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也大大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只有真正能焕发出迷人光彩的课堂练笔,才能成为一道语文教学的亮丽风景。
一、练在意象还原处,让词语形象起来
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对“远影”一词安排的练笔:
师:是啊,你从“远影”这个词读懂了目送时间长,体会到两人情意之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用心地去感受,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当孤帆远去时,李白心中是怎样感慨的?请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江边,杨柳飞絮,繁花似锦,片片花瓣随风飘零,撒落在孟浩然的身上,好像要留住这难舍的朋友,李白用颤抖的手轻轻拂去多情的花瓣,茫然若失……
生2:我仿佛看到李白提着酒壶,豪气满怀地喝着酒,大声吟诵他为孟浩然写的壮行诗,祝好朋友一路平安,前程似锦!
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远影”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激起心灵的涟漪。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来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想象别境,如临其境,陶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练笔把“远影”一词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一方面深化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练在空白填补处,让情感丰满起来
在解读文本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于有意无意留下空白,这是文本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空间。教师要凭借课文留下的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以触动其真实思想,拓宽想象的空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音乐家扬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课文,文质兼美,主人公遭遇悲惨,催人泪下,令人愤愤不平。在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后,我是这样安排练笔的:
师:白桦树在哗哗作响,白桦树在低声哭泣,白桦树在大声号叫。同学们,此时此刻,在白桦树的哗哗声中,你仿佛听到白桦树在诉说些什么呢?(出示: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它在诉说:_____)请大家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走进扬科的悲惨生活,写一段话。(生或低头沉思,或紧锁眉头,或挥笔疾书,几分钟后在低缓深沉的音乐声中交流)
生1:唉,扬科,你是一个富有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啊!可你身处十九世纪的波兰,被埋没。看到你过早地死去,我真是爱莫能助。我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
生2:扬科,你醒醒,再看看这里的一草一木,再听听大伙为你的演奏吧!你爱音乐,极富音乐天赋,把音乐放在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位置上。你因音乐而快乐,也因音乐而死,你再也不能为大伙唱歌,再也不能为大伙演奏了……
这样的空白填补练笔,学生有凭借、有空间、有深度,学生笔下白桦树的诉说,正是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复杂情感的释放,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三、练在技能迁移处,让运用鲜活起来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的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理交融的课文,研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是借月光景色的描写来推进事情发展: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在钓到鱼时,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在父亲要“我”放掉鱼时,“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实际是心情的描写,从平静到激动到无奈,都给了我们一种暗示,教学时可以将这种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练笔设计:
师:是啊,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借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小组讨论汇报。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经过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生1:月光似乎明白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的兴奋,又叫“我”放回湖里的沮丧……
生2:月光似乎因为“父亲”在“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上对孩子的教育作出垂范而更加雪亮。
在学生练笔交流后,教师进行有意识总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这样复杂的心情,都寄托于月光,仿佛月光中有我,我心中有月光似的,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的练笔,学生在思想上与文本有同感,情感上与文本有共鸣,方法上与文本有共通,进而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
奔流不息的小溪汇聚成宽广无垠的大海,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堂练笔,打开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窗口,才能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下笔行云流水,文章字字珠玑的境界。(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分校)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练在意象还原处,让词语形象起来
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对“远影”一词安排的练笔:
师:是啊,你从“远影”这个词读懂了目送时间长,体会到两人情意之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用心地去感受,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当孤帆远去时,李白心中是怎样感慨的?请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江边,杨柳飞絮,繁花似锦,片片花瓣随风飘零,撒落在孟浩然的身上,好像要留住这难舍的朋友,李白用颤抖的手轻轻拂去多情的花瓣,茫然若失……
生2:我仿佛看到李白提着酒壶,豪气满怀地喝着酒,大声吟诵他为孟浩然写的壮行诗,祝好朋友一路平安,前程似锦!
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远影”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激起心灵的涟漪。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来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想象别境,如临其境,陶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练笔把“远影”一词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一方面深化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练在空白填补处,让情感丰满起来
在解读文本中,我们常常发现作者总是于有意无意留下空白,这是文本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空间。教师要凭借课文留下的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以触动其真实思想,拓宽想象的空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音乐家扬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课文,文质兼美,主人公遭遇悲惨,催人泪下,令人愤愤不平。在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后,我是这样安排练笔的:
师:白桦树在哗哗作响,白桦树在低声哭泣,白桦树在大声号叫。同学们,此时此刻,在白桦树的哗哗声中,你仿佛听到白桦树在诉说些什么呢?(出示: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它在诉说:_____)请大家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走进扬科的悲惨生活,写一段话。(生或低头沉思,或紧锁眉头,或挥笔疾书,几分钟后在低缓深沉的音乐声中交流)
生1:唉,扬科,你是一个富有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啊!可你身处十九世纪的波兰,被埋没。看到你过早地死去,我真是爱莫能助。我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
生2:扬科,你醒醒,再看看这里的一草一木,再听听大伙为你的演奏吧!你爱音乐,极富音乐天赋,把音乐放在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位置上。你因音乐而快乐,也因音乐而死,你再也不能为大伙唱歌,再也不能为大伙演奏了……
这样的空白填补练笔,学生有凭借、有空间、有深度,学生笔下白桦树的诉说,正是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复杂情感的释放,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三、练在技能迁移处,让运用鲜活起来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的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理交融的课文,研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是借月光景色的描写来推进事情发展: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在钓到鱼时,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在父亲要“我”放掉鱼时,“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实际是心情的描写,从平静到激动到无奈,都给了我们一种暗示,教学时可以将这种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练笔设计:
师:是啊,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借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小组讨论汇报。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经过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
生1:月光似乎明白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的兴奋,又叫“我”放回湖里的沮丧……
生2:月光似乎因为“父亲”在“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上对孩子的教育作出垂范而更加雪亮。
在学生练笔交流后,教师进行有意识总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这样复杂的心情,都寄托于月光,仿佛月光中有我,我心中有月光似的,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的练笔,学生在思想上与文本有同感,情感上与文本有共鸣,方法上与文本有共通,进而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
奔流不息的小溪汇聚成宽广无垠的大海,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堂练笔,打开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窗口,才能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下笔行云流水,文章字字珠玑的境界。(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分校)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