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逐渐被关注和重视。“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平等沟通,通过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后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和达到共同成长目标的基层集体。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物理教学设计,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实现高效教学。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以往的物理课堂都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为重点,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机械的被记忆在学生的大脑里;而学生对于知识的困惑或新的理解都无法及时地得到解决和认证。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则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使教师以教为主变为教与学结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换言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生与教师成长的需要。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则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一个共同体里去积极地主动参与及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构建
学习小组的构建 学习小组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又自成体系。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协作,因而学习小组的构建对教学有很好促进作用。在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遵从学生自愿、平等的原则,建议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组。以物理为例,我们可以先选定几名具有较强物理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再进行组长和组员的“双选会”,也可以让几名同学自愿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再在组内选出一名合适的同学担任组长。不管哪一种方案都要注意:自愿原则并不是说老师一点都不干预,老师应对小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相互促进,每个成员都要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平台。笔者认为具体在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细化合作方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学习小组中均可用来帮助其他组员,所以建立学习小组时要细化合作方式,以达到“借学生之力、 借学生之智,解决学生的问题”的目的。常见的合作方式有分工式合作、分享式合作和互助式合作。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灵活调动小组的合作方式,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验课可采用分工式合作,而在一节物理习题课上分享式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二点,控制小组规模。重庆市2010年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一开始绝大部分中小学均采用6至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这也是中国目前的普遍小组规模。但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人数越多,合作效率越差,个体目标难以强化,边缘化的人数比较多。所以,尝试以3-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缩小人数规模后合作效率大大提升,基本上能够避免学生边缘化的情况。
第三点,强化个体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把问题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就是小组学习了。其实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有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落实,那就是要明确小组的整体目标和强化个体的目标。小组的总体目标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若没有强化个体目标,就会出现有的方面没有人落实,而有的方面大家抢着做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任务细分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样才能高效达成总体目标。
第四点,建立合作规则和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保障小组合作的有序性,我们应该建立合作规则用以考核评价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可以从“分工参与”、“合作氛围”和“效果达成”等方面对小组合作的操作层面进行评价。以往我们那种只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单个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既削弱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不利于班级的和谐稳定。学习小组建立以后,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团队的整体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团结互助,也加强了每个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让他们自发地在各自的小组中尽其所能,拥有足够的发挥平台。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有许多实践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定学”,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方式的缺陷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后,物理教学主要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原则,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形成共同的疑惑。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发了导学案,注重导学案的功能化、问题化、思维化和品质化。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仔细通读教材,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把简单的知识点掌握了,但一定会留下一些疑惑,这时组员之间进行交流,简单的问题会在交流中得到解决。但每个小组基本上都会遗留一些大家都无法想到或明白的问题,小组以纸质材料的形式经课代表提交老师,这为新课的进行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中进行小组互学和展学。课堂之中,老师利用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将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带领同学们进入“合作探究”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的问题或练习;二是课前各小组提出的困难。这一部分采取的方式是老师为大家讲解最重要的知识脉络,然后交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并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和提出疑惑,这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互问互答,小组展示的时候最好建议每个组员均有代表小组发言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效减少边缘化的学生人数,让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下高效学习。
第三,课后注重延伸拓展,形成研究课题或科技小论文。传统教学中,课后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完成作业,进行题目训练。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既要让学生有适度的针对训练,更要注重一节课的延伸和拓展。笔者班里,在学完《摩擦力》之后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尝试着对黑板擦进行改进,成品做出来之后,他撰写了一篇《根据摩擦力知识改进黑板擦》的科技小论文,并获得了重庆市的一等奖。笔者在物理《选修3-1》进行完第二章第二节“电动势”的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电源的参数非常感兴趣,就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班上有一个学习小组就进行了《测定不同电池主要参数以及环保措施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利用周末进行了多次实验,通过数据整合处理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后来这一份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校和重庆市的一等奖。以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小论文的形式对课堂进行课外延伸比单纯的做题训练更能培养学习小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构建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反思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科学的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组内的其他成员细心倾听,最后通过讨论、整理和总结为小组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组内每个成员去引导他们勇于去表达和合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到公平自愿,努力让每个小组成员能够享有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尽可能缩小差异,减少边缘化学生的人数。当然,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还在不断完善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灵活地作出调整,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做到既塑造个人又凝练团队。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我们将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展示”;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从“个体静听”转变为“活动交流”,它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它让学生学会准确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合作,学会倾听、接纳、分享和互助。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以往的物理课堂都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为重点,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机械的被记忆在学生的大脑里;而学生对于知识的困惑或新的理解都无法及时地得到解决和认证。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学习的共同体则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使教师以教为主变为教与学结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换言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生与教师成长的需要。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则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一个共同体里去积极地主动参与及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构建
