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上网的人数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但由于他们身心尚未成熟,面对大量信息,更多的是无从选择和照单全收。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2011年4月,笔者在吉林省的6所县镇高中进行了听课调研,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县镇高中生利用网络的情况及他们对网络的看法和态度,以期更好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调查过程与结果
测试:抽取6所县镇高中高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分两部分,一部分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将为后面所要采取的措施找到切入点。另一部分调查学生上网和利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这是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的立足点。
施测:制定统一的调查程序,采用当面调查法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
数据分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的有效问卷中,对于“是否喜欢上学”,仅有53.2%的学生回答“喜欢”,15.9%的学生回答“不喜欢”,30.9%的学生回答“无所谓,我这个年龄就应该上学吧”。
对于“喜欢的老师应具有的品质”,绝大多数学生选了多个选项。相比较而言,“教学能力强”被93.8%的学生选中,并有41.9%的学生将其作为首选项。
对于“最不能容忍的老师的缺点”,所有学生也都是选的多项,而且选中的选项数远远多于喜欢的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数量。“乱发脾气、过分情绪化”、“阴晴不定,让人琢磨不透”、“对学生进行惩罚”分别以74.9%、 65.3%及62.2%成为中选的前三甲。
关于“上网的时间”,82%的学生回答是在休息时间,但其中15名(占5.2%)学生选的是在往返学校和家庭途中,这值得我们关注。不论是每次上网时间,还是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大多数学生选的都不长。
关于“你周围同学有哪种情况”,选择“常泡在网上”的有7.6%,25.1%的学生选择了“上网会改变生活习惯”,4.8%的学生选择了“逃课上网”。
关于“学生上网做什么”,75.6%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听音乐等,53.9%的学生选择了看新闻和影视节目,45.7%的学生选择了聊天、交友和查资料。至于是否看过不健康的内容,17.8%的学生承认看过。
关于“网络吸引人”的原因,除了69.7%的学生将“资料获取方便、快捷”作为吸引人的原因外,其他选项都比较分散。
对于“是否想过利用网络进行学习”,51.8%的学生选择“想过,但没有时间”,13.7%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想过,因为现在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了”,20.2%的学生回答“只要上网,就尽力学点新东西”。
“如果条件允许,想利用网络做什么”,60.1%的学生想要看大片、听音乐,53.9%的学生想要查阅资料,充实学校里学的知识,37.5%的学生选了看网页,特别是与课堂上老师提到过的内容相关的,选择在线游戏的也有34%。
对于“上网是否对学习有益处”,只有2.1%的学生认为没有益处,46%的学生认为有益处,41.9%的学生认为因人而异,7%的学生没想过,还有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现在的上学状况,但是从那些为数不少回答“无所谓,我这个年龄就应该上学吧”的学生又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无论方式、手段如何更新,如果不解决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不变现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收效甚微。
2.学生希望得到平等对待,但要求于人的过多
从“喜欢的老师应具有的品质”和“不能容忍的老师的缺点”的回答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还是对他人的要求较多,总是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应该是独生子女长久形成的特权意识的体现。但在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中,41.9%的学生将“教学能力强”作为首选,又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还是比较公平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专业知识和学识丰富吸引学生,并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平等、温和的学习环境。
3.学生知道上网应有节制,但回答前后有出入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上网应有节制,并且明确上网应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在回答自己情况和周围同学情况的时候,前后并不一致,每个人好像都能把上网时间、时机处理得较好,但那么多逃课的、上通宵的、常泡在网上的又从何而来呢?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学校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视的。
4.学生利用网络意识不强,上网随意性较大
关于上网做什么,只有15.8%的学生选择的是单项,其他学生都选择了多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上网是很随意、随性的行为,做什么都可以,而且大多数学生的网络娱乐行为倾向明显,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不高,对于日常学习的重要补充手段——网络教育的应用,更是少得几乎没人提及。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还远未将网络当成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补充知识的意识不强。同时,学生对于“网络是否吸引人的原因”的回答也反映出,网络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比较远。这提示我们,教学生学会上网、正确上网确实是一项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
结论与建议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对其视若“洪水猛兽”。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注意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使其具有网络道德意识和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学生上网问题的较为可行的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素材的搜集、信息的获取都离不开网络,因此,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助于学习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主题进行课堂探究、辩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多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和相关网站,使课堂能沿着教师的预设方案和目标顺利进行。
2.发挥“网络教师”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中发现,45.7%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学生试图通过上网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掌握新本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向“网络教师”请教问题。这不仅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
3.利用网络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性格健康发展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比较敏感,特别是我国现在特定的家庭结构对孩子成长有一定负面影响,故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而网络聊天就是目前学生比较认可的心理咨询方式。
4.依托网络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互联网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有区别、有重点地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习惯,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查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得到训练;在甄别信息、比较优劣方案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不断探究,努力寻找答案;在取长补短,设计出自己的最佳方案并动手制作模型时,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互联网,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一个训练科研能力的过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调查过程与结果
