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世界轻武器的发展虽然没有取得轰动性的成果和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士兵系统、轻武器信息化、新概念轻武器(如小/微型无人机、地面无人车等轻武器遥控平台)的研究、反装甲/攻坚弹药的研制、非致命性轻武器弹药的研制、现有轻武器装备的改造与升级等方面的进展还是相当活跃的,全球轻武器行业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士兵系统的研制迈上新台阶
士兵系统自上世纪末问世以来,已成为近年来世界轻武器发展首屈一指的热点,也是2006年世界轻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士兵系统研究的总体情况是: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的研制进入使用和效能评估阶段。
据对国外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正式启动士兵系统研究工作的就有美、英、法、德、挪威、比利时、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准备开展这一研究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美、英、法、挪威和荷兰等国家的士兵系统研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经进入使用和效能评估阶段。
2006年是美国陆地勇士系统、乘车勇士系统和未来部队勇士系统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的一年。根据2005年美军陆地勇士系统可靠性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改进,于2006年生产了大约400套陆地勇士系统和150套乘车勇士系统,其中有300套已经交付驻伊美军使用,其余的也已交付给美陆军第四斯特莱克旅进行联合使用试验。用于试验的陆地勇士系统由头盔、通信、计算机、地面导航、白光视频、用户界面子系统和两个能使用12小时的电池包组成。美军方对试验结果颇为满意,有可能在2007年投放到伊拉克战场。美军原计划到2010年底将装备约6000套陆地勇士的3个陆军旅投入各地战场。
美军未来部队勇士系统(FFW)的电子网络能力演示也获得成功,标志着这一系统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演示的内容是:士兵无线电集成进入未来部队网络、单兵防护、数字化瞄准与曲射火力联合作战/网络化射击、头盔热成像与图像增强传感器的融合、语音控制系统、士兵体质模拟监控等。
英国陆军的未来一体化士兵技术系统(FIST)也在2006年进行了试验与评估,但在试验中暴露出C4I系统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致使英国士兵系统的研制步步伐慢。
德国于2006年完成了第一代士兵系统(IDZ)的研制工作,进入第二代士兵系统(IDZV2)的研究。由于德国没有纠缠于第一代士兵系统的指挥一控制和自上而下的互操作能力等个别性能,使第一代士兵系统的研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准备装备部分德国陆军和空军部队。第二代士兵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已获得批准,德国军方已确定莱茵金属公司作为第二代士兵系统研制的主承包商,与其初步签定了研究项目合同,重点是改进可视化指挥控制系统和提高整体联网能力。
法国的装备与通信一体化步兵系统(FELIN)的第一阶段研制样品已于2006年提交给法军进行人机工程、功能与耐用性试验,试验结果尚未见报道。如果试验进展顺利,按照法国陆军的计划,第一批358套FELIN系统将于2007年初交付部队试用,由步兵团进行战场试验和使用评估。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减轻系统质量、节约能源、人体防护升级、与信息中心的网络完全融合等。
挪威的士兵系统在2006年确定了基本系统和加强系统的组成。其基本系统包括防护服、步枪、单兵语音与数据电台、中央处理器(CPU)、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接口集线器等单元,并进行了排级野外试验。其加强系统是根据不同的战术任务,在基本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武器附件、导航系统、C4I系统、医疗器材等。野外试验的结果尚未见报道。
其他国家的士兵系统研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轻武器信息化装备研究百花齐放
前几年,人们对轻武器的信息化还比较茫然,认为轻武器信息化只能在瞄具和火控系统方面下工夫。2006年,各国不仅在传统的光学瞄准具、热成像仪、微光装置和火控系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出现了不少新产品、新装备,而且在轻武器探测装置的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迈出了新步伐。轻武器信息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瑞典的艾姆波音特(Aimpoint)公司在2006年向军火交易市场推出了一种名为“隐蔽作战部件”(CEU)的新瞄具。CEU与红点瞄准镜联合使用时,安装在红点瞄准镜的后面,二者组成同一条光路,这样,士兵便可在步枪的一侧,通过步枪轴线校准的红点瞄准镜进行观察和瞄准。通过这种方式,士兵可以从墙角或墙后观察和攻击敌人,无需将身体的重要部位暴露在外。CEU可以快速装卸,因而士兵可以从步枪的任意一侧进行瞄准与射击。
