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试验通过不同灌溉处理来验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在整个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各项病害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5.4元。
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黑土层15~20㎝。有机质4.46%,碱解氮252mg/kg,有效磷26.2mg/kg,速效钾109mg/kg,pH值5.7。
1. 2 耕作栽培管理
采取人工播种方式,播量为每盘137g。本田移栽为人工插秧,插秧规格为30cm×10cm,每穴4-6株。
1.3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龙粳31
在水稻品种、育秧、移栽、密度、植保、用肥等技术措施以及基础地力相同的条件下,安排控灌、节灌2个处理,以当地常规灌溉处理为对照,进行对比示范。小区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250m2。
1.3.1控灌处理
(1)泡田期。泡田前整平耙细能减少泡田用水,一般可每亩减少30-50m3。用水量一般在80-100 m3。结合水耙地封闭灭草。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5%.
(2)返青期。花达水返青,插秧后7-10天灌第一次水20mm。结合灌水施肥。土壤含水量下线为饱和含水量的90%。
(3)分蘖期。分蘖初期灌水上限为20-5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中期灌水上限为2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末期要及时晒田,土壤含水量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
(4)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采用灌一茬水露几天田的办法,当土壤含水量降到饱和含水量的90%时再灌水,灌水上限水层不超过20mm,逢雨不灌,蓄雨上限为50mm,过多排出。
(5)乳熟期。土壤水分要求是田面干、土壤湿,蓄雨上限为20mm,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
(6)黄熟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
1.3.2节灌处理
插秧:花达水;返青期水层3-5cm,自然落干;4-7叶(11叶品种,分蘖期)水层3-5厘米,自然落干;其间返青后3-5cm水层立即施用分蘖肥;5叶期3-5cm水层施灭草剂并保水4-5天;7叶定型诊断茎数,达计划茎数即开始晒田,晒至田面裂缝1-2cm,复水3-5cm水层,施用调节肥,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若茎数不足到8叶定型后再晒田。剑叶叶耳间距负10cm开始建立水层到7cm,到剑叶叶耳间距负5cm时,若有低温加深水层达17cm,剑叶叶耳间距到正10cm时,3-5cm米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抽穗到齐穗3-5cm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直到腊熟末期停灌。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气象观测
2012年本地区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的平均温度均高于历年同期,有利于水稻插秧后的新根发生,水稻返青快。七月份降雨量较多,全月降雨量达153mm,较历年同期多20mm,尤其在中下旬的连续阴雨大风天气,正值水稻抽穗扬花阶段,给水稻生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连续的阴雨天气,也給防病药剂的喷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八月份降雨少,平均温度及日照时数均高于历年,有利于水稻的灌浆。九月降水量为212mm,比历年偏多133.8mm,日照时数为120.7小时,比历年少73.7小时,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不足,使水稻成熟期较历年有所推迟,收获难度加大。
2.2各时期灌水量调查
控灌处理在全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为331m3/亩,节灌处理的用水量为348 m3/亩。控灌处理与节灌处理分别较常规灌溉处理节水54m3/亩和37/m3/亩。
2.3生育时期调查
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水稻的生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和节灌处理的始穗期及齐穗期均较常规灌溉处理提前1 天,本田抽穗较集中,发育整齐一致。
2.4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处理均未有穗颈瘟发生,且未出现倒伏情况。控灌处理和节灌处理的鞘腐病、纹枯病及褐变穗发病率均较常规灌溉处理轻。其中控灌处理的纹枯病、褐变穗的发病率略轻于节灌处理。
2.5产量及相关因子调查
从产量因素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常规灌溉处理平方米穗数最高,为552.8.穗。控灌处理的穗粒数高于其他各处理,达到73.1粒。控灌处理与节灌处理的产量相当,均高于常规灌溉处理,分别为592.8kg/亩和590.7kg/亩,较常规灌溉处理增产1.3%和1.0%。
3结论
3.1控灌处理在全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为331m3/亩,较常规灌溉处理节约用水54m3/亩。
3.2控灌处理的各项病害发病率均低于其它处理,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未出现倒伏现象。
3.3 控灌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92.8kg/亩,略高于其它处理。
3.4 控灌处理的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5.4元。
(作者单位:150036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气象管理站)
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黑土层15~20㎝。有机质4.46%,碱解氮252mg/kg,有效磷26.2mg/kg,速效钾109mg/kg,pH值5.7。
1. 2 耕作栽培管理
采取人工播种方式,播量为每盘137g。本田移栽为人工插秧,插秧规格为30cm×10cm,每穴4-6株。
1.3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龙粳31
在水稻品种、育秧、移栽、密度、植保、用肥等技术措施以及基础地力相同的条件下,安排控灌、节灌2个处理,以当地常规灌溉处理为对照,进行对比示范。小区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250m2。
1.3.1控灌处理
(1)泡田期。泡田前整平耙细能减少泡田用水,一般可每亩减少30-50m3。用水量一般在80-100 m3。结合水耙地封闭灭草。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5%.
