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微作文的兴起
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校高一年级共412位学生,所有学生至少拥有QQ、博客、微信等一个社交平台,其中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交平台的占47.1%;72.6%的人每天至少更新一次;其中52.2%的学生表示每天更新两次以上;内容为完全原创或部分原创的占45%。通过这份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相当高,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也传达自己的认知。这些社交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又一新领地。
作文教学要突围,必须关注这一现象。笔者就此提出“微作文”的概念,微作文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围绕个人生活、情感等内容,运用相对简短的语言组织而成的,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个性化表达。
(一)微作文兴起的原因
微作文的兴起更多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生理发展进入高峰期,但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因此表现出既依赖又独立,既冲动又羞怯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世界开始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看法或存在一定的疑惑,迫切需要表达。网络微作文就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微作文的特征
1.以网络为载体;
2.内容简短,突出某一方面的表达,可以是情绪状态,可以是生活体悟,也可以是即时所见,与传统文本相比,完整性要求不高,可以没有鲜明的主旨、文体等要求;
3.交互性强,作者与读者可及时交流;
4.文本可再生,读写双方可以对文本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创作;
5.门槛低,对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排篇布局能力、思想深度等没有太高要求。
6.现场感强,文字、音乐或影像的混合,使作品生动有趣。
微作文的创作与传统指令式写作存在着一定区别,它是作者自发的行为,是自由表达即时情感的生成性文本,属于自由式写作。
(三)微作文的价值
1.自主写作的驱动价值。当下语文学科被学生妖魔化,笔者认为其中作文教学的责任很大。仅围绕考试展开的写作教学不接地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反之,贴近生活的写作模式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需,唤醒他们的写作意识。
2.思维训练的潜在价值。高中生写作的根源性问题,在于他们的思维僵化。高中写作教学过度偏重建模,写作模型的建立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光有模型没有内容。学生缺乏思维的开展与深入,只能流于就事论事,难以深入探寻实质。而微作文能让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3.零碎写作的整合价值。微作文写作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化零为整,学生的零碎时间、零碎知识、零碎精力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持之以恒,必将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终身写作的长远价值。写作教学的目的到底在哪里?是阶段性的模考?是高考?都是,也都不是。任何教学的开展,都是为了不教。传递给对象学习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标之所在。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短时间的考试效益,而要着意于终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微作文的不足
1.材料选择随意。微作文的发生机制是内在的表达诉求,相对比较私密,作者不对作品、读者负责,因此对写作素材的挑选比较随性。
2.表达不连贯。微作文因为其简短而受到追捧,但正因为简短,语言编排组织方面的门槛降低,导致表达碎片化倾向严重,往往过于随性,语句连贯习惯不高。
3.内容空泛。重形式而轻内容是微作文的又一大缺陷。基于网络而生,微作文写作最大限度的突破了时空等条件制约,创作自由度提高的同时,重复表达的问题难以避免,如词汇的重复、语句的重复、材料的重复。不仅是作者之间,单一创作个体的重复也很普遍。
二、微作文写作纳入教学体系的方法探微
笔者将微作文和指令式写作并举,将两者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两者同时开展,相互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微作文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写作搭建平台。
1.引领开展。确定话题,比如抛出相关社会现象类叙事材料或名人名言类哲思材料,可以适当切合考试题型,如新材料作文题型、驱动型作文题型等,教师必须关注社会时事,剔选合适学生生活实际的,体现社会价值观导向的积极材料,不能随意选材。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在话题的制定上要把握高考动向,使微作文与指令式作文有机结合。
2.控制进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材料本身包蕴的重要概念、社会价值、深层根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扮演引领的角色,也就是说,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自己参与的深度,可以抛出问题,可以引导探究,但不能急于抛出自己的理解,更不能粗暴打断,以免限制学生思维。
于此同时,对比较优秀的作品要及时推荐,和学生一起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其优点,利于学生学习;而对于缺陷明显的作品,则可以开展个别对话,个性指导。材料的后续补充,也是教师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使讨论进一步深入,表达进一步完善。
3.评价收束。对于活动过程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开展。对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主要要求能够积极评价,或者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对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则不限于“微作文”的要求,可以突破限制,自由创作,鼓励个性化表达。
教师必须要注意的是个性表达不是异化表达,尽量要用书面语,推崇主流价值观,这一点在评价中应有所体现。
教学不能总是走在社会时代变革之后,应发时代之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贴合生活实际的有生气的教学。这一点,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人本模式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旨归。