美国DRS公司在2006年推出了第一种型号为E3500S的新型非致冷红外探测器,这种探测器采用拼合插板结构,热辐射很小,像素320×240,像素的中心距25μm,工作温度40℃~ 50℃,还有瞬时启动功能和可供选择的绝热透镜,全系统质量仅110g。
驻伊拉克美军在2006年底开始试装备一种名为“雷达显示器”的新型探测战时班组的搜索和监视能力。“雷达显示器”可穿透0.3m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和其他材料的墙体,穿墙后的探测距离约15m。在几秒钟内就可探测到墙后目标的全部状态,包括数量、着装、大小、分布情况和运动状态,甚至连呼吸那样的细微运动状态都能探测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对墙内的情况一览无余。该设备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等优点,总质量仅680g,造价约1000美元,非常适合步兵携行使用。
法国2006年研制成功的SLD500式激光探测器是另一种类型的新型探测设备,它通过光学瞄准镜、摄像机、望远镜等光学系统对目标进行定位,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可见光或红外摄像机识别目标。其功能可取代用于场景监视的可见光高分辨率摄像机,也可取代用于照亮目标的广角编码激光束、摄像接收器、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仪,还可取代用于目标识别与定位的罗盘与倾角仪。该探测器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特别适合于野外环境使用,可以安装在地面三脚架或车上的固定架上使用。
希腊西伦(Theon)传感器公司在2006年研制成功的NS-685C式夜视瞄准镜采用最新的第三代ANVIS型像增强管,两节1.5V的AA电池供电,可直接安装在标准的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上使用,能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精确调整高低、方向射角,校正零位。
新概念轻武器研究如火如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掀起了研制轻武器遥控搭载平台、小/微型无人作战机、无人作战车辆等新概念轻武器的热潮。到2006年,已经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形势。
为了满足维和行动的需要,意大利在200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名叫“蓝宝石”的车载轻武器遥控平台,这种遥控平台主要安装于装甲车上,可加载自动榴弹发射器和机枪。其采用模块化结构,观察设备、瞄准设备和武器相互独立,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武器的瞄准射击。遥控平台和传感器由3台无刷电机驱动,观察设备是一台白光视频摄像机。也可以加装夜视仪、热成像仪、微光摄像仪、激光测距仪或激光指示器等。
2006年,美国陆军的“机器人车辆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武装机器人研制取得丰硕成果。美军第一种地面武装机器人“特种武器观察侦测系统”(SWORD)通过各种试验后,已投入伊拉克战场使用。这种机器人上安装有一挺标准的M249班用机枪,可以选择单、连发发射。该机器人还不具备自主控制能力,必须由操作员通过一个可视屏幕进行遥控.机器人只有接收到操作员的指令后才能进行射击,并且只能以一种固定姿态进行射击。机器人的遥控距离大约为1.6km。美军计划对其进一步改进,主要是增加弹药的携带量,安装自动榴弹发射器、火箭发射器和其他单兵武器,增加行进中的射击能力和改进射击方式。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角斗士”战术无人地面车计划也取得很大进展。安装有泰利斯地面-联合系统公司研制的遥控武器平台(RWS)的无人地面车完成了系统试验。该车安装了一挺M240 7.62mm通用机枪和一套昼/夜观测系统,需要时可换装一挺12.7mm机枪和其他观测设备,武器和观测设备的更换可在两分钟内完成。可供“角斗士”选装的武器和装备有时射击稳定装置、热成像仪、狙击探测系统、66mm和76mm烟雾弹发射器。该车可用于危险地区执行侦察和搜寻任务。
以色列伊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在2006年推出一种名为“先遣警卫”的自主地面车。它是一种具备有人和无人两种操作方式的地面车,有人操作时用于后勤保障,可乘坐两人;无人操作时用于危险地区作战。车上可安装各种武器和设备,如光电设备、干扰设备、通信设备、自动榴弹发射器、机枪和遥控武器平台等,使操作员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遥控操作,通过观察和比对相关信息,选择最佳攻击时机。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司令部于2006年初向Aerovironment公司定购了303架“龙眼”便携式无人机,以提高作战部队的远程侦察能力。
