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哈扎尔辞典》新书发布会上,著名评论家张颐武发言了。他原本靠着的姿势一下变成坐直,手撑着腿,显得特别激动。这也难怪,《哈扎尔辞典》和官司这两个毫无联系的词都“压”在他身上。1996年作家韩少功出版《马桥词典》后,张颐武和王干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 《哈扎尔辞典》,“终归不入流品”,因而引发了所谓的“马桥事件”、“马桥之争”。最后,韩少功起诉评论者侵犯其名誉权,并获得胜诉。张韩相争的结果是,《哈扎尔辞典》备受关注。2013年,这本书的阳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翻印,张颐武自然要出席发言。
BQ:讲讲你和这本书的渊源吧?
ZH:《哈扎尔辞典》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感情的一部分。1994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先在《外国文艺》发表,《外国文艺》在上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是中国研究文学的一本圣经式的书,莫言等人都受到这本杂志的启蒙和影响。我在第二期《外国文艺》上就看到这部作品,是戴骢、石振川、南山三位先生翻译的。那时候还不是全本,我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因为这个作者想象出了一个哈扎尔王国,他重新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扑朔迷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玄幻。两年多以后,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小说也这么构建,很诡异,于是提出批评,也就有了那一年的官司。
打官司的时候,法院每天打电话让我到海南去。那时我就是看帕维奇这本书获得力量,知道有这么伟大的作家在我身边,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的呢?这事情给我的启发很大。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个人感情的一部分。人生跟一本书相遇,有 18年的缠绕非常难。
BQ:现在翻过头去看这段往事,会对这段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言论后悔吗?
ZH:这个事情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怎么样尊重人的创造,还是有启发性的。到今天,我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改变。我仍然坚持当年写下的每一个字,到今天我再看,那些东西仍然有效,我愿意为它承担一切。那个书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心路过程,又是捍卫表达的权利。
BQ:听说打官司的时候你也不断地翻看这本书?
ZH:对啊。那个时候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完全,但我有一个观念——一个人的创造力,他想象的王国应该被尊重。所以我提出来中国作家未必有独创性,结果很多人很生气,得罪了好多人,把我告上法庭。最后我是作为一个被告来不断地读这本书,因为要不断的研究,然后把这本书在法庭上陈述,所以这本书在中国我是读得最细的,这个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在 2009年已经故去,我觉得我的生命跟他生命的一部分息息相关,听到他故去的消息,我真的是觉得我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我开始老去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有感情的,不仅仅是为文学,而且为我个人。
BQ:为什么会如此推崇这本书?
ZH:我一开始看就觉得这本书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太牛了。一个人能够创造一个国王的能力,说明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一个在塞尔维亚生活的人他能够凭着自己的想象力,穿越世界,真是很了不起的事。今天我们写穿越,无非是穿越到康雍乾三代。但是帕维奇简直是重新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小说的力量所在,莫言兄叫“讲故事的人”,而帕维奇讲的故事是我们大家很难想象的。
BQ:所以想象力是不可复制的吗?
ZH:想象力这个是不可复制。一个人创造世界的能力,好像给一个支点,他能把这个东西弄起来,这事太难了。同时帕维奇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底蕴,他穿越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各种文明之间。在中亚到巴尔干广袤的土地,那些文明都留下过痕迹,他就把那些文明都写在书中。这本书你可以随机的从哪个地方都可以,这是后现代最好的特点。就跟看辞典一样,你会从这个词看到另外一个词,另外的词又引你进到这个文化的另外一个侧面,另外一个故事。
BQ:这本书是一本标准的后现代风格吧?
ZH:《哈扎尔辞典》了不起的地方是告诉你纯文学是什么。这本书跟我相遇以后,我真是感觉到它这种开放性、多元化恰恰是后现代文化一个最大的特色。现代性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有完整的开头结尾。后现代就是开放多元,糊里糊涂,但是糊里糊涂里边有它独特的让你能够感受到的力量。现代主义之后有很多复杂的技巧,但复杂技巧再多,还是虚构一个人一个故事,总的来说还是有个故事框架。《哈扎尔辞典》的独创性在于一本小说是一个辞典。辞典是什么?记录你的语言,记录你的文明。
BQ:但是这样的写作方式会不会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ZH:我身边有人说读莫言兄的书,看三页就绝望了。这个时候你得有点耐心,在这些作品里面不可能一开始就死人了这么有戏剧性。别着急,一点一点你熬住了,最后发现曲径通幽,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原来想的美妙得多。吃惯了红烧肉,那个味道都知道,但是一定要有清粥小菜,多美啊。当然每天吃清粥小菜,也受不了。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家都红烧肉过饱。
BQ:《哈扎尔辞典》阴阳两本有什么区别吗?
