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的核心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审美化,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本文就如何在教学结合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可以说语文就是美学的载体;同时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人文气息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尤其要注重美育,即审美教育。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教学谈教育模式会显得苍白无华。因此,审美教育的核心无疑是课堂教学的审美化。课堂教学审美化是教学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诵读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是学生感知美的第一步。语言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品味语言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在教学时应把握语句的节奏,进行表情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培养良好的语感,体验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比如,学习张籍的《长相思》,在朗诵时,应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再在诵读中感受本诗语言的音乐美,并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验到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再进行表情朗读,体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连理解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在教学中对文章意境开掘的深度,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审美认识的高度。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由境发情,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乡偶书》一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游子重回故乡,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中。“笑问客从何处来”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全诗在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儿童会怎样问诗人?诗人会怎么回答?你能根据这一个场面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对话,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的动作表演,把《回乡偶书》中的对话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使学生对诗人那种年老回家,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切磋讨论,探究综合美
  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讨论文章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内容结构和整体风格等互动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学生能否创造出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能力的标志。学生能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有审美力,没有创造美的能力,并没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美育的效果是隽永的,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旦学生成为审美的人,则情操可陶冶,品性可砥砺,人格可升华。借用叶圣陶的话说,“自会抽芽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教学美学》——张相轮、钱振勤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印刷包装行业智能化发展现状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对98家印刷包装企业进行智能化发展现状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印刷包装行业智能化发展还处于起步以及设备的集成与互联的
生态综合补偿的提出表明国家对生态补偿关注的重点从资金的来源转向资金使用的效果,其中转移支付法制是影响生态综合补偿效果的主要变量。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立法来看,贫
文章阐述了在高原地区职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射箭运动,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及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受疫情影响,过去半年大部分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都严重缩水。虽然最近几个月在慢慢恢复,但是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企业仍然不多。据我了解,数字快印企业受疫情的影响小一些,尤
写作过程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阶段,只要教师进行巧妙引导,学生必能妙笔生花。
目的考察狂犬病暴露伤口使用专业设备和冲洗剂对提高患者伤口冲洗的效率。方法选取2017年1~6月在我院就诊的狂犬暴露Ⅱ、Ⅲ级患者800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0例。两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本文选取工业用水量、工业就业人数、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孝道思想仍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孝道教育也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