“龙眼”无人机质量2.3kg,地面控制站和备用电池质量4.5kg,手动操作,可以重复使用。其飞行高度91~152m,速度约56公里/小时,单次飞行时间为30~60分钟。两名士兵组成一个小组,就能够携带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和备用电地徒步执行任务。“龙眼”无人机拆装方便,两人小组在10分钟之内可完成,熟练者只需要5分钟。放飞后,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路径飞行。一旦进入目标区域,就会通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使用的是一台加固商用笔记本电脑。
由于使用电池和隐身材料,“龙眼”无人机的隐身性能非常好,并且采用超低空飞行技术,几乎可以完全通过避开雷达的搜寻,只能凭借肉眼发现。
美国霍利威(Honeywe)公司于2006年6月宣布,他们的MAV微型无人驾驶行器是美国军方“未来战斗系统”计划的飞行器体积非常小,平时可储存在专用排级作战单位,用于执行侦察、目标指示、通信和定位任务。该飞行器配备有一台汽油发动机,可垂直起降,最大飞行速度超过80公里/小时。到目前为止,霍利威公司已完成了200多次飞行测试。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微型发动机进行必要的改进,以使它能够与美军主战装备使用相同型号的汽油。据悉,今后MAV微型无人驾驶飞行器还将被纳入到美军的信息网络,以便进一步提高步兵分队的信息化水平。
除了军事用途外,MAV还可用于民用领域,包括森林防护、公路巡逻和防火等。
美国国防部高级预研局与联合宇航公司联合研制了一种可共享中继关键信息的微型无人侦察机,于2006年完成各项试验后,试装备部队。该无人机直径229mm,螺旋桨直径191mm,质量2.72~3.18kg,设计的飞行速度126公里/小时,使用充电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续航时间10~15分钟。配有光学/红外摄像机。计划在其改进型上加装可为电池充电和驱动无人机的柴油发动机,配备声学仪器和广角镜头。该微型无人机可悬停、倾斜飞行,也可快速飞行,还可降落后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收集数据,但只发送环境中变化的数据。
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研究不断创新
2006年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的研制也非常活跃。由于轻型装甲战车正在战场的大量使用,山地作战、城市作战中战场情况的变化多端,使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也出现了多功能、多用途的发展趋势。
美特种部队2006年开始试装备的多用途武器系统(MAAWS)是一种新型的集反装甲、攻坚和杀伤于一体的多用途单兵武器系统。该武器系统由一个类似于M3卡尔·古斯塔夫的无后坐发射器及高爆杀伤弹、破甲弹、攻坚弹、发烟弹、照明弹等7种弹药组成。可用于城市作战时对付装甲车、卡车和无防护机动车辆,毁坏各种工业和民用建筑、城市设施;山地作战时可摧毁各种土木建筑和临时工事。MAAWS是特种部队执行突袭、设防与防御、渗透与反渗透任务的理想单兵反装甲/攻坚多用途武器。
瑞典的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在2006年为瑞典陆军研制成功一种名为“下一代轻型反装甲武器”的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用于填补近程反装甲武器(米尼曼火箭发射器)与远程反装甲武器(“比尔”2 ATGW)之间的火力空白。该武器采用新型发射技术、末端制导技术和爆炸成型战斗部等多种高新技术,可在狭小的空间内发射,能穿透各种砖墙和水泥墙,发射后能自主飞向目标。据报道,从顶部攻击目标时,可摧毁包括各国现役重型坦克在内的各种装甲目标。武器系统质量121kg,最大有效射程600m。
非致命性武器发展迅猛
由于国际反恐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非致命性武器作为杀伤性武器的重要补充,可使士兵在执行反恐任务受到威慑时多一种处置方式。它既可以减少平民伤亡、避免矛盾激化,又能在遇到复杂的环境时从容应对。英、美等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实践证明,非致命性武器的用途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因而其发展也非常迅猛。
以美军为例,2006年,仅美国陆军就采购了价值1410万美元的非致命性弹 药,其中还不包括各种武器和装备。在这些弹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XM100640mm非致命性人群驱散榴弹。为是一种用枪挂或肩射榴弹发射器发射的小型榴弹,弹头采用高密度橡胶制成,弹头的形状设计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表面积最大化原则,确保在近距离不至于穿透人体皮肤而对目标造成重伤,在远处能产生致痛效果,达到驱散人群的目的。
