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梦想和为之努力的,就是让我们国家的每一条江河,每一个湖泊,都能恢复绿水清流。”2月26日,被问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著名环保人士马军一字一顿。
他又说:“从现阶段来看,这是个梦想,要实现不会那么容易。但我始终抱有希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对青山绿水的追求,都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
对青山绿水不舍追求
今年45岁的北京人马军,从事环保事业已经10多年。早在1999年,他就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这本书阐述了中国七大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坏境构成的威胁,提出中国一些地区可能陷入水危机,分析造成水资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中国水危机》中文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04年在美出版,后者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4年,从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后,马军筹备并创立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地图发布后,马军成了中国污染企业害怕的名字。他的污染资料库收录了中国31个省、10万件空气与水污染违规记录,只要输入企业名称、地点、污染事件、检测资料一一呈现。目前,“中国水污染地图”累计发现近6万家违规企业。
2006年,马军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更好地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同年,在由环境部、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马军榜上有名。
10多年来,身为环保NGO组织,马军一直在和水污染较劲。他坚持前行,艰难前行,并与政府保持着非常好的良性互动。他说,水很珍贵,不仅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而且关系到我们的后代子孙——比如地下水污染,比如生物多样性——必须尽快得到解决。尽管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今天开始做,总比明天要好。只要一个个地确定污染源,一点点地减排污染物,就能一点点地增加希望。
这些年,马军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环保NGO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那就是空间有所扩展,和政府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多。他说,自己以及环保组织,最初是做环保教育;2003年以后转为政策倡导;而过去几年,则是全新的形态——对企业进行监督,和企业进行互动,与愿意推进环保的企业进行合作。而自己和政府之间和建设性合作,也越来越多,比如政府对环保NGO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
一步步前进,一点点争取
这么些年,马军一直在低调地做实事。他最近的一次为公众普遍关注,是他牵头发起的“毒苹果”运动。该事件持续两年,最终的结果,是终结了苹果公司坚持不公开供应链的“秘密”文化,迫使苹果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其在华的156家供应商。
在此之前,苹果公司的供应链被他们自己视为商业“秘密”。迫使苹果作出这个让步的,正是中国环保人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事件最初的源头,还是“中国水污染地图”。在梳理自己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时,马军发现相当一批重金属超标企业是知名IT品牌的代工工厂。2010年4月,马军把梳理好的信息汇总,开始和29家IT企业交涉——“为IT业清污”,苹果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其他企业最终都做出了积极回应时,苹果只回复了马军一句话:我们的政策是不披露供应链。
当时以及之前,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是苹果公司除乔布斯以外的另一标签。《华尔街日报》曾透露说,苹果公司用巨额惩罚措施来要求供应商签署保密合同。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
然而,马军却意识到,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高度“保密”,使其规避了监管供应商的“环保责任”。一方面,苹果公司高调宣称自己是完全绿色的、环保的,实际上,他们对大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不闻不问。如果苹果公司的采购方针是只关注质量和价格,不顾供应商环境表现,这会诱使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马军认为,供应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应该是品牌的责任。
2010年下半年,马军牵头40多家环保NGO组织,正式介入苹果公司中国污染调查。之后的两年时间,通过两份报告、五次新闻发布会、七次与苹果公司面对面谈判,马军带领的团队终于让苹果放弃秘密,公开了156家供应商名单。去年4月,苹果公司高层向马军承诺,先开放部分供应商接受第三方环境检测,一旦发现污染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希望可见,梦想可期
那段时间,马军并不愿意被媒体冠以“挑战苹果的人”。他说,他们正在做一件“双赢”的事——我们和苹果之间,不是胜和负、赢与输的问题,最后是走向共识和双赢,环境赢、社会赢。
继“为IT业清污”之后,马军又牵头发起为国内纺织业“祛毒”行动。他们将目标锁定国内纺织业,是因其一直是排污大户,它对中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的贡献,已排至前三名。他们希望通过消费者对最前端大品牌商或零售商的绿色选择消费,最终撬动整个纺织供应链去污。
马军说,对于自己的梦想,他一直能够看到希望。而最大的希望,则是全社会对于水资源保护不断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己最初投身于水资源保护时,这个领域非常小众,并不是一个公众话题。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变化。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水污染的严重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政府的政策也在调整——比如不再“不顾一切谋发展”、不再致力于“让河流改道,让高山低头”——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也好,“生态文明”的概念也好,“美丽中国”的愿景也好,都提示着一系列的根本性的变化的开端,都是可见可期的希望。
当然,马军深知梦想实现的艰难。他说,这些年公众在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一部分人虽然有了认识,但还没有转变为行动;政府在政策和态度上有了转变,但转变还不到位;大部分企业有了减排的意识,但意识还不够,排放还不够达标。
