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突,一路谵语

来源 :教师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玲,1966年生,云南省曲靖一中语文高级教师。网名木棉,取舒婷《致橡树》“独立的人格尊严”意。爱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却是个十足的梦想主义者。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曾获曲靖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班主任”、“教学教研优秀人才”等称号,在省市课堂教学竞赛和优质课评选中屡次获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班集体。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报》、《教师之友》等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参编云南省《初中语文必读课本》。
  不知是多少年前我曾写过一首打油歪诗:“莫道怀抱观古今,却言敢闯巾帼径。背负沉沉力抗争,只缘不服女儿轻!”如今已是“奔四”的人了,才发现在那条想闯过去的路上,依旧是布满荆棘;才感叹岁月把曾经的骄傲和轻狂磨损,留下的,是一路奔突伴着一路的谵语。
  文凭,心中永远的痛
  2000年,我有幸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却不幸被一个署名“部分教师”的同事告了一状,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文凭不过硬”。
  文凭不过硬?我苦笑。虽然并没有任何规定说本科函授的学历“不过硬”,虽然我曾怎样地通过连续几年的苦读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但我还是无法做到把这些话如蛛丝一样轻轻抹去。毕竟,它说到了我最痛的地方。
  我在师范院校整整滚打了十年,这在教师中也许并不多见。初中毕业,急于让我跳出“农门”的父母,置学校老师让我上高中考大学的期望于不顾,毅然决然地为我选定了一生的路。说实说,我当时并不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要一辈子当老师了,只是觉得到哪里都无所谓,只要能念书就行,何况要去的还是别人很是羡慕的城市呢!我那时就读的地区师范学校是首次面向初中招生,取分远远高出最了不起的重点中学,所以也并没有为这个选择有过哪怕是一丁点的失落。相反,进到师范,在我的老校长、我的班主任、我的老师们的扶持下,我勤奋快乐地度过了那些紧张而充实的日子,在那个稍显荒凉的城市一角,留下的是闪光而无悔的记忆。中师毕业那年,学校有8个保送上大学的名额,也就是说,四百多号人中,有8个人有这样的幸运。而我,一个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农村丫头,拥有了这样的幸运!虽然进的只是专科学校,母亲还是催我上路,她说,不管什么学校,有书读就好!其实那时家里很困难,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我们姐弟仨上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母亲最懂得上不起学的苦处。她当年是衬里惟一进县城读书的初中生,还是“班主席”,优秀到她的老师几十年之后能一眼认出她并叫出她的名字。但她读完初中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她把那个能改变自己一生的最重要的机会,让给了她的弟弟我的舅舅。我懂得母亲的心思,写下这些文字的 时候,我是含着泪的。我知道已逝的父亲和年过花甲 的母亲,是把他们一生的遗憾变成重重的期待交付 给我的。虽然他们那时多么希望中师毕业的女儿能 挣上一份工资,虽然他们周围不知有多少人劝:一个 小姑娘家,扶到这里足够了!
  于是我上了三年师专。于是工作后又上了三年师大,加上东北师大那一年,我在师范院校耗足了十年。于是并不值得一提的“中师”的低起点,成了我的关于文凭的永远的遗憾。
  但我从来就没有埋怨过为我作出选择的父母。相反,任何时候,我都感激他们。我矢口道上帝是公平的,他剥夺了我得到足以让自己骄傲的文凭机会的同时,给予了我另一份用来“证明自己”的自尊和自强。在别人凭着高起点学历证书自我陶醉、充满无限的优越感并就此停步的时候,我告诉自己,除了努力,你没有任何本钱。于是我就加倍努力,决不让自己轻易退缩。这份永远的痛,就此成了永远的动力,逼促我一路奔突。
  农村,并不是地狱
  师专毕业那一年,我被打回了老家,成了一名 乡村教师。
  说是“打回”,其实是自己觉得心里委屈的特定 用词。因为自己成绩一直优秀,却没有任何背景和关 系,不要说留城,就是到一所条件稍好的学校都不可 能。一时间有一种很强烈的被愚弄的感觉,一向骄傲 的自己,从那个村子起步,历经十几年,又回到了原 地,似乎以往一切的奋斗都化为乌有了。成绩优秀算 什么,那些成绩差的,不照样分到很好的地方去了 么!心高气傲的我,生平第一次感觉到了命运的不 公。我把所有的失落迁怒于分配。于是,不想申辩,不 想解释,不去报到,不想见任何一个人,茫然呆钝地 把行李拉回家里,躲起来流泪,整整一个月……
  这样下去整个人会废掉的,把伤心埋到心底的母亲,故作轻松地劝我到外面走走。我知道她的忧虑,为了不让她难过,我出去了。
  到校门口,看到几个人在打篮球,便凑过去扔 了几个球,他们惊喜地说,你加入进来吧!我们学校 要参加园丁杯比赛呢!反正在家也闷得慌,我答应 了。练球那段曰子,和老师们接触很多,一直在外读 书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乡间特有的纯善和厚道。我看 到他们的可爱,看到球场上一个一老师跌倒时,场子 边上的学生哈哈大笑,老师也对着他们哈哈大笑! 那笑是善意而友好的,有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欣赏、 喜爱,有老师在孩子面前的潇洒自豪。到现在我还 清晰地记着那场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样一个场 面会如此深地感动我,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当老师 摔一跤都是那么的骄傲啊(用今天的话说,是“很 酷”吧)!突然间就一点忧伤都没有了,心里急切地 想加入到这生气勃勃的队伍中去,做一个骄傲的老 师!