美国空军在2006年装备了一种名为“人员眩晕与刺激反应器”的激光枪。这种激光枪的体积、质量与M60机枪大体相当,质量约9kg,发射低功率激光束,能使人员出现短暂的晕眩反应及视力减弱,但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眼睛损伤与视力降低,一旦脱离激光照射的环境,视力就会逐步恢复。这种激光枪主要用于控制骚乱人群、保护检查站等区域。目前,还在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要求在对准具体目标时,能根据距离自动调整激光的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目标的安全。
除此以外,各国还大力发展高安全比的电击枪、刺激性弹药等非致命性武器。
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备受青睐
在枪械发展方面,自世人瞩目的XM8枪族被美军暂时搁置之后,新型枪族迟迟未能露面,大多数国家将目光转向了现役装备的改造与升级。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是延长服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满足装备需求的有利措施。对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主要是从提高威力、减轻质量和增加功能等方面下工夫。
在美军中服役多年的M240通用机枪已经过多次改造升级,现仍在寻找新型金属材料,以试图再减轻2kg,从而减轻连级机枪手的负荷。
FN公司于2006年推出一种米尼米/M249机枪的改进型号——MK48 MOD17.62mm班用轻机枪。该机枪采用连发发射方式,导气式自动原理,在枪托的后半部加装了一个液压缓冲器,枪上有可安装各种瞄准镜的皮卡汀尼导轨,武器质量仅比5.56mm米尼米/M249机枪大1kg,但其威力却有很明显的提高,发射7.62mm NATO枪弹,最大有效射程1000m。鉴于其威力有如此大的提高,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已经完成了该枪的全部性能测试,并将其定型为MK48MOD1 7.62mm轻机枪。
美军还针对MK19 MOD3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瞄准镜安装座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涉及的零部件有瞄准具座、凸轮待击装置、待击杆和辅助驱动杆等。升级改造需要在机匣上钻5个孔。升级后的安装座上可安装热成像瞄准具、夜视镜和其他火控系统,这样使这一自动榴弹发射器的人机工程和使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结语
回顾2006年的世界轻武器发展,虽然没有出现独树一帜的新型轻武器,但也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成就和新进步。实际上需要论述的远远不止上述6个方面,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还有轻武器的设计创新、基础技术研究、武器装备配套研究等很多方面均未涉猎,可圈可点的大事不胜枚举。
编辑/曾振宇
士兵系统的研制迈上新台阶
士兵系统自上世纪末问世以来,已成为近年来世界轻武器发展首屈一指的热点,也是2006年世界轻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士兵系统研究的总体情况是: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的研制进入使用和效能评估阶段。
据对国外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正式启动士兵系统研究工作的就有美、英、法、德、挪威、比利时、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准备开展这一研究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美、英、法、挪威和荷兰等国家的士兵系统研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经进入使用和效能评估阶段。
2006年是美国陆地勇士系统、乘车勇士系统和未来部队勇士系统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的一年。根据2005年美军陆地勇士系统可靠性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改进,于2006年生产了大约400套陆地勇士系统和150套乘车勇士系统,其中有300套已经交付驻伊美军使用,其余的也已交付给美陆军第四斯特莱克旅进行联合使用试验。用于试验的陆地勇士系统由头盔、通信、计算机、地面导航、白光视频、用户界面子系统和两个能使用12小时的电池包组成。美军方对试验结果颇为满意,有可能在2007年投放到伊拉克战场。美军原计划到2010年底将装备约6000套陆地勇士的3个陆军旅投入各地战场。
美军未来部队勇士系统(FFW)的电子网络能力演示也获得成功,标志着这一系统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演示的内容是:士兵无线电集成进入未来部队网络、单兵防护、数字化瞄准与曲射火力联合作战/网络化射击、头盔热成像与图像增强传感器的融合、语音控制系统、士兵体质模拟监控等。
英国陆军的未来一体化士兵技术系统(FIST)也在2006年进行了试验与评估,但在试验中暴露出C4I系统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致使英国士兵系统的研制步步伐慢。
