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城市里最常见的大标语是“以人为本”,凡施工工地大多都竖着这么一块大牌子,再加上一句“因施工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一切就算万事大吉。而实际干起来往往是“目中无人”的。比如我们这一大片住宅区外面正在修路,施工者在大标语牌的下面只给汽车留出一条通道,却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统统挖掉并用护板隔离起来。你修路纵使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把数千户居民的路给堵死!人活着最基本的需求是衣、食、住、行,这些人只要出门就得冒着生命危险跟汽车轱辘抢道。由于这是一条连接城乡结合部的主干道,汽车格外多,而且开得飞快,人们夹裹在汽车中间,胆颤心惊,气喘吁吁,每次一进一出都像拣了一条命。
其实,要留出一条小道供行人通过非常简单,也非常自然,不必打什么“以人为本”的旗号也应该做到。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高唱“以人为本”的人,脑子里真的有“人”吗?在城市里经常见到的细节恰好相反,比如将公园四周的高墙和一些有碍观瞻乃至产生污染的建筑物统统拆掉,换成栏杆,让外面的人透过栏杆可以看到公园里的绿……这就是城市的“透绿工程”,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我看到一些公园的栏杆时,却一阵毛骨悚然,立刻联想到这栏杆里面或许不是什么公园,而是监狱以及军火库一类的秘密设施。这些栏杆粗看还比较漂亮,细看却极其凶险,在栏杆的顶部有两排弯曲的尖刺,一排向里弯,一排向外弯,每根半尺多长,如野猪的獠牙一般锋利。在两排“獠牙”的中间还埋伏着无数笔直而尖细的箭镞……这些东西用来对付谁呢?
纵然是个别极淘气的孩子或不买票就想进公园的人,翻越公园的栏杆固然不对,难道就该开膛破肚,甚至被扎死?公园的主人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要把栏杆设计得这般狠毒?倘真有顽皮的孩子出于对惊险的好奇而被误伤怎么办?这诡异的栏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城市意识:看着是在为群众做好事,骨子里却把人看得很贱、很轻,以致于连公园都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游客和市民,却天天在喊什么“跟国际接轨”、“建设国际大都市”……哪个“国际大都市”里的公园还有这么凶恶的栏杆?因为人家的公园不像我们要卖这么贵的门票,有些大公园甚至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入,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等。
我想起几年前在英国遇到的一件事:当时伦敦市民正讨论和表决一座大厦该不该建,最后持反对意见的人占多数,致使建筑商一直未能拿到大厦的建筑许可证。这是一座300多米高的尖形建筑物,建成后将给伦敦的天空中增加一个“漂亮的锥体”,成为又一座标志性建筑。但伦敦人认为,伦敦的天空不属于政府或某个开发商,它属于伦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伦敦的市民。尽管大厦的开发商一再许诺,这座大厦“绝对符合环保要求,建成后将直接用泵从地下抽水,利用太阳能光板为楼内供暖,还要修建一些花园改善自然通风……”但没获得伦敦民意测验的赞同,就甭想动工。这是对市民的尊重,也是对城市的尊重。有了这种尊重,才会有珍惜和呵护,才会小心翼翼地规划和建设城市。
建筑的理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城市建筑需全民参与。所以只要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水平,大体就能了解这个城市以及它的决策者的水平。好建筑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能在老百姓的心里“活”起来。老百姓是生活在细节里的,正是城市里的许多不“以人为本”的细节,让一些口号变得尴尬。(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
其实,要留出一条小道供行人通过非常简单,也非常自然,不必打什么“以人为本”的旗号也应该做到。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高唱“以人为本”的人,脑子里真的有“人”吗?在城市里经常见到的细节恰好相反,比如将公园四周的高墙和一些有碍观瞻乃至产生污染的建筑物统统拆掉,换成栏杆,让外面的人透过栏杆可以看到公园里的绿……这就是城市的“透绿工程”,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我看到一些公园的栏杆时,却一阵毛骨悚然,立刻联想到这栏杆里面或许不是什么公园,而是监狱以及军火库一类的秘密设施。这些栏杆粗看还比较漂亮,细看却极其凶险,在栏杆的顶部有两排弯曲的尖刺,一排向里弯,一排向外弯,每根半尺多长,如野猪的獠牙一般锋利。在两排“獠牙”的中间还埋伏着无数笔直而尖细的箭镞……这些东西用来对付谁呢?
纵然是个别极淘气的孩子或不买票就想进公园的人,翻越公园的栏杆固然不对,难道就该开膛破肚,甚至被扎死?公园的主人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要把栏杆设计得这般狠毒?倘真有顽皮的孩子出于对惊险的好奇而被误伤怎么办?这诡异的栏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城市意识:看着是在为群众做好事,骨子里却把人看得很贱、很轻,以致于连公园都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游客和市民,却天天在喊什么“跟国际接轨”、“建设国际大都市”……哪个“国际大都市”里的公园还有这么凶恶的栏杆?因为人家的公园不像我们要卖这么贵的门票,有些大公园甚至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入,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等。
我想起几年前在英国遇到的一件事:当时伦敦市民正讨论和表决一座大厦该不该建,最后持反对意见的人占多数,致使建筑商一直未能拿到大厦的建筑许可证。这是一座300多米高的尖形建筑物,建成后将给伦敦的天空中增加一个“漂亮的锥体”,成为又一座标志性建筑。但伦敦人认为,伦敦的天空不属于政府或某个开发商,它属于伦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伦敦的市民。尽管大厦的开发商一再许诺,这座大厦“绝对符合环保要求,建成后将直接用泵从地下抽水,利用太阳能光板为楼内供暖,还要修建一些花园改善自然通风……”但没获得伦敦民意测验的赞同,就甭想动工。这是对市民的尊重,也是对城市的尊重。有了这种尊重,才会有珍惜和呵护,才会小心翼翼地规划和建设城市。
建筑的理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城市建筑需全民参与。所以只要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水平,大体就能了解这个城市以及它的决策者的水平。好建筑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能在老百姓的心里“活”起来。老百姓是生活在细节里的,正是城市里的许多不“以人为本”的细节,让一些口号变得尴尬。(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