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年伊始,传来1980年代家喻户晓的企业家、被称为“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在石家庄去世的消息。
马胜利当年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但他的溘然长逝并未成为社会热点新闻。偶然看到此消息的年轻人大都会问:他是谁?确实,他淡出现实已久,渐渐被忘却。然而他代表的那段历史,其实并未翻过去。
兴于“一包就灵”
1984年国家给拥有800多人的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当年年产利润计划17万元,此时造纸厂已连续3年亏损、国家补贴了105万元,厂领导认为只能少亏损,根本不可能赢利、上缴利润。是年3月末,造纸厂46岁的销售科科长马胜利在厂门口贴出大字报,提出由他来承包造纸厂——不是保证年底上缴利润17万元,而是保证年底上缴利润70万元!而且,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到法律制裁。
此举向无先例,按传统思维,厂领导说他要“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科长职务被免。几经周折,他的非常之举得到了石家庄市领导的支持。1984年4月下旬,马胜利签订合同,正式承包石家庄造纸厂。
承包工厂后,马胜利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他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现在看来这是最基本的经营常识,而长期计划经济使国企几乎没有“市场”观念。马胜利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工夫,迅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对销售人员的奖励。二是厂内以“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理念作为治厂主导,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多劳多得”,明确责权利关系、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改变了“干不干,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
承包几个月后,造纸厂就开始扭亏为盈;1984年,全厂实现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高出一倍。1985年实现利税320万元,人均创利税4680元,比1983年提高了272%。工人收入大幅度增加。
此时,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城市挺进。在1979~1984年间,国家主要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即自上而下的向企业放权让利的方式单向地调整国家与企业的权利分配关系和“利改税”。但实行放权让利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分配格局仍不规范,国家与企业的权利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真正赋予企业独立地位;实践证明利改税对企业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国企既有的体制问题十分明显、十分突出,放权让利、利改税并未能解决问题,然而当时的主导观念又无法接受股份制、更不可能接受私有化方案,因此,国企如何改革困惑着理论界、更困惑着决策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承包制”给长期停滞的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后,马胜利承包国企的成功,证明了农村取得巨大成功的“承包制”同样可以应用到城市、国企,国企同样“一包就灵”,理论界与决策层都大为振奋。
末于“产权不清”
1985年7月下旬,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1986年末,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被中央确定下来,马胜利立刻成为英雄,被国务院命名为“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十三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政协委员、唯一的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已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一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4月,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揭晓,20位厂长经理当选,马胜利是其中最夺目的一位。
已经成为“改革符号”的马胜利乘胜前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不长的时间内跨越全国十几个省市承包了近百家企业,1988年组建“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他一人担任100多家分厂的法人代表。然而好景不长,集团中一些企业陆续亏损。1991年,集团难以为继宣告解散。1995年,马胜利被免去已经巨额亏损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之职。
马胜利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扩张过快规模过大、他本人的素质等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国企“承包制”本身的制度原因,即产权并不清晰。虽然“承包”,但一方面在投资、资产处理、人事任免等方面企业还是要受制于政府的行政支配;另一方面,出现了承包者包盈不包亏且短期行为严重的情况。“承包制”的弊病立即显露。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虽然国企改革超越了“承包制”,但不应忘记,在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在通过兼并、收购与重组等低成本扩张途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马胜利都首开先河。他是当时国企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也是“80年代”精神象征之一。他的探索虽无先例,但省市、中央领导却明确大胆表示支持,允许、鼓励“下面试验探索”,然后“上面批准”确是当时行之有效的改革。2014年是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30周年,而国企改革离理想目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反思30年来国企改革的风雨历程,加快国企改革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就此而言,马胜利并未“过去”。
(作者为历史学者)
马胜利当年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但他的溘然长逝并未成为社会热点新闻。偶然看到此消息的年轻人大都会问:他是谁?确实,他淡出现实已久,渐渐被忘却。然而他代表的那段历史,其实并未翻过去。
兴于“一包就灵”
1984年国家给拥有800多人的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当年年产利润计划17万元,此时造纸厂已连续3年亏损、国家补贴了105万元,厂领导认为只能少亏损,根本不可能赢利、上缴利润。是年3月末,造纸厂46岁的销售科科长马胜利在厂门口贴出大字报,提出由他来承包造纸厂——不是保证年底上缴利润17万元,而是保证年底上缴利润70万元!而且,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到法律制裁。
此举向无先例,按传统思维,厂领导说他要“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科长职务被免。几经周折,他的非常之举得到了石家庄市领导的支持。1984年4月下旬,马胜利签订合同,正式承包石家庄造纸厂。
承包工厂后,马胜利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他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现在看来这是最基本的经营常识,而长期计划经济使国企几乎没有“市场”观念。马胜利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工夫,迅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对销售人员的奖励。二是厂内以“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理念作为治厂主导,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多劳多得”,明确责权利关系、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改变了“干不干,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
承包几个月后,造纸厂就开始扭亏为盈;1984年,全厂实现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高出一倍。1985年实现利税320万元,人均创利税4680元,比1983年提高了272%。工人收入大幅度增加。
此时,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城市挺进。在1979~1984年间,国家主要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即自上而下的向企业放权让利的方式单向地调整国家与企业的权利分配关系和“利改税”。但实行放权让利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分配格局仍不规范,国家与企业的权利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真正赋予企业独立地位;实践证明利改税对企业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国企既有的体制问题十分明显、十分突出,放权让利、利改税并未能解决问题,然而当时的主导观念又无法接受股份制、更不可能接受私有化方案,因此,国企如何改革困惑着理论界、更困惑着决策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承包制”给长期停滞的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后,马胜利承包国企的成功,证明了农村取得巨大成功的“承包制”同样可以应用到城市、国企,国企同样“一包就灵”,理论界与决策层都大为振奋。
末于“产权不清”
1985年7月下旬,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1986年末,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被中央确定下来,马胜利立刻成为英雄,被国务院命名为“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十三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政协委员、唯一的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的承包面已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一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4月,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揭晓,20位厂长经理当选,马胜利是其中最夺目的一位。
已经成为“改革符号”的马胜利乘胜前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不长的时间内跨越全国十几个省市承包了近百家企业,1988年组建“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他一人担任100多家分厂的法人代表。然而好景不长,集团中一些企业陆续亏损。1991年,集团难以为继宣告解散。1995年,马胜利被免去已经巨额亏损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之职。
马胜利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扩张过快规模过大、他本人的素质等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国企“承包制”本身的制度原因,即产权并不清晰。虽然“承包”,但一方面在投资、资产处理、人事任免等方面企业还是要受制于政府的行政支配;另一方面,出现了承包者包盈不包亏且短期行为严重的情况。“承包制”的弊病立即显露。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提出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虽然国企改革超越了“承包制”,但不应忘记,在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在通过兼并、收购与重组等低成本扩张途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马胜利都首开先河。他是当时国企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也是“80年代”精神象征之一。他的探索虽无先例,但省市、中央领导却明确大胆表示支持,允许、鼓励“下面试验探索”,然后“上面批准”确是当时行之有效的改革。2014年是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30周年,而国企改革离理想目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反思30年来国企改革的风雨历程,加快国企改革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就此而言,马胜利并未“过去”。
(作者为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