德国于2006年完成了第一代士兵系统(IDZ)的研制工作,进入第二代士兵系统(IDZV2)的研究。由于德国没有纠缠于第一代士兵系统的指挥一控制和自上而下的互操作能力等个别性能,使第一代士兵系统的研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准备装备部分德国陆军和空军部队。第二代士兵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已获得批准,德国军方已确定莱茵金属公司作为第二代士兵系统研制的主承包商,与其初步签定了研究项目合同,重点是改进可视化指挥控制系统和提高整体联网能力。
法国的装备与通信一体化步兵系统(FELIN)的第一阶段研制样品已于2006年提交给法军进行人机工程、功能与耐用性试验,试验结果尚未见报道。如果试验进展顺利,按照法国陆军的计划,第一批358套FELIN系统将于2007年初交付部队试用,由步兵团进行战场试验和使用评估。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减轻系统质量、节约能源、人体防护升级、与信息中心的网络完全融合等。
挪威的士兵系统在2006年确定了基本系统和加强系统的组成。其基本系统包括防护服、步枪、单兵语音与数据电台、中央处理器(CPU)、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接口集线器等单元,并进行了排级野外试验。其加强系统是根据不同的战术任务,在基本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武器附件、导航系统、C4I系统、医疗器材等。野外试验的结果尚未见报道。
其他国家的士兵系统研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轻武器信息化装备研究百花齐放
前几年,人们对轻武器的信息化还比较茫然,认为轻武器信息化只能在瞄具和火控系统方面下工夫。2006年,各国不仅在传统的光学瞄准具、热成像仪、微光装置和火控系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出现了不少新产品、新装备,而且在轻武器探测装置的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迈出了新步伐。轻武器信息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瑞典的艾姆波音特(Aimpoint)公司在2006年向军火交易市场推出了一种名为“隐蔽作战部件”(CEU)的新瞄具。CEU与红点瞄准镜联合使用时,安装在红点瞄准镜的后面,二者组成同一条光路,这样,士兵便可在步枪的一侧,通过步枪轴线校准的红点瞄准镜进行观察和瞄准。通过这种方式,士兵可以从墙角或墙后观察和攻击敌人,无需将身体的重要部位暴露在外。CEU可以快速装卸,因而士兵可以从步枪的任意一侧进行瞄准与射击。
美国DRS公司在2006年推出了第一种型号为E3500S的新型非致冷红外探测器,这种探测器采用拼合插板结构,热辐射很小,像素320×240,像素的中心距25μm,工作温度40℃~ 50℃,还有瞬时启动功能和可供选择的绝热透镜,全系统质量仅110g。
驻伊拉克美军在2006年底开始试装备一种名为“雷达显示器”的新型探测战时班组的搜索和监视能力。“雷达显示器”可穿透0.3m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和其他材料的墙体,穿墙后的探测距离约15m。在几秒钟内就可探测到墙后目标的全部状态,包括数量、着装、大小、分布情况和运动状态,甚至连呼吸那样的细微运动状态都能探测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对墙内的情况一览无余。该设备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等优点,总质量仅680g,造价约1000美元,非常适合步兵携行使用。
法国2006年研制成功的SLD500式激光探测器是另一种类型的新型探测设备,它通过光学瞄准镜、摄像机、望远镜等光学系统对目标进行定位,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可见光或红外摄像机识别目标。其功能可取代用于场景监视的可见光高分辨率摄像机,也可取代用于照亮目标的广角编码激光束、摄像接收器、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仪,还可取代用于目标识别与定位的罗盘与倾角仪。该探测器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特别适合于野外环境使用,可以安装在地面三脚架或车上的固定架上使用。
希腊西伦(Theon)传感器公司在2006年研制成功的NS-685C式夜视瞄准镜采用最新的第三代ANVIS型像增强管,两节1.5V的AA电池供电,可直接安装在标准的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上使用,能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精确调整高低、方向射角,校正零位。
新概念轻武器研究如火如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掀起了研制轻武器遥控搭载平台、小/微型无人作战机、无人作战车辆等新概念轻武器的热潮。到2006年,已经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形势。
