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有关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保障研究的核心问题。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
来,有关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一直倍受关注。由于高福利国家经济增长减速,而社会保障支出又呈刚性特征,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致使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有关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而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是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字:社会保障、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代际转移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89
(一)生命周期理论
1) 莫迪利亚尼储蓄生命周期论
储蓄生命周期说的命题是:“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由此莫迪利亚尼作了以下推论: ①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完全与它的人均收入无关,各个国家的储蓄率在同一的个人生命周期内是一致的。②从一个国家来看,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越高,总储蓄变化率将上升;经济增长率为零时,总储蓄变化率为零。③即使没有遗产继承,通过储蓄,人们还可以从收入中积累相当多的财产总额。④在一定的增长率下,制约消费率和储蓄率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长度。
2) 费尔德斯坦扩展的生命周期论。
费尔德斯坦通过假定整个工作期内的储蓄都是为了退休期间的消费为目的,费尔德斯坦应用一个排除私人自愿的代际转移的“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证明:社會保障通过两个相反的力量影响个人储蓄。一个力量是,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以减少为了退休期的消费而在工作时积累财富的需要,这被称为“资产替代效应";另一个力量是,因为与财富审查有关的社会保险可以增加储蓄,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反过来又要求人们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这被称为“退休效应”。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个人储蓄将减少;如果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个人储蓄可能增加。
3)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泰勒和圣·克拉拉大学教授谢弗润等人将预期理论应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分析,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为人们通过储蓄的方式使一生的消费尽可能均匀。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研究表明,实际的消费一般会随年龄而增加,直到退休,然后开始下降。
(二)代际转移支付理论
生命周期模型无法解释私人的代际转移支付问题,特别是遗产问题。所以罗伯特·巴罗对生命周期中社会保障影响储蓄提出了质疑并指出,一个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从当期年轻人到当期老年人的法定公共转移支付。如果从老年人到年轻人的遗产由利他主义激发并普及到所有家庭,那么,一项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强制公共转移支付将会导致完全抵消从老年人到年轻人的自愿性私人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集资状况对国民储蓄没有影响。
(三)市场不完全说
所谓市场不完全是指缺乏期货市场。凯恩斯指出:如果个人储蓄不是用将来的消费需求来代替今天的消费需求,则是今天需求的净减少,这样,储蓄的行为,除了会减少目前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外,还会减少目前对投资品的需求。
因此,家庭如何针对社会保障而减少他们的储蓄通常取决于家庭的年龄。也就是说,对于年轻的家庭,社会保障供款所导致的私人储蓄减少一般会远远小于l比1,但随着家庭变老,这一比例会逐渐上升。所以,相对于确定生命周期模型,针对收入不确定的预防性储蓄降低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四)代内再分配说
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代际再分配制度,还包含有明显的代内再分配。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所获得的社会保障收益占其收入的比例通常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另一方面,越富有的人活得时间越长因而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前一种是向低收入家庭的净代内再分配,由于低收入家庭通常储蓄率更低,所以社会保障的这种再分配会减少私人储蓄。
可见,社会保障财富代内再分配对私人储蓄的影响取决于各收入阶层在储蓄倾向和用其他财富抵消养老金财富的倾向上的差异。
(五)替代私人养老金说
社会保障会通过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进而去影响储蓄。如果存在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就有可能是对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的替代,表面上看来,国民总储蓄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从企业来讲,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是企业的负债,社会保障对非积累私人养老金的替代就意味着企业负债的减少,那么所有者权益就相应增加。这样,如果资本市场有效地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股票价值将增加。如果股票持有者是消费水平仅取决于他们实际一生预算约束的理性人,他们在持有的股票价值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增加消费,这样私人储蓄就会减少。既然公共储蓄不受现收现付制度的影响,国民储蓄也就会下降。
所以费尔德斯坦认为,私人养老金对总储蓄的影响将不取决于它是否是积累的,而养老金积累及其所导致的股东反应使得私人养老金根本不同于社会保障,这意味着以社会保障替代私人养老金可能会降低总储蓄。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知道,多数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对具有减少储蓄的作用。具体来说,从理论上社会保障可以对储蓄产生某些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至于最终结果到底是正是负,还要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4. 魏仕贵、田椿生、许会斌.当代储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
5. 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
6.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刘巍、徐颖.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8. 胡雅琴.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9. 张继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理论界,2008年第6期
