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德育课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沉闷等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德育活动及期末评定四个方面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使德育课程逐渐变为师生期待的课程。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师生角色;互换教学
德育课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属于公共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地位趋向“边缘化”。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并不真正重视德育课程,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德育课普遍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的现象;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上课应付了事,学生无论对待作业还是考试都无所谓。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化育人功能,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值得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针对德育课程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尝试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德育活动和期末评定四个方面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互换
每个教学内容的师生角色互换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备课”阶段:把每班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提前一个星期把课程任务分配给每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针对本组课程任务内容进行讨论,列出授课的知识点,设计课程内容的讲授流程和讲授方式,并推荐出讲授课程内容的“准老师”。
二是“授课”阶段:课堂上,每组推荐的“准老师”上台完成本组的课堂教学任务。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板书,且设计合理、整洁;第二,授课知识点清晰,学生能够听得懂;第三,基本上能回答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第四,要有一定的双边活动;第五,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要求的提出促使学生在“备课”阶段翻阅大量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
三是“评课”阶段:各组授课任务完成后,进入“评课”环节。评课分三步:先是组内同学评价本组“准老师”的授课情况,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评课内容包括:知识点是否清晰、完整,授课是否通俗易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渐提高要求。这一阶段促使学生既重视组内的合作,又在各组间成了一定的竞争,从而促使学生既要努力把课备好,夯实理论知识,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实施过程一开始便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准备不充分,有的临时抱佛脚,授课时紧张、前言不搭后语、笑场、问题不能当场解答、照本宣科、知识点遗漏……学生在评课时不能全面地进行评价,有时还在鸡蛋里挑骨头,打压对手。笔者及时进行了引导、纠正,加上学习委员和课代表的督促,几次课后,授课逐渐走向正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半个学期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也明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师生角色互换并不适合所有的德育课程内容教学,要有选择地使用。
二、作业设计的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学生按时完成上交后教师批改。改变一下传统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教师也参与做作业,作业设计者进行批改、点评和讲解,对于没有新意的作业,同学们可以拒绝。同时要求课代表收集整理各组设计的作业,形成德育课程试题库,作为学生的复习资料,同时也是期末考试内容及题型的主要来源。学生都想自己设计的题目被选为考试题目,因此积极性非常高,都想设计出高质量的题目。如选择题: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A.过马路闯红灯B.排队加塞C.夫妻在家打架D.不爱护公物;论述题:运用职业道德的内容分析幼儿园存在的虐童行为,等等。这样“学生设计作业”也成为教师布置的作业,既能集思广益,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业,又能让学生了解设计出一道道具有可操作性的题目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而从内心里尊重和正确对待教师的辛勤付出。
三、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
只有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中职生的德育目标是很难完全实现的,许多个人品德的内化、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依托课外的实践活动,因此德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即学生根据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组织、开展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德育活动,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活动,既实现了活动设计的角色互换,又实现了活动参与的角色互换。
学校的学生科和团委也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需要与校学生科和团委合作,借助学生会和团委会的力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来,我们依托校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了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评分标准,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定的“我是历史小故事大王”竞赛活动、“文明礼仪进校园”小品大赛、“德育故事我来讲”班级大赛、“扶与不扶”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实现了德育课程的育人教化功能,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过单一的课堂教学。
四、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的期末评定往往是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存在诸多弊端:期末考试存在着考核内容的知识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题型及答案过分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平时成绩评定存在随意性,缺乏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期末评定根本不能达到综合评定学生的目的。
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改变了教师“说了算”的传统,学生讨论拟定各项评价标准,期末时学生按拟定标准组织评出优质课、最佳授课者、最佳作业设计者、最佳活动设计组织者,并把各种师生角色互换活动的参与、效果及评定的结果量化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相应的题目组成考试试卷,由题目设计者进行流水阅卷得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构成期评成绩,这样既形成了对学生相对全面的评价,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德育活动及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德育课程的说教功能明显弱化了,德育课程也逐渐变成有声有色的、师生期待的课程。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JA201305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师生角色;互换教学