为了满足维和行动的需要,意大利在200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名叫“蓝宝石”的车载轻武器遥控平台,这种遥控平台主要安装于装甲车上,可加载自动榴弹发射器和机枪。其采用模块化结构,观察设备、瞄准设备和武器相互独立,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武器的瞄准射击。遥控平台和传感器由3台无刷电机驱动,观察设备是一台白光视频摄像机。也可以加装夜视仪、热成像仪、微光摄像仪、激光测距仪或激光指示器等。
2006年,美国陆军的“机器人车辆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武装机器人研制取得丰硕成果。美军第一种地面武装机器人“特种武器观察侦测系统”(SWORD)通过各种试验后,已投入伊拉克战场使用。这种机器人上安装有一挺标准的M249班用机枪,可以选择单、连发发射。该机器人还不具备自主控制能力,必须由操作员通过一个可视屏幕进行遥控.机器人只有接收到操作员的指令后才能进行射击,并且只能以一种固定姿态进行射击。机器人的遥控距离大约为1.6km。美军计划对其进一步改进,主要是增加弹药的携带量,安装自动榴弹发射器、火箭发射器和其他单兵武器,增加行进中的射击能力和改进射击方式。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角斗士”战术无人地面车计划也取得很大进展。安装有泰利斯地面-联合系统公司研制的遥控武器平台(RWS)的无人地面车完成了系统试验。该车安装了一挺M240 7.62mm通用机枪和一套昼/夜观测系统,需要时可换装一挺12.7mm机枪和其他观测设备,武器和观测设备的更换可在两分钟内完成。可供“角斗士”选装的武器和装备有时射击稳定装置、热成像仪、狙击探测系统、66mm和76mm烟雾弹发射器。该车可用于危险地区执行侦察和搜寻任务。
以色列伊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在2006年推出一种名为“先遣警卫”的自主地面车。它是一种具备有人和无人两种操作方式的地面车,有人操作时用于后勤保障,可乘坐两人;无人操作时用于危险地区作战。车上可安装各种武器和设备,如光电设备、干扰设备、通信设备、自动榴弹发射器、机枪和遥控武器平台等,使操作员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遥控操作,通过观察和比对相关信息,选择最佳攻击时机。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司令部于2006年初向Aerovironment公司定购了303架“龙眼”便携式无人机,以提高作战部队的远程侦察能力。
“龙眼”无人机质量2.3kg,地面控制站和备用电池质量4.5kg,手动操作,可以重复使用。其飞行高度91~152m,速度约56公里/小时,单次飞行时间为30~60分钟。两名士兵组成一个小组,就能够携带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和备用电地徒步执行任务。“龙眼”无人机拆装方便,两人小组在10分钟之内可完成,熟练者只需要5分钟。放飞后,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路径飞行。一旦进入目标区域,就会通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使用的是一台加固商用笔记本电脑。
由于使用电池和隐身材料,“龙眼”无人机的隐身性能非常好,并且采用超低空飞行技术,几乎可以完全通过避开雷达的搜寻,只能凭借肉眼发现。
美国霍利威(Honeywe)公司于2006年6月宣布,他们的MAV微型无人驾驶行器是美国军方“未来战斗系统”计划的飞行器体积非常小,平时可储存在专用排级作战单位,用于执行侦察、目标指示、通信和定位任务。该飞行器配备有一台汽油发动机,可垂直起降,最大飞行速度超过80公里/小时。到目前为止,霍利威公司已完成了200多次飞行测试。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微型发动机进行必要的改进,以使它能够与美军主战装备使用相同型号的汽油。据悉,今后MAV微型无人驾驶飞行器还将被纳入到美军的信息网络,以便进一步提高步兵分队的信息化水平。
除了军事用途外,MAV还可用于民用领域,包括森林防护、公路巡逻和防火等。
美国国防部高级预研局与联合宇航公司联合研制了一种可共享中继关键信息的微型无人侦察机,于2006年完成各项试验后,试装备部队。该无人机直径229mm,螺旋桨直径191mm,质量2.72~3.18kg,设计的飞行速度126公里/小时,使用充电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续航时间10~15分钟。配有光学/红外摄像机。计划在其改进型上加装可为电池充电和驱动无人机的柴油发动机,配备声学仪器和广角镜头。该微型无人机可悬停、倾斜飞行,也可快速飞行,还可降落后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收集数据,但只发送环境中变化的数据。
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研究不断创新
2006年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的研制也非常活跃。由于轻型装甲战车正在战场的大量使用,山地作战、城市作战中战场情况的变化多端,使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也出现了多功能、多用途的发展趋势。