10. 杨天宇、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经济论坛 2007
来,有关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一直倍受关注。由于高福利国家经济增长减速,而社会保障支出又呈刚性特征,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致使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有关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而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是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字:社会保障、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代际转移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89
(一)生命周期理论
1) 莫迪利亚尼储蓄生命周期论
储蓄生命周期说的命题是:“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于他预期一生的平均消费’’。由此莫迪利亚尼作了以下推论: ①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完全与它的人均收入无关,各个国家的储蓄率在同一的个人生命周期内是一致的。②从一个国家来看,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越高,总储蓄变化率将上升;经济增长率为零时,总储蓄变化率为零。③即使没有遗产继承,通过储蓄,人们还可以从收入中积累相当多的财产总额。④在一定的增长率下,制约消费率和储蓄率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长度。
2) 费尔德斯坦扩展的生命周期论。
费尔德斯坦通过假定整个工作期内的储蓄都是为了退休期间的消费为目的,费尔德斯坦应用一个排除私人自愿的代际转移的“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证明:社會保障通过两个相反的力量影响个人储蓄。一个力量是,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以减少为了退休期的消费而在工作时积累财富的需要,这被称为“资产替代效应";另一个力量是,因为与财富审查有关的社会保险可以增加储蓄,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反过来又要求人们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这被称为“退休效应”。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个人储蓄将减少;如果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个人储蓄可能增加。
3)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泰勒和圣·克拉拉大学教授谢弗润等人将预期理论应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分析,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为人们通过储蓄的方式使一生的消费尽可能均匀。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研究表明,实际的消费一般会随年龄而增加,直到退休,然后开始下降。
(二)代际转移支付理论
生命周期模型无法解释私人的代际转移支付问题,特别是遗产问题。所以罗伯特·巴罗对生命周期中社会保障影响储蓄提出了质疑并指出,一个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从当期年轻人到当期老年人的法定公共转移支付。如果从老年人到年轻人的遗产由利他主义激发并普及到所有家庭,那么,一项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强制公共转移支付将会导致完全抵消从老年人到年轻人的自愿性私人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集资状况对国民储蓄没有影响。
(三)市场不完全说
所谓市场不完全是指缺乏期货市场。凯恩斯指出:如果个人储蓄不是用将来的消费需求来代替今天的消费需求,则是今天需求的净减少,这样,储蓄的行为,除了会减少目前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外,还会减少目前对投资品的需求。
因此,家庭如何针对社会保障而减少他们的储蓄通常取决于家庭的年龄。也就是说,对于年轻的家庭,社会保障供款所导致的私人储蓄减少一般会远远小于l比1,但随着家庭变老,这一比例会逐渐上升。所以,相对于确定生命周期模型,针对收入不确定的预防性储蓄降低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四)代内再分配说
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代际再分配制度,还包含有明显的代内再分配。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所获得的社会保障收益占其收入的比例通常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另一方面,越富有的人活得时间越长因而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前一种是向低收入家庭的净代内再分配,由于低收入家庭通常储蓄率更低,所以社会保障的这种再分配会减少私人储蓄。
可见,社会保障财富代内再分配对私人储蓄的影响取决于各收入阶层在储蓄倾向和用其他财富抵消养老金财富的倾向上的差异。
(五)替代私人养老金说
社会保障会通过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进而去影响储蓄。如果存在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就有可能是对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的替代,表面上看来,国民总储蓄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从企业来讲,非积累的私人养老金是企业的负债,社会保障对非积累私人养老金的替代就意味着企业负债的减少,那么所有者权益就相应增加。这样,如果资本市场有效地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股票价值将增加。如果股票持有者是消费水平仅取决于他们实际一生预算约束的理性人,他们在持有的股票价值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增加消费,这样私人储蓄就会减少。既然公共储蓄不受现收现付制度的影响,国民储蓄也就会下降。
所以费尔德斯坦认为,私人养老金对总储蓄的影响将不取决于它是否是积累的,而养老金积累及其所导致的股东反应使得私人养老金根本不同于社会保障,这意味着以社会保障替代私人养老金可能会降低总储蓄。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知道,多数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对具有减少储蓄的作用。具体来说,从理论上社会保障可以对储蓄产生某些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至于最终结果到底是正是负,还要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 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4. 魏仕贵、田椿生、许会斌.当代储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
5. 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
6.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刘巍、徐颖.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8. 胡雅琴.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9. 张继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理论界,2008年第6期
10. 杨天宇、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经济论坛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