  于是,1988年9月,扎着两只小辫的我,在一所农村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当时外部环境极为恶劣,村子里的流氓地痞经常到学校捣乱。学校连围墙都没有,小流氓闯入教室砸玻璃、威胁殴打学生的事情成了家常便饭。学生被威胁、勒索,被迫加入一些恶人小黑帮。用当地的话说,在这里当班主任,没有“两刷子”是拿不下来的。我的第一念头是保护好这些从各个村子包括山区来求学的孩子,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安心读书。于是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在教室里守着,不是看管他们,而是防范地痞骚扰。没电的时候很多,我们就点上煤油灯,孩子们做着作业,我检查他们的曰记。有孩子被地痞敲诈勒索,我就带上他到派出所报案,一般人都怕被报复,我们却勇敢地去了,不是我们胆大,而是我们心正。我总是坚信正气可以压倒一切的,我也常常扬言:“我才不怕那些人呢,大不了把命豁出去了,地痞死了是罪有应得,我死了是为民除害!”
  让我骄傲的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会随时自造些让自己都感动的“名言”,激励他们去努力。说实话,这些孩子是市属中学录取剩下的,我知道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是在校读书的最后机会了。因此我从来不说分数,不说考取高中就怎样怎样,而是把“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把“不甘平庸,积极上进”作为我们的人生准则,给他们以更长远的引导。在我的课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亮点,都有发言权,学习最吃力的孩子,哪怕为生字注了个音,都可以得到表扬。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和孩子们的心也贴得很紧。课下,他们常常到我的宿舍来,知道我会下棋、能打球、能歌善舞,他们佩服得不行,要我教他们。我结婚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他们却偷偷攒起一些钱,为我买下一床毛毯和一块匾。出嫁那天,我弟弟远在省城读书,而我们的习俗是要弟弟送亲的,就这样,我的一帮学生做了我的弟弟,为我出嫁送亲。我被孩子们的真心感动得流了眼泪,到城里给他们一个人买了一个笔记本,写上些勉励 的话,回赠给他们。
  记得有一次,学校派各班去支农割麦子。近处 的学生可以回家拿镰刀,远处的只好自己想办法去 借了。结果一个学生忙着跑回家去,五六里地一个 来回,一顿饭功夫就跑回来了。站到我面前的时候, 他气喘吁吁,满头满脸的汗水,笑笑地拿了几把镰 刀递给我说:“老师,给没有镰刀的同学用吧!”我一 辈子都记得这个学生,小小的个头,黑红的脸,我心 里清楚,哪怕这个孩子一辈子都只是一个个普普通 通的农民,他也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我想我就是把 许多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淡忘了,也忘不了他。是 他的纯善激发了一个为师不久的教育者对孩子真 诚的爱心!