美特种部队2006年开始试装备的多用途武器系统(MAAWS)是一种新型的集反装甲、攻坚和杀伤于一体的多用途单兵武器系统。该武器系统由一个类似于M3卡尔·古斯塔夫的无后坐发射器及高爆杀伤弹、破甲弹、攻坚弹、发烟弹、照明弹等7种弹药组成。可用于城市作战时对付装甲车、卡车和无防护机动车辆,毁坏各种工业和民用建筑、城市设施;山地作战时可摧毁各种土木建筑和临时工事。MAAWS是特种部队执行突袭、设防与防御、渗透与反渗透任务的理想单兵反装甲/攻坚多用途武器。
瑞典的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在2006年为瑞典陆军研制成功一种名为“下一代轻型反装甲武器”的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用于填补近程反装甲武器(米尼曼火箭发射器)与远程反装甲武器(“比尔”2 ATGW)之间的火力空白。该武器采用新型发射技术、末端制导技术和爆炸成型战斗部等多种高新技术,可在狭小的空间内发射,能穿透各种砖墙和水泥墙,发射后能自主飞向目标。据报道,从顶部攻击目标时,可摧毁包括各国现役重型坦克在内的各种装甲目标。武器系统质量121kg,最大有效射程600m。
非致命性武器发展迅猛
由于国际反恐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非致命性武器作为杀伤性武器的重要补充,可使士兵在执行反恐任务受到威慑时多一种处置方式。它既可以减少平民伤亡、避免矛盾激化,又能在遇到复杂的环境时从容应对。英、美等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实践证明,非致命性武器的用途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因而其发展也非常迅猛。
以美军为例,2006年,仅美国陆军就采购了价值1410万美元的非致命性弹 药,其中还不包括各种武器和装备。在这些弹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XM100640mm非致命性人群驱散榴弹。为是一种用枪挂或肩射榴弹发射器发射的小型榴弹,弹头采用高密度橡胶制成,弹头的形状设计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表面积最大化原则,确保在近距离不至于穿透人体皮肤而对目标造成重伤,在远处能产生致痛效果,达到驱散人群的目的。
美国空军在2006年装备了一种名为“人员眩晕与刺激反应器”的激光枪。这种激光枪的体积、质量与M60机枪大体相当,质量约9kg,发射低功率激光束,能使人员出现短暂的晕眩反应及视力减弱,但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眼睛损伤与视力降低,一旦脱离激光照射的环境,视力就会逐步恢复。这种激光枪主要用于控制骚乱人群、保护检查站等区域。目前,还在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要求在对准具体目标时,能根据距离自动调整激光的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目标的安全。
除此以外,各国还大力发展高安全比的电击枪、刺激性弹药等非致命性武器。
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备受青睐
在枪械发展方面,自世人瞩目的XM8枪族被美军暂时搁置之后,新型枪族迟迟未能露面,大多数国家将目光转向了现役装备的改造与升级。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是延长服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满足装备需求的有利措施。对现役装备的改造升级,主要是从提高威力、减轻质量和增加功能等方面下工夫。
在美军中服役多年的M240通用机枪已经过多次改造升级,现仍在寻找新型金属材料,以试图再减轻2kg,从而减轻连级机枪手的负荷。
FN公司于2006年推出一种米尼米/M249机枪的改进型号——MK48 MOD17.62mm班用轻机枪。该机枪采用连发发射方式,导气式自动原理,在枪托的后半部加装了一个液压缓冲器,枪上有可安装各种瞄准镜的皮卡汀尼导轨,武器质量仅比5.56mm米尼米/M249机枪大1kg,但其威力却有很明显的提高,发射7.62mm NATO枪弹,最大有效射程1000m。鉴于其威力有如此大的提高,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已经完成了该枪的全部性能测试,并将其定型为MK48MOD1 7.62mm轻机枪。
美军还针对MK19 MOD3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瞄准镜安装座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涉及的零部件有瞄准具座、凸轮待击装置、待击杆和辅助驱动杆等。升级改造需要在机匣上钻5个孔。升级后的安装座上可安装热成像瞄准具、夜视镜和其他火控系统,这样使这一自动榴弹发射器的人机工程和使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结语
回顾2006年的世界轻武器发展,虽然没有出现独树一帜的新型轻武器,但也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成就和新进步。实际上需要论述的远远不止上述6个方面,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还有轻武器的设计创新、基础技术研究、武器装备配套研究等很多方面均未涉猎,可圈可点的大事不胜枚举。
编辑/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