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针刺如何治疗恶性肿瘤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肿瘤认识历史悠久,早在35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即有“瘤”的病名。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有“石瘕”“肠覃”“息肉”等类似肿瘤症状和名称的描述。公元7世纪《晋书》上有肿瘤手术较明确的记载。宋元两代医家论述乳房肿瘤均以“岩”字命名,以突出本病坚硬如岩石的特性。明代始用“癌”来称恶性肿瘤。古代所积累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陈百先教授指导在国内率先提出三联疗法治疗肿瘤的观点。上海市同济医院中医科的针灸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药、针刺(或穴位注射)和食疗相结合的三联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致病关键是人体抗御疾病能力(正气)的低下。正气亏虚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那么,医生们又是如何同时运用中药和针刺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呢?
  扶正祛邪 带瘤生存
  中医对中晚期肿瘤病人不以瘤体缩小为唯一或主要治疗目的,而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减少痛苦为主,制定了“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治疗法则。陈百先教授提出的“软坚散结消块、健脾利湿消水、草药抑制癌细胞及止血、止痛”组方用药,在临床运用中大大提高了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减少痛苦。中药甚至可以在肿瘤患者的放/化疗期间服用,降低放/化疗的反应和白细胞下降的情况,改善睡眠和脾胃功能。
  正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邪气侵袭,只是促使肿瘤发生的外部条件。肿瘤的发病始终贯穿着人体内“正邪相争”的过程,治疗时必须权衡机体与肿瘤、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将“扶正攻邪”有机结合。中医治疗癌症的整体观念立足在“带瘤生存,与瘤共存”的基础上。对早期癌症病人,虽有结节包块但尚未转移,属“正(人体的抵抗力)盛邪(瘤体)实”,治疗以“攻毒祛邪”为主;中期癌症病人瘤体逐渐增大,邪正处于相持阶段,治疗上宜“攻补兼施”。晚期癌症病人肿瘤多已出现其他脏器转移,邪盛而正虚,这时如果一味攻伐,反而会加速病人的凋亡。此时如采用扶正为根本,加以祛邪,常能缓解症状,维持生机,使病人长期“带瘤生存”。因此,扶正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是抗癌的主体。
  结合食疗提高免疫力
  在动物实验中,电针“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以提高大鼠胃癌根治术后低下的免疫功能。据此,在排除骨转移情况下,医生们可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选用不同归经的特定穴位加以针刺或穴位注射。通过局部神经和外周感受器将刺激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分泌细胞因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通过刺激交感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从而释放儿茶酚胺类及阿片肽等物质介导淋巴细胞调节产生免疫效应。总之,针刺穴位引起的免疫效应是安全有效的,是多方面的,其各个环节之间亦相互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陈教授在活血化瘀学说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怪病”—— 心身疾病(神经系统、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提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三大疾病)的发病原因核心为“气滞血瘀”,改变了以往单从“虚证”认识的观点,提醒临床医生注意病人的气血调畅,提高疗效。
  药食同源,食物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但有其取用方便、疗效明确、能终身服用的特点。应注意要在借助食疗提高机体体质和免疫力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综合治疗。若只注重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治疗,在期间不加强饮食调养,最终会导致人体本身正气的溃败,反而会失去治疗的机会。医生建议肿瘤患者一般宜采取清淡饮食,忌食蟹、鸡、甲鱼、腌制品等,多食蔬菜水果。
其他文献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的理论概括 ,有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是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概括、总结和发
在大家的印象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似乎离青少年很遥远,但现实中的悲剧却真切地敲响了警钟.rn印尼马鲁古省“天才少女”伟里莎,生前精通中、英、德、法
期刊
坚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要注意在新产生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 ,重视发展符合党员条件且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入
初中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当好初中班主任就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想学生所想,一切为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班级管理收到预期的效果。
你仔细地看过一个蘑菇吗?橙黄鹅膏菌的菌盖是红色的。红菇的菌盖是橘黄色的。蘑菇的孢子就是蘑菇的种子,它们从菌褶里面溜出来,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长出新的蘑菇来。蘑菇是一种
期刊
期刊
2015年12月3日清晨,突然接到首都师大徐蓝教授的短信:齐先生今晨6点逝世。我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噩耗传来,仍然难以接受。就在一个月多前,齐先生还在电话的另一端谈笑风生,说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