  两年的农村教师生涯,成了我一生扬帆起航的开始。这两年,我的班级两次被评为地区级先进班集体。我自己,在全校教师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唱票的推举中,成了曲靖市优秀教师。这时以及以后的日子里,我终于知道,农村不是地狱,城市也不是天堂。从事这个职业的幸福与满足,也不在于你究竟:在哪里,而在于你怎样把自己融入教育,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
  迟到的蜕变
  到了城里,一切都变了。我学会了为平均分乐 此不疲地拼命。也为了自己的以及搭档老师的利益 而“不择手段”。尤其是为师者不可侵犯的威势,使 自己成了学生“畏而远之”的严师。而一直对自己的 教学还颇为自得的我,终于有了整整一个学期的 “空闲”,到东北师大参加国家级培训。
  在那所充满学术气息的高等学府中,我渐渐被唤醒着,在应试的圈子里应付得几近麻木的心被震撼着,我也如同干皱了太久的海绵,只想吸取吸取再吸取。每天,除了听讲座,就是一头扎进书堆里,把几个阅览室的杂志翻了个透顶,就着一张葱饼,浏览、查阅、做读书笔记;每天,要住宿舍搬几本书,偃仰开合,自得其乐;踏着厚厚的积雪,进了书店就不想出来,每次往回走都觉得心里实实的。我都不能准确地统计出自己究竟浏览过多少书籍,只是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最初的许多设想和认识在不断地得到印证,自己埋头拉车时的种种疑惑在豁然开朗,自己空了太久的头脑在慢慢充实,自己苦苦求索的路径在渐渐清晰。整个人活起来了!思想活起来了!血液沸腾了!每一个日子我都这么辛苦但快乐地经历着。
  也许如果一直不醒来,可能还觉不到痛苦。对 自己、对教师、对我所热爱的事业,越是清醒地反 思,就越是倍感痛苦。这份痛苦是难为人解的,在周 围的世界里,我显得很孤独很另类很堂吉诃德。
  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一脚踏入了网络。
  一时之间,世界大了。在网上,我找到了呐喊的 空间,想彻底喊醒自己也喊醒别人。喊得太烈了,就 被同行骂,封它作“狗屁文章”,大概是它辱没了教 师的尊严。但我恰恰认为它说到了教师的痛处。好 长时间,我把控诉惟应试教育当成第一要务,那些 文字,笨拙但诚挚,它们不是为发表造作而出,更多 的是不吐不快的声音,有些篇什甚至是半夜三四点 钟从迷糊中醒来,说一声“不行,我必须写下来!”然 后就着灯光,击打键盘,一挥而就的。我把自己的文 字说成是“谵语”,实在是那文字本身就是痴迷于教 育的梦想主义者在梦幻中与风车打斗的悲壮见证, 那是一种怎样执拗而真诚的心啊,那是怎样一种铁 屋子中沉重的痛啊,那是怎样一种追求单纯理想的 可爱啊!那些未经洗濯的文字中有浓烈的情绪,都 如火山一般,抑压不住喷发而出。文字写下了,不是 为任务,不是为职称,它简直就是这段日子的生命 过程,它是由心血和激情铸成的。
  在交流探讨中,在思想碰撞中,在激情回应中, 我伴随着网络成长了,虽有“为伊销得人憔悴”的苦 辛,却真地找到了从教十余年后的新起点。发帖读 帖回帖的曰子里,我不断地接收吸纳,不断地思考 输出,在沉静中,不断感受长进的快乐。
  从面对屏幕手足无措,到电脑中有了自己的一 个个分得很细的文件夹,里面收藏了大量关于教育 现象、理论、理念、改革,教学思想、资源、方法,信息 技术等等的资料,足以让我感到富足;从手指僵硬 笔头顿涩,到洋洋洒洒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思考挥笔 而就,一切的笔耕都足以让我感到充实;曾经连搜 索弓I擎都不会使用,到有了自己的个人教育网站 “行者驿站”,一切的努力足以让我欣慰;曾经促缩 一旁惴惴于大声发言,到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教育专 家和优秀教师,大家一道为教育忧、为教育求,一切 的交往都促我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令我吃惊的是,网络驳杂的信息,开始在头脑 里不断打架。打架的结果,是让我感受到蜕变的疼 痛与喜悦。
  我,不再把自己看成是钳制学生的工具和力 量。我开始学会冷静地宽容地为学生着想。我的课 堂,也不再乐于给学生些明明白白的答案,有时候 甚至把他们搅和得一塌糊涂。我对自己也对学生 说,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想问题,是件多么了不起 的事情!我也不再去追求语文前辈们给我们创下的 那些模式,我终于敢于丢弃那些完美的捆绑了。我 总是没有章法地去海阔天空。上《祝福》,我从鲁镇 人冷冷地咀嚼祥林嫂的悲剧,说到文革中一群年轻 人把他们的师长扔进水池,观赏他如何慢慢沉入水 底;说到今天被打断双腿的农民工如何用半年时间 爬回自己的家乡;说到住不起一元钱旅店的农民工 如何饿得吃沙子;说到鲁迅的“第三样时代”;说到 人们深信不疑的法则使人性何等地冷绝——无论 这法则是礼教是政治还是金钱!我讲得泣不成声, 我说,一个漠视生命存在、冷眼旁观生命消失的世 界,有多么冷多么可怕!一个缺少宽容、尊重、怜悯、 爱和温暖的世界,有多么残酷!我说到“每个人的苦 难都有我们的一份原罪”,我说到里尔克的《严重的 时刻》:“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 死,望着我”———
  曾几何时,我的课堂基调变了,由原来的轻松 活跃,变得有些沉重了。但我喜欢这样的变化。对教 育、对语文、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让我学会了不 去搪塞,不去耽误,更不去愚弄和欺骗。
  原来的学生回来看我,说我是好老师,我总是 很惭愧。我虽然得到过优秀教师优秀班丰任优质课 等很多荣誉,却真地感到很惭愧。因为,这蜕变,来 得太迟。
  活在地离与坚守之间
  事实上,在今天的教育现实中,想做一个好教 师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当学校不再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当孩子们把 敌视考试、敌视学校、敌视老师的情绪放纵到了极 点;当我们用一张张试卷、一场场考试吞没了许多 学生的生气与活力……这时,“教育”,成了教育者 的一厢情愿。当“教育”成了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我 们无法想像,学生能快乐主动地去学习、去尝试,能 满怀激情地去创造,能从心里理解、认可并支持教 师对他的辛勤付出,能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收获真 正的成长。