(2)返青期。花达水返青,插秧后7-10天灌第一次水20mm。结合灌水施肥。土壤含水量下线为饱和含水量的90%。
(3)分蘖期。分蘖初期灌水上限为20-5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中期灌水上限为2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末期要及时晒田,土壤含水量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
(4)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采用灌一茬水露几天田的办法,当土壤含水量降到饱和含水量的90%时再灌水,灌水上限水层不超过20mm,逢雨不灌,蓄雨上限为50mm,过多排出。
(5)乳熟期。土壤水分要求是田面干、土壤湿,蓄雨上限为20mm,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
(6)黄熟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
1.3.2节灌处理
插秧:花达水;返青期水层3-5cm,自然落干;4-7叶(11叶品种,分蘖期)水层3-5厘米,自然落干;其间返青后3-5cm水层立即施用分蘖肥;5叶期3-5cm水层施灭草剂并保水4-5天;7叶定型诊断茎数,达计划茎数即开始晒田,晒至田面裂缝1-2cm,复水3-5cm水层,施用调节肥,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若茎数不足到8叶定型后再晒田。剑叶叶耳间距负10cm开始建立水层到7cm,到剑叶叶耳间距负5cm时,若有低温加深水层达17cm,剑叶叶耳间距到正10cm时,3-5cm米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抽穗到齐穗3-5cm浅水自然落干维持饱和水直到腊熟末期停灌。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气象观测
2012年本地区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的平均温度均高于历年同期,有利于水稻插秧后的新根发生,水稻返青快。七月份降雨量较多,全月降雨量达153mm,较历年同期多20mm,尤其在中下旬的连续阴雨大风天气,正值水稻抽穗扬花阶段,给水稻生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连续的阴雨天气,也給防病药剂的喷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八月份降雨少,平均温度及日照时数均高于历年,有利于水稻的灌浆。九月降水量为212mm,比历年偏多133.8mm,日照时数为120.7小时,比历年少73.7小时,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不足,使水稻成熟期较历年有所推迟,收获难度加大。
2.2各时期灌水量调查
控灌处理在全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为331m3/亩,节灌处理的用水量为348 m3/亩。控灌处理与节灌处理分别较常规灌溉处理节水54m3/亩和37/m3/亩。
2.3生育时期调查
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水稻的生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和节灌处理的始穗期及齐穗期均较常规灌溉处理提前1 天,本田抽穗较集中,发育整齐一致。
2.4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处理均未有穗颈瘟发生,且未出现倒伏情况。控灌处理和节灌处理的鞘腐病、纹枯病及褐变穗发病率均较常规灌溉处理轻。其中控灌处理的纹枯病、褐变穗的发病率略轻于节灌处理。
2.5产量及相关因子调查
从产量因素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常规灌溉处理平方米穗数最高,为552.8.穗。控灌处理的穗粒数高于其他各处理,达到73.1粒。控灌处理与节灌处理的产量相当,均高于常规灌溉处理,分别为592.8kg/亩和590.7kg/亩,较常规灌溉处理增产1.3%和1.0%。
3结论
3.1控灌处理在全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为331m3/亩,较常规灌溉处理节约用水54m3/亩。
3.2控灌处理的各项病害发病率均低于其它处理,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未出现倒伏现象。
3.3 控灌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92.8kg/亩,略高于其它处理。
3.4 控灌处理的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5.4元。
(作者单位:150036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气象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