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的融合与生命的回归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钱选的青绿山水作品《秋江待渡图》将诗的哲理与画的意趣互补,作本身的哲思张力与视觉空间冲击交织,具有虔诚而深邃的意境,蕴藉着深刻的生命体悟,使“待渡”的意境得以永恒,令人神往。在对意境的体悟中,整幅画的视觉表现和诗意阐释集中、浓缩到了“待渡者”的精神世界中,同时也将“待渡”这一主题在中国哲学的密林深处得以深化,待渡者的灵魂得到救赎或回归,通过意境彰显了它本真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钱选;青绿山水;《秋江待渡图》;隐逸;意境
  一、“青绿山水”的构造
  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川翁,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吴兴八俊”之首,其人博学多才,音律、诗、书、画均精通。钱选山水画师从赵令穰。南宋景定三年(1262),钱选中乡贡进士,入元代后不仕。“不问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自我喟叹是钱选的半生写照。在人生后期,钱选对隐逸生活情有独钟,热衷于绘画以自乐。《秋江待渡图》是钱选在隐逸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一幅长卷式的绘画作品,青绿设色纸本,纵26.8厘米,横108.4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钱选的绘画提倡复古主义,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出画中要有“士气”。钱选的画作上常提写诗文或跋语,《秋江待渡图》就是其中之一,不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而且还完美地结合了书与印。在宋末元初这幅画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画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钱选的《秋江待渡图》是青绿山水,在构图、造型、笔墨等绘画技艺方面运用自如,其整体呈现出的意境具有诗意苍茫、浩渺深远、气韵深厚等美学特征.
  (一)画面布局
  《秋江待渡图》在画面布局上注重空间结构,把远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核心。通过其深远、旷远、幽远把读者由小世界引入大世界,从有限时空引向无限时空。画作中这种恰似“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的意境隐喻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契合,也体现了画家对宇宙万物本体生命,乃至人生历史的深切观照。“青绿山水”在这里与空间结构相匹配,从色彩空间上来看,或重彩或渲染,或金碧华贵或空灵玄虚,它们的位置安排及着色情况都是对色彩语言的妙用。这种色彩语言的独特情调不仅代表着画家本身对自然虔诚的热爱和礼赞,而且也赋予自然山水最本真的颜色和生命。仔细看画卷,在画面布局上看首先是一幅一河两岸长卷式画作。画中央是辽阔的水域,江面如镜,浩淼空阔。两岸山与山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江水左岸隐约可见的是一位待渡者在江边伫立着,右岸一舟客船刚稳稳地驶离。画中高山、树木、江水充满淡淡的青绿色调,山顶是青色的,树有绿有红,相互映衬。
  (二)技法结构
  青绿山水的画面布局有章法可循,比如对山水的绘画上它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技法的变化随布局需求而改动。画面布局与技法结构相互协调,随着画家绘画的需要也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最终使整幅画各个点之间能够和谐共生。从技法结构上说,钱选在这幅画的构图上,画中江河与苍穹辽阔而朦胧,“青绿”、水墨与金色光线交错,加之适当的留白带给画面以消失感和神秘色彩,体现了钱选在这幅画作中侧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特征。
  (三)文化内涵
  钱选早年仕途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南宋政治腐败、抗金失势,蒙古铁蹄纷沓而至更加速了南宋走向灭亡。元朝建立之后把国人分为成四个等级,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四个等级确定了国人身份尊卑次序的不同。甚至在朝廷用人上,一些重要的核心部门规定不许汉人担任官吏,察觉或科举取仕在元代均被颠覆。钱选是属于南人这第四等级,在无可奈何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公正的待遇与文化歧视以及对前朝的眷恋使得他自身的痛苦与压抑日益增加。然而宋代文人志士们的人文精神依然没有消亡,他们开始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在了诗、书、画、印上,创作的题材也大都与隐居生活有关。
  二、画与诗的融合
  自古诗与画就有相通之处,北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评论中国山水画南宗代表王维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歌本身不仅有诗情画意的效果,而且诗与画已融为一体,意味深长。品诗犹如品画,观画则是品诗。钱选《秋江待渡图》在创作上的亮点就是以“诗意充实画意”,带动了整幅画的意境效果并走向纵深。在这幅画的卷左角,钱选有诗云:“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这首诗描绘出了这样的景色:山色被薄雾缓缓地笼罩,弥漫生动,却掩不住青翠将要溢出。江水清澈地倒影了苍穹与山色,如秋天景致一般。此值落日时分,流动着冬日寒烟的茅屋外,行人久立在岸,等待渐行渐近的过江客船。
  钱选的题诗可视为对画的文学再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格律本身在句式、用词、用韵上要求严格,平仄对仗严谨,与画中山水布局的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山”“长江”“茅茨”“舟”等实体景不仅在画作中存在与呈现,还能通过诗与画的互补使得整体作品意象化、富有联想空间、静谧而生动。“山色”“青翠”同样带有强烈“青绿山水”的色调与意味,更是与钱选“復古”韵致的追求不谋而合。在诗里“空”“彻”“待渡”等词的隐喻也渗透了灵魂拯救的强烈意味,与画中笔墨的留空白、群山消隐、山水之气循环往复的状态交错在一起,使得《秋江待渡图》意境更加神秘莫测、气韵环生、浩渺深远。钱选对《秋江待渡图》的绘画本身也带有了题诗中的意境。例如在画面上“待渡人”独自一人等待客船,给人以孤独感,江面与空中弥漫青绿金碧的气韵,甚是苍凉。诗中的“落日”“寒烟”同样带有一股浓厚的寂寥与孤独的意境,与画中场景有机融合。绘画中的山石、江河、客舟等基本上都可以在诗中找到它的踪迹。在这里画与诗是相互融合与构造,共生存在。作画如写诗,写诗如作画。
  在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中,诗与画的融合起到了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效果。钱选“以诗意充实画意”的方式可以说是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诗的“性灵”与画的“空寂”构成了整幅图最具有特性的意境,营造出了画作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深邃境界。每个观画的人感受都不一样,这幅画中的诗意与留白待人体悟、耐人追寻。
  参考文献:
  [1]吴双.宋末元初画风研究:以钱选《秋江待渡图》为例[J].美术学刊,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黑白色作为服装色彩中必不可少的色彩元素,以其独具特色的色彩魅力征服着时尚圈,占据流行舞台的一席之地。为了解密黑白色为什么从古至今能够广受欢迎、经久不衰,从黑白色起源、黑白色色彩属性及服装黑白色艺术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来谈关于服装黑白设计的创作过程,可以领略到黑白色作为服装的经典用色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别具一格的文化含义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以及黑白色如何以其极具
期刊
艺术创作是我们创造力发挥的平台,如果我们的艺术没有创新,那么艺术就会停滞不前,从而丧失了艺术本身的生命力。总之艺术创作就是在创新,创造出非凡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整个过程。  雕塑作品是在雕塑艺术家手中诞生的,所以我们中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人格、人品和思想境界
期刊
摘 要:艺术哲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对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现象上,使之具有实在性和普遍有效性。历史上艺术哲学的不同倾向,第一对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是多元化的。因为决定艺术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就此而言不管哪一种艺术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发明。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作品;思考  前言  艺术哲学,就是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即对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的思考,但又值得商榷。更何况,说艺术理论不能考虑自身,这也是一种
期刊
摘 要:在宗教影响艺术的同时,艺术也对宗教产生反作用。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于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宗教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艺术对宗教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或者反宗教的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起到抑制宗教发展的作用。宗教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是宗教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宗教、关系、影响  宗教作为
期刊
摘 要: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里的《儿童生活诗》部分描绘了活泼灵动、亲近自然、贪吃贪玩、富于游乐和幻想精神的中国传统乡村儿童形象,展现了他们充满乐趣的生活以及儿童与成人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既在西方现代儿童观的视野下,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周作人发掘了中国乡土传统中人们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乡村生活对儿童天性的保养,为充满启蒙和斗争话语的近代儿童文学史提供了不一样的儿童书写,具有独特的意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丰富与提高,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增设专业类课程,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挖掘学生在不同领域与行业内的潜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史论课程作为在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产物,能够有效帮助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与全面的了解,加深認知与兴趣。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举
期刊
艺术的传统性和现代性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无论是艺术的传统性还是说艺术的现代性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物质第一,意识其次。  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积累,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面对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冲击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且严峻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到来中逐渐被解构,我们用中国传统文
期刊
摘 要:《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是处于汉魏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魏碑体。它继承汉隶向唐宗楷书演变, 集中代表了北魏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碑造像题记变化了隶书的笔形、笔势和结构,乃至于章法,变出了千姿百态的楷体。  关键词:龙门二十品;背景;特征;艺术风格;审美价值  前言:龙门石窟位于我国著名古都河南洛阳的南部龙门山麓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重要石窟,与甘肃
期刊
摘 要:《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正值盛年所作,全碑笔法雄浑,遒劲严正,为颜碑中的珍品。苏轼曾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关键词:《东方朔画赞碑》;艺术风格;用笔;结构;章法  前言  《东方朔画赞碑》是晋初夏侯湛探亲路过古厌次,见先生之庙宇,观先生之画像,想先生之轨迹,“慨然有怀,乃作颂焉”而作。颜鲁公的人品和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都冠绝古今,此碑更是颜鲁公盛年
期刊
摘 要:沈周是明代一名著名的文人画家,他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它的山水画最为人称叹,而他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是由细沈、“细转粗”和粗沈而组成,其实也是从摹古又转向创作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沈周;细沈;粗沈;山水画;艺术风格  一、沈周简介  沈周,字启南,晚号石田翁,长洲相城人(今江苏苏州)。为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是元明以来文人画中的承前启后者。位列明四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