  可是我们的教育正在这样的状态中持续着。因 为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没有优生率就没有生命力,因为一个教师没有好分数好成绩就没有饭碗。我们什么都害怕,规定、指标、评价,唯独不怕摧残折磨学生的心灵,不怕耽误学生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此“教育”,是不是对年轻生命的犯罪?每当这些古怪的念头隐隐约约地从心底冒出来,我总为我正在从事的事业感觉到痛彻心肺的悲哀。是的,当“教育”成了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我们总要对自己的付出生出许多怀疑,不敢轻言“热爱”。
  我才知道,历经“蜕变”之后,我也难以真正获得解脱。在我不懂得选择的时候,我当上了老师;在我懂得选择的时候,我为当初的选择而欣慰;而今天,在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我反而常常怀疑:从事这样的教育,我快乐吗?
  我想,很多对现实充满忧患的人,大约都是这样。我也曾想过逃离,但又总是自我说服了。我常常告诫自己,再走一程吧,走一程再说。
  就这样,我又心甘情愿做一个坚守者了,虽然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底。我只矢口道在“教育”被现实挤压、侵染、扭曲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在“教育”被急功近利的思想剥蚀得面目可憎的时候,需要一些人在坚守中保留教育的理想主义气质。如果语文被肢解为弱智化习题的时候,我的课堂里仍有书声朗朗,那是一种坚守;如果学生完全被试卷埋没是一种潮流,那么,我的教室里有一排报刊、一柜书籍,那就是一种坚守;如果在师生的行为完全受分数牵制时,我却宁愿和学生为晶读一篇美文而放弃一张试卷,那是一种坚守;如果说,提前半小时上自习是天经地义的合理之举,那么,我们把这半小时变成诗歌朗诵展播,那是一种坚守;如果说大家都以为将知识、能力、教学的本领转化为金钱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我没有因房子车子对我的诱惑而改变初衷,那是一种坚守;女口果说,我在带一个班的同时,与几十个孩子一起做着我们自己的梦,并用点点滴滴的努力靠近我们的梦想,那是一种坚守……我不敢说自己就是醒者,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坚守者中的一个。我不敢天真地把一切的结果料想得那么乐观,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坚守者在,希望就在。
  末了,还是想以食指那曾让我流泪的诗句来作结: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其他文献
当今视听电子传媒之间以及附加产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加剧。面对无线电视技术日臻成熟发达,卫星电视技术被广泛使用,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四通八达,跻身信息
毫无疑问是极具专业化的主持艺术造就了不少非专业科班出身的主持明星。“主持无艺术”的论调显然不合时宜,也不合情理。我以为节目主持人最好不是科班出身,站在另一个角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对媒体经营“放权让利”政策的推行,广告逐渐成为各新闻媒体的主营收入。据统计,广告经营占媒介收入来源的69%,广告营业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媒介的生存状态
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使受众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一些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由于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和受众注意力,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把追求利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解放日报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讨会于200
期刊
各位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rn今天我们大家非常高兴,新老系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为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复旦
各位尊敬的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rn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光临、出席今天的庆祝大会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不可避免的一个命题.本文从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及其原因出发,探讨争理的方法和对此,引导当代大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