ZH:帕维奇为什么搞阴本、阳本,奥妙在于两本书中文差 11行,西文差 17行。在中文 11行差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两本书重新看的时候完全不同。这十几行掺入以后,两本书就改变了,在宗教和魔幻中穿梭。
BQ:讲讲你和这本书的渊源吧?
ZH:《哈扎尔辞典》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感情的一部分。1994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先在《外国文艺》发表,《外国文艺》在上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是中国研究文学的一本圣经式的书,莫言等人都受到这本杂志的启蒙和影响。我在第二期《外国文艺》上就看到这部作品,是戴骢、石振川、南山三位先生翻译的。那时候还不是全本,我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因为这个作者想象出了一个哈扎尔王国,他重新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扑朔迷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玄幻。两年多以后,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小说也这么构建,很诡异,于是提出批评,也就有了那一年的官司。
打官司的时候,法院每天打电话让我到海南去。那时我就是看帕维奇这本书获得力量,知道有这么伟大的作家在我身边,有什么痛苦,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的呢?这事情给我的启发很大。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个人感情的一部分。人生跟一本书相遇,有 18年的缠绕非常难。
BQ:现在翻过头去看这段往事,会对这段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言论后悔吗?
ZH:这个事情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怎么样尊重人的创造,还是有启发性的。到今天,我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改变。我仍然坚持当年写下的每一个字,到今天我再看,那些东西仍然有效,我愿意为它承担一切。那个书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心路过程,又是捍卫表达的权利。
BQ:听说打官司的时候你也不断地翻看这本书?
ZH:对啊。那个时候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完全,但我有一个观念——一个人的创造力,他想象的王国应该被尊重。所以我提出来中国作家未必有独创性,结果很多人很生气,得罪了好多人,把我告上法庭。最后我是作为一个被告来不断地读这本书,因为要不断的研究,然后把这本书在法庭上陈述,所以这本书在中国我是读得最细的,这个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在 2009年已经故去,我觉得我的生命跟他生命的一部分息息相关,听到他故去的消息,我真的是觉得我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我开始老去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有感情的,不仅仅是为文学,而且为我个人。
BQ:为什么会如此推崇这本书?
ZH:我一开始看就觉得这本书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太牛了。一个人能够创造一个国王的能力,说明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一个在塞尔维亚生活的人他能够凭着自己的想象力,穿越世界,真是很了不起的事。今天我们写穿越,无非是穿越到康雍乾三代。但是帕维奇简直是重新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小说的力量所在,莫言兄叫“讲故事的人”,而帕维奇讲的故事是我们大家很难想象的。
BQ:所以想象力是不可复制的吗?
ZH:想象力这个是不可复制。一个人创造世界的能力,好像给一个支点,他能把这个东西弄起来,这事太难了。同时帕维奇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底蕴,他穿越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各种文明之间。在中亚到巴尔干广袤的土地,那些文明都留下过痕迹,他就把那些文明都写在书中。这本书你可以随机的从哪个地方都可以,这是后现代最好的特点。就跟看辞典一样,你会从这个词看到另外一个词,另外的词又引你进到这个文化的另外一个侧面,另外一个故事。
BQ:这本书是一本标准的后现代风格吧?
ZH:《哈扎尔辞典》了不起的地方是告诉你纯文学是什么。这本书跟我相遇以后,我真是感觉到它这种开放性、多元化恰恰是后现代文化一个最大的特色。现代性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有完整的开头结尾。后现代就是开放多元,糊里糊涂,但是糊里糊涂里边有它独特的让你能够感受到的力量。现代主义之后有很多复杂的技巧,但复杂技巧再多,还是虚构一个人一个故事,总的来说还是有个故事框架。《哈扎尔辞典》的独创性在于一本小说是一个辞典。辞典是什么?记录你的语言,记录你的文明。
BQ:但是这样的写作方式会不会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ZH:我身边有人说读莫言兄的书,看三页就绝望了。这个时候你得有点耐心,在这些作品里面不可能一开始就死人了这么有戏剧性。别着急,一点一点你熬住了,最后发现曲径通幽,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原来想的美妙得多。吃惯了红烧肉,那个味道都知道,但是一定要有清粥小菜,多美啊。当然每天吃清粥小菜,也受不了。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家都红烧肉过饱。
BQ:《哈扎尔辞典》阴阳两本有什么区别吗?
ZH:帕维奇为什么搞阴本、阳本,奥妙在于两本书中文差 11行,西文差 17行。在中文 11行差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两本书重新看的时候完全不同。这十几行掺入以后,两本书就改变了,在宗教和魔幻中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