马军说,总之,实现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 李菡丹
他又说:“从现阶段来看,这是个梦想,要实现不会那么容易。但我始终抱有希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对青山绿水的追求,都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
对青山绿水不舍追求
今年45岁的北京人马军,从事环保事业已经10多年。早在1999年,他就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这本书阐述了中国七大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坏境构成的威胁,提出中国一些地区可能陷入水危机,分析造成水资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中国水危机》中文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04年在美出版,后者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4年,从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后,马军筹备并创立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地图发布后,马军成了中国污染企业害怕的名字。他的污染资料库收录了中国31个省、10万件空气与水污染违规记录,只要输入企业名称、地点、污染事件、检测资料一一呈现。目前,“中国水污染地图”累计发现近6万家违规企业。
2006年,马军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更好地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同年,在由环境部、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马军榜上有名。
10多年来,身为环保NGO组织,马军一直在和水污染较劲。他坚持前行,艰难前行,并与政府保持着非常好的良性互动。他说,水很珍贵,不仅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而且关系到我们的后代子孙——比如地下水污染,比如生物多样性——必须尽快得到解决。尽管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今天开始做,总比明天要好。只要一个个地确定污染源,一点点地减排污染物,就能一点点地增加希望。
这些年,马军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环保NGO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那就是空间有所扩展,和政府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多。他说,自己以及环保组织,最初是做环保教育;2003年以后转为政策倡导;而过去几年,则是全新的形态——对企业进行监督,和企业进行互动,与愿意推进环保的企业进行合作。而自己和政府之间和建设性合作,也越来越多,比如政府对环保NGO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
一步步前进,一点点争取
这么些年,马军一直在低调地做实事。他最近的一次为公众普遍关注,是他牵头发起的“毒苹果”运动。该事件持续两年,最终的结果,是终结了苹果公司坚持不公开供应链的“秘密”文化,迫使苹果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其在华的156家供应商。
在此之前,苹果公司的供应链被他们自己视为商业“秘密”。迫使苹果作出这个让步的,正是中国环保人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事件最初的源头,还是“中国水污染地图”。在梳理自己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时,马军发现相当一批重金属超标企业是知名IT品牌的代工工厂。2010年4月,马军把梳理好的信息汇总,开始和29家IT企业交涉——“为IT业清污”,苹果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其他企业最终都做出了积极回应时,苹果只回复了马军一句话:我们的政策是不披露供应链。
当时以及之前,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是苹果公司除乔布斯以外的另一标签。《华尔街日报》曾透露说,苹果公司用巨额惩罚措施来要求供应商签署保密合同。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
然而,马军却意识到,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高度“保密”,使其规避了监管供应商的“环保责任”。一方面,苹果公司高调宣称自己是完全绿色的、环保的,实际上,他们对大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不闻不问。如果苹果公司的采购方针是只关注质量和价格,不顾供应商环境表现,这会诱使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马军认为,供应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应该是品牌的责任。
2010年下半年,马军牵头40多家环保NGO组织,正式介入苹果公司中国污染调查。之后的两年时间,通过两份报告、五次新闻发布会、七次与苹果公司面对面谈判,马军带领的团队终于让苹果放弃秘密,公开了156家供应商名单。去年4月,苹果公司高层向马军承诺,先开放部分供应商接受第三方环境检测,一旦发现污染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希望可见,梦想可期
那段时间,马军并不愿意被媒体冠以“挑战苹果的人”。他说,他们正在做一件“双赢”的事——我们和苹果之间,不是胜和负、赢与输的问题,最后是走向共识和双赢,环境赢、社会赢。
继“为IT业清污”之后,马军又牵头发起为国内纺织业“祛毒”行动。他们将目标锁定国内纺织业,是因其一直是排污大户,它对中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的贡献,已排至前三名。他们希望通过消费者对最前端大品牌商或零售商的绿色选择消费,最终撬动整个纺织供应链去污。
马军说,对于自己的梦想,他一直能够看到希望。而最大的希望,则是全社会对于水资源保护不断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己最初投身于水资源保护时,这个领域非常小众,并不是一个公众话题。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变化。社会的大多数人,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水污染的严重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政府的政策也在调整——比如不再“不顾一切谋发展”、不再致力于“让河流改道,让高山低头”——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也好,“生态文明”的概念也好,“美丽中国”的愿景也好,都提示着一系列的根本性的变化的开端,都是可见可期的希望。
当然,马军深知梦想实现的艰难。他说,这些年公众在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一部分人虽然有了认识,但还没有转变为行动;政府在政策和态度上有了转变,但转变还不到位;大部分企业有了减排的意识,但意识还不够,排放还不够达标。
马军说,总之,实现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