学习小组的构建 学习小组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又自成体系。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协作,因而学习小组的构建对教学有很好促进作用。在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遵从学生自愿、平等的原则,建议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组。以物理为例,我们可以先选定几名具有较强物理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再进行组长和组员的“双选会”,也可以让几名同学自愿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再在组内选出一名合适的同学担任组长。不管哪一种方案都要注意:自愿原则并不是说老师一点都不干预,老师应对小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相互促进,每个成员都要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平台。笔者认为具体在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细化合作方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学习小组中均可用来帮助其他组员,所以建立学习小组时要细化合作方式,以达到“借学生之力、 借学生之智,解决学生的问题”的目的。常见的合作方式有分工式合作、分享式合作和互助式合作。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灵活调动小组的合作方式,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验课可采用分工式合作,而在一节物理习题课上分享式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二点,控制小组规模。重庆市2010年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一开始绝大部分中小学均采用6至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这也是中国目前的普遍小组规模。但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人数越多,合作效率越差,个体目标难以强化,边缘化的人数比较多。所以,尝试以3-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缩小人数规模后合作效率大大提升,基本上能够避免学生边缘化的情况。
第三点,强化个体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把问题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就是小组学习了。其实小组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有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落实,那就是要明确小组的整体目标和强化个体的目标。小组的总体目标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若没有强化个体目标,就会出现有的方面没有人落实,而有的方面大家抢着做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任务细分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样才能高效达成总体目标。
第四点,建立合作规则和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保障小组合作的有序性,我们应该建立合作规则用以考核评价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可以从“分工参与”、“合作氛围”和“效果达成”等方面对小组合作的操作层面进行评价。以往我们那种只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单个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既削弱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不利于班级的和谐稳定。学习小组建立以后,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团队的整体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团结互助,也加强了每个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让他们自发地在各自的小组中尽其所能,拥有足够的发挥平台。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有许多实践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定学”,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方式的缺陷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后,物理教学主要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原则,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形成共同的疑惑。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发了导学案,注重导学案的功能化、问题化、思维化和品质化。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仔细通读教材,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把简单的知识点掌握了,但一定会留下一些疑惑,这时组员之间进行交流,简单的问题会在交流中得到解决。但每个小组基本上都会遗留一些大家都无法想到或明白的问题,小组以纸质材料的形式经课代表提交老师,这为新课的进行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中进行小组互学和展学。课堂之中,老师利用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将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带领同学们进入“合作探究”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的问题或练习;二是课前各小组提出的困难。这一部分采取的方式是老师为大家讲解最重要的知识脉络,然后交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并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和提出疑惑,这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互问互答,小组展示的时候最好建议每个组员均有代表小组发言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效减少边缘化的学生人数,让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下高效学习。
第三,课后注重延伸拓展,形成研究课题或科技小论文。传统教学中,课后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完成作业,进行题目训练。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既要让学生有适度的针对训练,更要注重一节课的延伸和拓展。笔者班里,在学完《摩擦力》之后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尝试着对黑板擦进行改进,成品做出来之后,他撰写了一篇《根据摩擦力知识改进黑板擦》的科技小论文,并获得了重庆市的一等奖。笔者在物理《选修3-1》进行完第二章第二节“电动势”的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电源的参数非常感兴趣,就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班上有一个学习小组就进行了《测定不同电池主要参数以及环保措施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利用周末进行了多次实验,通过数据整合处理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后来这一份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校和重庆市的一等奖。以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小论文的形式对课堂进行课外延伸比单纯的做题训练更能培养学习小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构建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反思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科学的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组内的其他成员细心倾听,最后通过讨论、整理和总结为小组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组内每个成员去引导他们勇于去表达和合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到公平自愿,努力让每个小组成员能够享有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尽可能缩小差异,减少边缘化学生的人数。当然,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还在不断完善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灵活地作出调整,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做到既塑造个人又凝练团队。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我们将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展示”;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从“个体静听”转变为“活动交流”,它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它让学生学会准确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合作,学会倾听、接纳、分享和互助。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