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校高一年级共412位学生,所有学生至少拥有QQ、博客、微信等一个社交平台,其中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交平台的占47.1%;72.6%的人每天至少更新一次;其中52.2%的学生表示每天更新两次以上;内容为完全原创或部分原创的占45%。通过这份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相当高,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也传达自己的认知。这些社交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又一新领地。
作文教学要突围,必须关注这一现象。笔者就此提出“微作文”的概念,微作文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围绕个人生活、情感等内容,运用相对简短的语言组织而成的,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个性化表达。
(一)微作文兴起的原因
微作文的兴起更多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生理发展进入高峰期,但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因此表现出既依赖又独立,既冲动又羞怯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对世界开始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看法或存在一定的疑惑,迫切需要表达。网络微作文就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微作文的特征
1.以网络为载体;
2.内容简短,突出某一方面的表达,可以是情绪状态,可以是生活体悟,也可以是即时所见,与传统文本相比,完整性要求不高,可以没有鲜明的主旨、文体等要求;
3.交互性强,作者与读者可及时交流;
4.文本可再生,读写双方可以对文本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创作;
5.门槛低,对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排篇布局能力、思想深度等没有太高要求。
6.现场感强,文字、音乐或影像的混合,使作品生动有趣。
微作文的创作与传统指令式写作存在着一定区别,它是作者自发的行为,是自由表达即时情感的生成性文本,属于自由式写作。
(三)微作文的价值
1.自主写作的驱动价值。当下语文学科被学生妖魔化,笔者认为其中作文教学的责任很大。仅围绕考试展开的写作教学不接地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反之,贴近生活的写作模式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需,唤醒他们的写作意识。
2.思维训练的潜在价值。高中生写作的根源性问题,在于他们的思维僵化。高中写作教学过度偏重建模,写作模型的建立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光有模型没有内容。学生缺乏思维的开展与深入,只能流于就事论事,难以深入探寻实质。而微作文能让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3.零碎写作的整合价值。微作文写作于高中作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化零为整,学生的零碎时间、零碎知识、零碎精力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持之以恒,必将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终身写作的长远价值。写作教学的目的到底在哪里?是阶段性的模考?是高考?都是,也都不是。任何教学的开展,都是为了不教。传递给对象学习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标之所在。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短时间的考试效益,而要着意于终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微作文的不足
1.材料选择随意。微作文的发生机制是内在的表达诉求,相对比较私密,作者不对作品、读者负责,因此对写作素材的挑选比较随性。
2.表达不连贯。微作文因为其简短而受到追捧,但正因为简短,语言编排组织方面的门槛降低,导致表达碎片化倾向严重,往往过于随性,语句连贯习惯不高。
3.内容空泛。重形式而轻内容是微作文的又一大缺陷。基于网络而生,微作文写作最大限度的突破了时空等条件制约,创作自由度提高的同时,重复表达的问题难以避免,如词汇的重复、语句的重复、材料的重复。不仅是作者之间,单一创作个体的重复也很普遍。
二、微作文写作纳入教学体系的方法探微
笔者将微作文和指令式写作并举,将两者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两者同时开展,相互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微作文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写作搭建平台。
1.引领开展。确定话题,比如抛出相关社会现象类叙事材料或名人名言类哲思材料,可以适当切合考试题型,如新材料作文题型、驱动型作文题型等,教师必须关注社会时事,剔选合适学生生活实际的,体现社会价值观导向的积极材料,不能随意选材。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在话题的制定上要把握高考动向,使微作文与指令式作文有机结合。
2.控制进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材料本身包蕴的重要概念、社会价值、深层根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扮演引领的角色,也就是说,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自己参与的深度,可以抛出问题,可以引导探究,但不能急于抛出自己的理解,更不能粗暴打断,以免限制学生思维。
于此同时,对比较优秀的作品要及时推荐,和学生一起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其优点,利于学生学习;而对于缺陷明显的作品,则可以开展个别对话,个性指导。材料的后续补充,也是教师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使讨论进一步深入,表达进一步完善。
3.评价收束。对于活动过程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开展。对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主要要求能够积极评价,或者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对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则不限于“微作文”的要求,可以突破限制,自由创作,鼓励个性化表达。
教师必须要注意的是个性表达不是异化表达,尽量要用书面语,推崇主流价值观,这一点在评价中应有所体现。
教学不能总是走在社会时代变革之后,应发时代之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贴合生活实际的有生气的教学。这一点,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人本模式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