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笔者认为一要激发估算兴趣,培养估算意识;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三要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估算;四要开展估算练习,训练估算能力;五要估算训练经常化,培养估算习惯,使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往往离不开估算。如:我们常常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两个地方的距离,一个人的身高等,有时没有必要或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估算得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多次提到了估算:“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所以,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估算兴趣,培养估算意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游戏中进行教学,通过设计比较多的游戏活动环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体会估算的乐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兴趣,而且会促进其估算能力的培养和估算意识的发展。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了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老师把7和32写在黑板上并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得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教师又问:“你们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26岁,20岁,22岁……”老师提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25、30,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30”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学习气氛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京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估测内容:长度、数量、质量的估测,还有面积、体积的估测等,通过学生的估测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有敏锐地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之后,可以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在头脑中形成1千克、1克的表象,并能够学到几种估测质量的方法。在学生知道了1千克、1克有多重的基础上,让学生估测生活中物体的质量:1克黄豆有多少粒?1块橡皮大约有多少克?1千克盐大约有多少?分别记录自己的估测结果,然后称量验证,记录实际质量,算出估测和实际测量的差,最后每个同学在轮流掂量一下,体验物品的实际质量。这样教学,不但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它可以简洁并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
三、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估算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教师应始终鼓励爱护学生积极估算的精神,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有目标的合理的估算,并能大胆说出合理的过程。例如:计算时,可以先估算,以后再精确计算。也可以对精确计算的结果通过估算力的检验以判断其合理性。如:4784÷13=368,结果是否正确?只须估计一下,4784大约接近4800;13大约接近12,商应在400左右,很快就发现商是对的。又如:估计一张报纸一页的字数,可以通过将一张报纸折成若干份,通过一份的字数来估计整页的字数。在具体情境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合作的乐趣。
四、开展估算练习,训练估算能力
估算能力还需通过经常的估算练习才能形成。练习设计要紧密结合基础知识和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如:给学生两张大小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按长和宽对接(接口重叠部分不计),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你认为哪个圆柱体的体积更大?这道题既可以通过测量计算来判定,也可以凭借学生的估算来判定。
五、估算訓练经常化,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教师要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时机的进行估算训练。如教学“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买三样东西,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够,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不够?”我给出了一些商品和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桶色拉油39元,一袋营养麦片25元,一袋卷筒纸10元,一瓶洗发水38元,一条被套58元,一件衣服52元……以往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十分完满。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估计一下买一桶色拉油、一瓶洗发水和一条被套大概需要多少钱?40+40+60=140(元),140超过100许多,所以买这三样东西钱不够,学生运用估算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学生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慧和.计算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邹兆芳.学数学新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往往离不开估算。如:我们常常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两个地方的距离,一个人的身高等,有时没有必要或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估算得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多次提到了估算:“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所以,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估算兴趣,培养估算意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游戏中进行教学,通过设计比较多的游戏活动环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体会估算的乐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兴趣,而且会促进其估算能力的培养和估算意识的发展。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了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老师把7和32写在黑板上并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得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教师又问:“你们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26岁,20岁,22岁……”老师提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25、30,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30”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学习气氛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京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估测内容:长度、数量、质量的估测,还有面积、体积的估测等,通过学生的估测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有敏锐地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之后,可以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在头脑中形成1千克、1克的表象,并能够学到几种估测质量的方法。在学生知道了1千克、1克有多重的基础上,让学生估测生活中物体的质量:1克黄豆有多少粒?1块橡皮大约有多少克?1千克盐大约有多少?分别记录自己的估测结果,然后称量验证,记录实际质量,算出估测和实际测量的差,最后每个同学在轮流掂量一下,体验物品的实际质量。这样教学,不但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它可以简洁并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
三、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估算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教师应始终鼓励爱护学生积极估算的精神,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有目标的合理的估算,并能大胆说出合理的过程。例如:计算时,可以先估算,以后再精确计算。也可以对精确计算的结果通过估算力的检验以判断其合理性。如:4784÷13=368,结果是否正确?只须估计一下,4784大约接近4800;13大约接近12,商应在400左右,很快就发现商是对的。又如:估计一张报纸一页的字数,可以通过将一张报纸折成若干份,通过一份的字数来估计整页的字数。在具体情境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合作的乐趣。
四、开展估算练习,训练估算能力
估算能力还需通过经常的估算练习才能形成。练习设计要紧密结合基础知识和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如:给学生两张大小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按长和宽对接(接口重叠部分不计),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你认为哪个圆柱体的体积更大?这道题既可以通过测量计算来判定,也可以凭借学生的估算来判定。
五、估算訓练经常化,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教师要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时机的进行估算训练。如教学“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买三样东西,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够,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不够?”我给出了一些商品和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桶色拉油39元,一袋营养麦片25元,一袋卷筒纸10元,一瓶洗发水38元,一条被套58元,一件衣服52元……以往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十分完满。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估计一下买一桶色拉油、一瓶洗发水和一条被套大概需要多少钱?40+40+60=140(元),140超过100许多,所以买这三样东西钱不够,学生运用估算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学生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慧和.计算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邹兆芳.学数学新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