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了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才能正确找到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在金融学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做相应变化,宏微观并重,综合商学院模式和经济学院模式的优点,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培养模式 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
1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变化
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财政的出纳部门,与此相适应,理论上只有社会主义的财政与信贷理论,没有真正的货币银行理论。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学教育主要从经济的宏观层面研究资金的运动及其规律,主要以解释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等的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初期,与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人民银行独立为中央银行,分设几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了《货币银行学概论》,80年代中期,理论上部分引进西方的货币银行理论与计划经济理论结合,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货币银行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突出体现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金融学主要研究银行和银行信用、货币和货币流通、银行的经营管理。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展,我国金融学教育开始面向整个金融体系、面向世界,研究的范围也有原来单纯的货币银行转到研究货币银行、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银行信贷、国际金融等。
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西方金融业微观化发展的影响,我国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继续保持原来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等的宏观金融理论路线;另一条路线主要是借鉴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研究范式,主要研究资本市场的定价、以及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怎样进行金融决策等微观金融领域。
2 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金融业的变革都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与外语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能够通过国际视角分析和理解现实金融问题等。然而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都与上述目标存在差距,并且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金融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个人理财、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和信用管理等领域的金融人才产生的新的需求,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金融业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加。
2.2 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的追逐对象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国际化,我国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加强,这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既精通金融业务又熟悉企业财务知识,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我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数理方面重视不足,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实务的感知较欠缺。在新形势下,对金融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尤为必要。
2.3 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是当今金融业克服局限性、解决内部矛盾、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和资本,而是创造性和灵活性。金融企业将越来越依靠对顾客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能力是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和激烈竞争的行业,要想在金融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
3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鉴西方经验,现在主流的观点,一般把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经济学院模式”侧重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应、功能;而“商学院模式”侧重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强调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商学院模式”和“经济学院模式”的明显区别在于:商学院大多学位是职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就业;经济学院模式以博士生培养为目标,注重搞学术研究,尤其注重以后研究的可持续性。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根植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实践,不能照搬西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各类模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3.1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全球化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现代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他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主要是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以至形成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培养模式方面,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也不能依照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进行精深的金融学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但以应用型知识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我国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理论的拓展与深人,以及对金融工具和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3.2 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与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在学分制中加入实践。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到金融机构或其它部门调研和实习,要求递交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调研和实习有利于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
3.3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金融学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加大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并允许跨专业、跨学院选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金融学是集宏观、微观和数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三大部分既各有侧重,又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有机体。应将现有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划分为宏观、微观和数理三大模块,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掌握系统的微观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理论,通过优化课程的内在结构,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在培养方法上,注意交叉学科培养和不同学院的联合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又要结合未来金融发展趋势,适当加强微观金融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讨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可以多邀请实业界著名人士作讲座或授课。
参考文献:
[1]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64-66.
[2]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1.
[3]罗刚,李华.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73-76.
[4]彭建刚等.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关键词:培养模式 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
1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变化
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财政的出纳部门,与此相适应,理论上只有社会主义的财政与信贷理论,没有真正的货币银行理论。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学教育主要从经济的宏观层面研究资金的运动及其规律,主要以解释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等的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初期,与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人民银行独立为中央银行,分设几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了《货币银行学概论》,80年代中期,理论上部分引进西方的货币银行理论与计划经济理论结合,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货币银行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突出体现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金融学主要研究银行和银行信用、货币和货币流通、银行的经营管理。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展,我国金融学教育开始面向整个金融体系、面向世界,研究的范围也有原来单纯的货币银行转到研究货币银行、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银行信贷、国际金融等。
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西方金融业微观化发展的影响,我国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两条路线,一条路线是继续保持原来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等的宏观金融理论路线;另一条路线主要是借鉴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研究范式,主要研究资本市场的定价、以及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怎样进行金融决策等微观金融领域。
2 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金融业的变革都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与外语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能够通过国际视角分析和理解现实金融问题等。然而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都与上述目标存在差距,并且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金融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个人理财、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和信用管理等领域的金融人才产生的新的需求,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金融业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加。
2.2 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的追逐对象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国际化,我国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加强,这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既精通金融业务又熟悉企业财务知识,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我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数理方面重视不足,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实务的感知较欠缺。在新形势下,对金融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尤为必要。
2.3 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是当今金融业克服局限性、解决内部矛盾、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和资本,而是创造性和灵活性。金融企业将越来越依靠对顾客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能力是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和激烈竞争的行业,要想在金融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
3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鉴西方经验,现在主流的观点,一般把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经济学院模式”侧重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应、功能;而“商学院模式”侧重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强调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商学院模式”和“经济学院模式”的明显区别在于:商学院大多学位是职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就业;经济学院模式以博士生培养为目标,注重搞学术研究,尤其注重以后研究的可持续性。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根植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实践,不能照搬西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各类模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3.1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全球化视角的指引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现代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他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主要是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以至形成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培养模式方面,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也不能依照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进行精深的金融学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但以应用型知识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我国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理论的拓展与深人,以及对金融工具和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3.2 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与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在学分制中加入实践。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到金融机构或其它部门调研和实习,要求递交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调研和实习有利于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
3.3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金融学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加大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并允许跨专业、跨学院选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金融学是集宏观、微观和数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三大部分既各有侧重,又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有机体。应将现有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划分为宏观、微观和数理三大模块,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掌握系统的微观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理论,通过优化课程的内在结构,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在培养方法上,注意交叉学科培养和不同学院的联合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又要结合未来金融发展趋势,适当加强微观金融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讨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可以多邀请实业界著名人士作讲座或授课。
参考文献:
[1]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64-66.
[2]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1.
[3]罗刚,李华.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73-76.
[4]彭建刚等.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