测试:抽取6所县镇高中高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分两部分,一部分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将为后面所要采取的措施找到切入点。另一部分调查学生上网和利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这是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的立足点。
施测:制定统一的调查程序,采用当面调查法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
数据分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的有效问卷中,对于“是否喜欢上学”,仅有53.2%的学生回答“喜欢”,15.9%的学生回答“不喜欢”,30.9%的学生回答“无所谓,我这个年龄就应该上学吧”。
对于“喜欢的老师应具有的品质”,绝大多数学生选了多个选项。相比较而言,“教学能力强”被93.8%的学生选中,并有41.9%的学生将其作为首选项。
对于“最不能容忍的老师的缺点”,所有学生也都是选的多项,而且选中的选项数远远多于喜欢的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数量。“乱发脾气、过分情绪化”、“阴晴不定,让人琢磨不透”、“对学生进行惩罚”分别以74.9%、 65.3%及62.2%成为中选的前三甲。
关于“上网的时间”,82%的学生回答是在休息时间,但其中15名(占5.2%)学生选的是在往返学校和家庭途中,这值得我们关注。不论是每次上网时间,还是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大多数学生选的都不长。
关于“你周围同学有哪种情况”,选择“常泡在网上”的有7.6%,25.1%的学生选择了“上网会改变生活习惯”,4.8%的学生选择了“逃课上网”。
关于“学生上网做什么”,75.6%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听音乐等,53.9%的学生选择了看新闻和影视节目,45.7%的学生选择了聊天、交友和查资料。至于是否看过不健康的内容,17.8%的学生承认看过。
关于“网络吸引人”的原因,除了69.7%的学生将“资料获取方便、快捷”作为吸引人的原因外,其他选项都比较分散。
对于“是否想过利用网络进行学习”,51.8%的学生选择“想过,但没有时间”,13.7%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想过,因为现在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了”,20.2%的学生回答“只要上网,就尽力学点新东西”。
“如果条件允许,想利用网络做什么”,60.1%的学生想要看大片、听音乐,53.9%的学生想要查阅资料,充实学校里学的知识,37.5%的学生选了看网页,特别是与课堂上老师提到过的内容相关的,选择在线游戏的也有34%。
对于“上网是否对学习有益处”,只有2.1%的学生认为没有益处,46%的学生认为有益处,41.9%的学生认为因人而异,7%的学生没想过,还有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现在的上学状况,但是从那些为数不少回答“无所谓,我这个年龄就应该上学吧”的学生又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无论方式、手段如何更新,如果不解决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不变现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收效甚微。
2.学生希望得到平等对待,但要求于人的过多
从“喜欢的老师应具有的品质”和“不能容忍的老师的缺点”的回答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还是对他人的要求较多,总是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应该是独生子女长久形成的特权意识的体现。但在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中,41.9%的学生将“教学能力强”作为首选,又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还是比较公平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专业知识和学识丰富吸引学生,并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平等、温和的学习环境。
3.学生知道上网应有节制,但回答前后有出入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上网应有节制,并且明确上网应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在回答自己情况和周围同学情况的时候,前后并不一致,每个人好像都能把上网时间、时机处理得较好,但那么多逃课的、上通宵的、常泡在网上的又从何而来呢?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学校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视的。
4.学生利用网络意识不强,上网随意性较大
关于上网做什么,只有15.8%的学生选择的是单项,其他学生都选择了多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上网是很随意、随性的行为,做什么都可以,而且大多数学生的网络娱乐行为倾向明显,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不高,对于日常学习的重要补充手段——网络教育的应用,更是少得几乎没人提及。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还远未将网络当成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补充知识的意识不强。同时,学生对于“网络是否吸引人的原因”的回答也反映出,网络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比较远。这提示我们,教学生学会上网、正确上网确实是一项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
结论与建议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对其视若“洪水猛兽”。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注意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使其具有网络道德意识和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学生上网问题的较为可行的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素材的搜集、信息的获取都离不开网络,因此,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助于学习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主题进行课堂探究、辩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多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和相关网站,使课堂能沿着教师的预设方案和目标顺利进行。
2.发挥“网络教师”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中发现,45.7%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学生试图通过上网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掌握新本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向“网络教师”请教问题。这不仅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
3.利用网络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性格健康发展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比较敏感,特别是我国现在特定的家庭结构对孩子成长有一定负面影响,故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而网络聊天就是目前学生比较认可的心理咨询方式。
4.依托网络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互联网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有区别、有重点地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习惯,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查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得到训练;在甄别信息、比较优劣方案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不断探究,努力寻找答案;在取长补短,设计出自己的最佳方案并动手制作模型时,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互联网,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一个训练科研能力的过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