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钱选的青绿山水作品《秋江待渡图》将诗的哲理与画的意趣互补,作本身的哲思张力与视觉空间冲击交织,具有虔诚而深邃的意境,蕴藉着深刻的生命体悟,使“待渡”的意境得以永恒,令人神往。在对意境的体悟中,整幅画的视觉表现和诗意阐释集中、浓缩到了“待渡者”的精神世界中,同时也将“待渡”这一主题在中国哲学的密林深处得以深化,待渡者的灵魂得到救赎或回归,通过意境彰显了它本真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钱选;青绿山水;《秋江待渡图》;隐逸;意境
一、“青绿山水”的构造
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川翁,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吴兴八俊”之首,其人博学多才,音律、诗、书、画均精通。钱选山水画师从赵令穰。南宋景定三年(1262),钱选中乡贡进士,入元代后不仕。“不问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自我喟叹是钱选的半生写照。在人生后期,钱选对隐逸生活情有独钟,热衷于绘画以自乐。《秋江待渡图》是钱选在隐逸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一幅长卷式的绘画作品,青绿设色纸本,纵26.8厘米,横108.4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钱选的绘画提倡复古主义,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出画中要有“士气”。钱选的画作上常提写诗文或跋语,《秋江待渡图》就是其中之一,不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且还完美地结合了书与印。在宋末元初这幅画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画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钱选的《秋江待渡图》是青绿山水,在构图、造型、笔墨等绘画技艺方面运用自如,其整体呈现出的意境具有诗意苍茫、浩渺深远、气韵深厚等美学特征.
(一)画面布局
《秋江待渡图》在画面布局上注重空间结构,把远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核心。通过其深远、旷远、幽远把读者由小世界引入大世界,从有限时空引向无限时空。画作中这种恰似“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的意境隐喻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契合,也体现了画家对宇宙万物本体生命,乃至人生历史的深切观照。“青绿山水”在这里与空间结构相匹配,从色彩空间上来看,或重彩或渲染,或金碧华贵或空灵玄虚,它们的位置安排及着色情况都是对色彩语言的妙用。这种色彩语言的独特情调不仅代表着画家本身对自然虔诚的热爱和礼赞,而且也赋予自然山水最本真的颜色和生命。仔细看画卷,在画面布局上看首先是一幅一河两岸长卷式画作。画中央是辽阔的水域,江面如镜,浩淼空阔。两岸山与山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江水左岸隐约可见的是一位待渡者在江边伫立着,右岸一舟客船刚稳稳地驶离。画中高山、树木、江水充满淡淡的青绿色调,山顶是青色的,树有绿有红,相互映衬。
(二)技法结构
青绿山水的画面布局有章法可循,比如对山水的绘画上它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技法的变化随布局需求而改动。画面布局与技法结构相互协调,随着画家绘画的需要也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最终使整幅画各个点之间能够和谐共生。从技法结构上说,钱选在这幅画的构图上,画中江河与苍穹辽阔而朦胧,“青绿”、水墨与金色光线交错,加之适当的留白带给画面以消失感和神秘色彩,体现了钱选在这幅画作中侧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特征。
(三)文化内涵
钱选早年仕途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南宋政治腐败、抗金失势,蒙古铁蹄纷沓而至更加速了南宋走向灭亡。元朝建立之后把国人分为成四个等级,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四个等级确定了国人身份尊卑次序的不同。甚至在朝廷用人上,一些重要的核心部门规定不许汉人担任官吏,察觉或科举取仕在元代均被颠覆。钱选是属于南人这第四等级,在无可奈何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公正的待遇与文化歧视以及对前朝的眷恋使得他自身的痛苦与压抑日益增加。然而宋代文人志士们的人文精神依然没有消亡,他们开始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在了诗、书、画、印上,创作的题材也大都与隐居生活有关。