德育课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属于公共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地位趋向“边缘化”。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并不真正重视德育课程,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德育课普遍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的现象;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上课应付了事,学生无论对待作业还是考试都无所谓。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化育人功能,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值得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针对德育课程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尝试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德育活动和期末评定四个方面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互换
每个教学内容的师生角色互换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备课”阶段:把每班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提前一个星期把课程任务分配给每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针对本组课程任务内容进行讨论,列出授课的知识点,设计课程内容的讲授流程和讲授方式,并推荐出讲授课程内容的“准老师”。
二是“授课”阶段:课堂上,每组推荐的“准老师”上台完成本组的课堂教学任务。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板书,且设计合理、整洁;第二,授课知识点清晰,学生能够听得懂;第三,基本上能回答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第四,要有一定的双边活动;第五,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要求的提出促使学生在“备课”阶段翻阅大量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
三是“评课”阶段:各组授课任务完成后,进入“评课”环节。评课分三步:先是组内同学评价本组“准老师”的授课情况,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评课内容包括:知识点是否清晰、完整,授课是否通俗易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渐提高要求。这一阶段促使学生既重视组内的合作,又在各组间成了一定的竞争,从而促使学生既要努力把课备好,夯实理论知识,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实施过程一开始便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准备不充分,有的临时抱佛脚,授课时紧张、前言不搭后语、笑场、问题不能当场解答、照本宣科、知识点遗漏……学生在评课时不能全面地进行评价,有时还在鸡蛋里挑骨头,打压对手。笔者及时进行了引导、纠正,加上学习委员和课代表的督促,几次课后,授课逐渐走向正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半个学期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也明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师生角色互换并不适合所有的德育课程内容教学,要有选择地使用。
二、作业设计的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作业都是教师布置,学生按时完成上交后教师批改。改变一下传统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教师也参与做作业,作业设计者进行批改、点评和讲解,对于没有新意的作业,同学们可以拒绝。同时要求课代表收集整理各组设计的作业,形成德育课程试题库,作为学生的复习资料,同时也是期末考试内容及题型的主要来源。学生都想自己设计的题目被选为考试题目,因此积极性非常高,都想设计出高质量的题目。如选择题: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A.过马路闯红灯B.排队加塞C.夫妻在家打架D.不爱护公物;论述题:运用职业道德的内容分析幼儿园存在的虐童行为,等等。这样“学生设计作业”也成为教师布置的作业,既能集思广益,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业,又能让学生了解设计出一道道具有可操作性的题目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而从内心里尊重和正确对待教师的辛勤付出。
三、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
只有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中职生的德育目标是很难完全实现的,许多个人品德的内化、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依托课外的实践活动,因此德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即学生根据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组织、开展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德育活动,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活动,既实现了活动设计的角色互换,又实现了活动参与的角色互换。
学校的学生科和团委也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德育活动的师生角色互换需要与校学生科和团委合作,借助学生会和团委会的力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来,我们依托校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了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评分标准,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定的“我是历史小故事大王”竞赛活动、“文明礼仪进校园”小品大赛、“德育故事我来讲”班级大赛、“扶与不扶”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实现了德育课程的育人教化功能,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过单一的课堂教学。
四、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的期末评定往往是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存在诸多弊端:期末考试存在着考核内容的知识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题型及答案过分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平时成绩评定存在随意性,缺乏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期末评定根本不能达到综合评定学生的目的。
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改变了教师“说了算”的传统,学生讨论拟定各项评价标准,期末时学生按拟定标准组织评出优质课、最佳授课者、最佳作业设计者、最佳活动设计组织者,并把各种师生角色互换活动的参与、效果及评定的结果量化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相应的题目组成考试试卷,由题目设计者进行流水阅卷得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构成期评成绩,这样既形成了对学生相对全面的评价,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德育活动及期末评定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德育课程的说教功能明显弱化了,德育课程也逐渐变成有声有色的、师生期待的课程。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课程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JA2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