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语言一般都很精练,追求意境,通过精准的语言来表现主题,为了主题的需要,对语言进行推敲,做到繁简得当,形式服务主题。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初读《木兰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的地方非常繁杂拖沓,有的地方还过于简略。如果我们细细再一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突出诗歌的主题,木兰是一个纯朴的少女,又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为了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诗歌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语言繁简得当,修辞手法运用妥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来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战场和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平台,而通过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丰满木兰这一形象。正如一幅山水画,不能平均用笔着色,为了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用粗线条勾勒,有的地方要用工笔细细刻画,这样才是一幅高水准的作品。木兰诗恰恰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有时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时只是粗线条地简单勾勒,做到了繁简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塑造木兰这一典型形象,为了主题的需要,对战场和战争的描写相当简略,寥寥数语对这一场面高度概括,置木兰于这一典型的环境之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用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其中两句写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跃马飞奔直抵前线,只用“万里”“若飞”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两句写北风凛冽,远处传来的打更声,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反射出冷光,北方边地的凄寒空旷,人困马乏,战士和衣而卧,随时都有敌人的突袭,木兰怎能入睡。对于木兰来说,尽管边地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周圍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打更声,幽深凄凉,木兰不但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忍受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边地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惨烈都没有详细描述,正如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木兰是怎样应对的,这里虽是写战争,但不是为了写战争,只是借助这个场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以作者惜墨如金,只做了简单的勾勒。
而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塑造木兰这一光辉形象。木兰替父从军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这充分证明木兰的“孝”,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又表现出木兰对国家的“忠”,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诗歌写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共二十字,只是复述了上文“市鞍马”的内容,乍看觉得非常呆板和啰嗦,但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这正是诗歌的需要,因为这么一铺排渲染,木兰及其家人如何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鲜明地展示给了读者,木兰一家忠诚国家,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如,写军情和征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亲越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也写出了木兰的无奈,毕竟木兰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少女。再如,写木兰还乡与家人团聚,战争总算结束了,木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喜悦场面。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木兰不追求名利,热爱和平,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平常人的生活,怎能不高兴呢?随后写了木兰回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连连用了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贴”表现出木兰回到家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保持着女性的本色,依然有爱美之心。恢复了女儿身,找回了原来的自我,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见到同行的伙伴,伙伴“皆惊忙”,出乎意料,木兰竟然是女的,这一喜剧性场面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瞒天过海,隐秘身份,可见木兰的灵活机智、行事缜密。因而为了主题的需要,诗歌写得很详。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她的英雄业绩写得很少。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而这样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作为一个质朴的少女,替父从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她也是热爱和平的,虽然屡立战功,但还是辞官回家,没有去追求名利,回家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足见木兰的本性。
《木兰诗》的语言详略得当,这样写,既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又丰富了她的英雄性格,使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详略安排巧妙得当,更好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编辑 张珍珍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初读《木兰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的地方非常繁杂拖沓,有的地方还过于简略。如果我们细细再一品读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突出诗歌的主题,木兰是一个纯朴的少女,又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为了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诗歌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语言繁简得当,修辞手法运用妥帖,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既有“刚”的一面,又有“柔”的一面,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来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战场和战争只是一个背景平台,而通过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丰满木兰这一形象。正如一幅山水画,不能平均用笔着色,为了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用粗线条勾勒,有的地方要用工笔细细刻画,这样才是一幅高水准的作品。木兰诗恰恰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简则简,有时描述得细致入微,有时只是粗线条地简单勾勒,做到了繁简的对立与统一。
为了塑造木兰这一典型形象,为了主题的需要,对战场和战争的描写相当简略,寥寥数语对这一场面高度概括,置木兰于这一典型的环境之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用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其中两句写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跃马飞奔直抵前线,只用“万里”“若飞”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接下来两句写北风凛冽,远处传来的打更声,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反射出冷光,北方边地的凄寒空旷,人困马乏,战士和衣而卧,随时都有敌人的突袭,木兰怎能入睡。对于木兰来说,尽管边地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周圍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打更声,幽深凄凉,木兰不但要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忍受思念家乡亲人的煎熬。边地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惨烈都没有详细描述,正如绘画书法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里我们不难想象木兰是怎样应对的,这里虽是写战争,但不是为了写战争,只是借助这个场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以作者惜墨如金,只做了简单的勾勒。
而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和辞官还家却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塑造木兰这一光辉形象。木兰替父从军实属无奈之举,但是这充分证明木兰的“孝”,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又表现出木兰对国家的“忠”,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诗歌写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共二十字,只是复述了上文“市鞍马”的内容,乍看觉得非常呆板和啰嗦,但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这正是诗歌的需要,因为这么一铺排渲染,木兰及其家人如何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鲜明地展示给了读者,木兰一家忠诚国家,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报效国家。如,写军情和征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用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亲越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也写出了木兰的无奈,毕竟木兰是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少女。再如,写木兰还乡与家人团聚,战争总算结束了,木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写出了家人团聚的喜悦场面。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木兰不追求名利,热爱和平,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平常人的生活,怎能不高兴呢?随后写了木兰回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连连用了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贴”表现出木兰回到家后喜不自禁的激情。木兰依然眷恋着家园的耕织生活,依然保持着女性的本色,依然有爱美之心。恢复了女儿身,找回了原来的自我,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见到同行的伙伴,伙伴“皆惊忙”,出乎意料,木兰竟然是女的,这一喜剧性场面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男扮女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瞒天过海,隐秘身份,可见木兰的灵活机智、行事缜密。因而为了主题的需要,诗歌写得很详。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她的英雄业绩写得很少。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而这样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作为一个质朴的少女,替父从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她也是热爱和平的,虽然屡立战功,但还是辞官回家,没有去追求名利,回家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足见木兰的本性。
《木兰诗》的语言详略得当,这样写,既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又丰富了她的英雄性格,使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详略安排巧妙得当,更好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