二、画与诗的融合
自古诗与画就有相通之处,北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评论中国山水画南宗代表王维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本身不仅有诗情画意的效果,而且诗与画已融为一体,意味深长。品诗犹如品画,观画则是品诗。钱选《秋江待渡图》在创作上的亮点就是以“诗意充实画意”,带动了整幅画的意境效果并走向纵深。在这幅画的卷左角,钱选有诗云:“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这首诗描绘出了这样的景色:山色被薄雾缓缓地笼罩,弥漫生动,却掩不住青翠将要溢出。江水清澈地倒影了苍穹与山色,如秋天景致一般。此值落日时分,流动着冬日寒烟的茅屋外,行人久立在岸,等待渐行渐近的过江客船。
钱选的题诗可视为对画的文学再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格律本身在句式、用词、用韵上要求严格,平仄对仗严谨,与画中山水布局的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山”“长江”“茅茨”“舟”等实体景不仅在画作中存在与呈现,还能通过诗与画的互补使得整体作品意象化、富有联想空间、静谧而生动。“山色”“青翠”同样带有强烈“青绿山水”的色调与意味,更是与钱选“復古”韵致的追求不谋而合。在诗里“空”“彻”“待渡”等词的隐喻也渗透了灵魂拯救的强烈意味,与画中笔墨的留空白、群山消隐、山水之气循环往复的状态交错在一起,使得《秋江待渡图》意境更加神秘莫测、气韵环生、浩渺深远。钱选对《秋江待渡图》的绘画本身也带有了题诗中的意境。例如在画面上“待渡人”独自一人等待客船,给人以孤独感,江面与空中弥漫青绿金碧的气韵,甚是苍凉。诗中的“落日”“寒烟”同样带有一股浓厚的寂寥与孤独的意境,与画中场景有机融合。绘画中的山石、江河、客舟等基本上都可以在诗中找到它的踪迹。在这里画与诗是相互融合与构造,共生存在。作画如写诗,写诗如作画。
在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中,诗与画的融合起到了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效果。钱选“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方式可以说是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诗的“性灵”与画的“空寂”构成了整幅图最具有特性的意境,营造出了画作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深邃境界。每个观画的人感受都不一样,这幅画中的诗意与留白待人体悟、耐人追寻。
参考文献:
[1]吴双.宋末元初画风研究:以钱选《秋江待渡图》为例[J].美术学刊,2012
关键词:钱选;青绿山水;《秋江待渡图》;隐逸;意境
一、“青绿山水”的构造
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川翁,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吴兴八俊”之首,其人博学多才,音律、诗、书、画均精通。钱选山水画师从赵令穰。南宋景定三年(1262),钱选中乡贡进士,入元代后不仕。“不问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自我喟叹是钱选的半生写照。在人生后期,钱选对隐逸生活情有独钟,热衷于绘画以自乐。《秋江待渡图》是钱选在隐逸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一幅长卷式的绘画作品,青绿设色纸本,纵26.8厘米,横108.4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钱选的绘画提倡复古主义,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出画中要有“士气”。钱选的画作上常提写诗文或跋语,《秋江待渡图》就是其中之一,不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且还完美地结合了书与印。在宋末元初这幅画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画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钱选的《秋江待渡图》是青绿山水,在构图、造型、笔墨等绘画技艺方面运用自如,其整体呈现出的意境具有诗意苍茫、浩渺深远、气韵深厚等美学特征.
