调剂、处置过程中,也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程序办理,使资产处置行为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2 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国有 资产管理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
(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
(2)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完善采购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对提请采购的重要仪器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所购资产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完善资产使用、保管制度,在资产投入使用后,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分级管理要求,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密切关注所购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资产的正常使用和性能的完好。
(3)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借助2007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大规模高校资产清查活动,摸清家底。然后总结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确认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再与学校的档案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相结合,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坚持年度盘点、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财产大清查,逐步将资产管理纳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的结构和数量与财务风险直接相关,由于财政支持增加的有限,特别是在近几年扩招和攀比情况下,投资的有效增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企业。近几年,多数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美化了校园,为学校树立了品牌,但另一方面,高额的贷款也制约了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风险意识,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降低财务成本与风险。
(5)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审计监察部门应参与资产管理全过程,重点关注采购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建设的合法性、真实性,重要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结存情况,以及资产的报废、处置情况。
(6)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
3 加大基础工作力度,推动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
(1)健全资产账目。高校应在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明细账,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相关人员核准签字、经资产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入资产明细账并打印、分发设备条码标签;财务部门凭固定资产验收记账单,按相关规定报销付款,同时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年進行分户明细账核对,保持资产账与财务账的一致。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改变资产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积压浪费等现象。应在购置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购置过程须按规定进行招标、购置后确定使用部门的责任管理,学校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打破院系、部处、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把相近的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合并和重组,建成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对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资产的重担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根据经营性资产的属性,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公司,将学校的对外投资划入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分类建账,分类管理。
(4)加强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资产使用部门主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的职责,对资产建账、制卡和作用管理,做到“制度上墙、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自觉核查、接受监督、保养精心、保障有效、服务到位、发挥效益、考核严格、奖惩落实”。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