(一)画面布局
《秋江待渡图》在画面布局上注重空间结构,把远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核心。通过其深远、旷远、幽远把读者由小世界引入大世界,从有限时空引向无限时空。画作中这种恰似“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的意境隐喻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契合,也体现了画家对宇宙万物本体生命,乃至人生历史的深切观照。“青绿山水”在这里与空间结构相匹配,从色彩空间上来看,或重彩或渲染,或金碧华贵或空灵玄虚,它们的位置安排及着色情况都是对色彩语言的妙用。这种色彩语言的独特情调不仅代表着画家本身对自然虔诚的热爱和礼赞,而且也赋予自然山水最本真的颜色和生命。仔细看画卷,在画面布局上看首先是一幅一河两岸长卷式画作。画中央是辽阔的水域,江面如镜,浩淼空阔。两岸山与山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江水左岸隐约可见的是一位待渡者在江边伫立着,右岸一舟客船刚稳稳地驶离。画中高山、树木、江水充满淡淡的青绿色调,山顶是青色的,树有绿有红,相互映衬。
(二)技法结构
青绿山水的画面布局有章法可循,比如对山水的绘画上它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技法的变化随布局需求而改动。画面布局与技法结构相互协调,随着画家绘画的需要也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最终使整幅画各个点之间能够和谐共生。从技法结构上说,钱选在这幅画的构图上,画中江河与苍穹辽阔而朦胧,“青绿”、水墨与金色光线交错,加之适当的留白带给画面以消失感和神秘色彩,体现了钱选在这幅画作中侧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特征。
(三)文化内涵
钱选早年仕途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南宋政治腐败、抗金失势,蒙古铁蹄纷沓而至更加速了南宋走向灭亡。元朝建立之后把国人分为成四个等级,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四个等级确定了国人身份尊卑次序的不同。甚至在朝廷用人上,一些重要的核心部门规定不许汉人担任官吏,察觉或科举取仕在元代均被颠覆。钱选是属于南人这第四等级,在无可奈何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公正的待遇与文化歧视以及对前朝的眷恋使得他自身的痛苦与压抑日益增加。然而宋代文人志士们的人文精神依然没有消亡,他们开始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在了诗、书、画、印上,创作的题材也大都与隐居生活有关。
二、画与诗的融合
自古诗与画就有相通之处,北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评论中国山水画南宗代表王维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本身不仅有诗情画意的效果,而且诗与画已融为一体,意味深长。品诗犹如品画,观画则是品诗。钱选《秋江待渡图》在创作上的亮点就是以“诗意充实画意”,带动了整幅画的意境效果并走向纵深。在这幅画的卷左角,钱选有诗云:“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这首诗描绘出了这样的景色:山色被薄雾缓缓地笼罩,弥漫生动,却掩不住青翠将要溢出。江水清澈地倒影了苍穹与山色,如秋天景致一般。此值落日时分,流动着冬日寒烟的茅屋外,行人久立在岸,等待渐行渐近的过江客船。
钱选的题诗可视为对画的文学再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格律本身在句式、用词、用韵上要求严格,平仄对仗严谨,与画中山水布局的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山”“长江”“茅茨”“舟”等实体景不仅在画作中存在与呈现,还能通过诗与画的互补使得整体作品意象化、富有联想空间、静谧而生动。“山色”“青翠”同样带有强烈“青绿山水”的色调与意味,更是与钱选“復古”韵致的追求不谋而合。在诗里“空”“彻”“待渡”等词的隐喻也渗透了灵魂拯救的强烈意味,与画中笔墨的留空白、群山消隐、山水之气循环往复的状态交错在一起,使得《秋江待渡图》意境更加神秘莫测、气韵环生、浩渺深远。钱选对《秋江待渡图》的绘画本身也带有了题诗中的意境。例如在画面上“待渡人”独自一人等待客船,给人以孤独感,江面与空中弥漫青绿金碧的气韵,甚是苍凉。诗中的“落日”“寒烟”同样带有一股浓厚的寂寥与孤独的意境,与画中场景有机融合。绘画中的山石、江河、客舟等基本上都可以在诗中找到它的踪迹。在这里画与诗是相互融合与构造,共生存在。作画如写诗,写诗如作画。
在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中,诗与画的融合起到了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效果。钱选“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方式可以说是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诗的“性灵”与画的“空寂”构成了整幅图最具有特性的意境,营造出了画作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深邃境界。每个观画的人感受都不一样,这幅画中的诗意与留白待人体悟、耐人追寻。
参考文献:
[1]吴双.宋末元初画风研究:以钱选《秋江待渡图》为例[J].美术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