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学步时,写有起步期。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习作。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一项练习,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特别是在不增加其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小学三年级基于标准的习作教学研究”。这项研究依据课程标准习作能力要求,重视学生写有目标、写有交流、写有修改。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倾向一:一篇大作文要写好几遍
研究现场:
研究伊始,到学校了解性听课,坐到学生中间。参加实验的教师指导完毕,学生拿出草稿本,动笔写作。翻翻身边学生的大作文簿,发现已写的几篇大作文都卷面清晰,无一处修改。再看学生的草稿,作文草稿本也几乎没什么修改符号。同一题目的习作,有的同学写了两遍,有的写了三遍。
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直接在大作文簿上直接写呢?实验老师说,学校不允许。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只打一遍草稿,然后在草稿上修改呢?实验老师说,习惯了,现在还没教修改符号。
跟进思考:
一篇大作文写上好几遍——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到的干干净净的大作文簿,其实是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了又写之后的誊写之作。这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一是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想象,三年级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单誊写一篇两三百字的习作大约就要一节课,再加上打草稿,修改草稿,教师习作前的指导,一次大作文训练没有三四节课是拿不下来的,但是语文课没有那么多,于是只能减少、压缩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与经历,得不偿失。
二是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起步作文重在兴趣,古人倡导写“放胆文”,先少讲规矩,让学生放开文笔,自由发抒。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都是意在培养、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起步阶段,不宜过多要求,更不可反复打草稿,一而再、再而三,学生最后看似改好了习作,却增强了挫败感,产生畏难情绪,同样是得不偿失。
改进措施:
为学生减负,与学校沟通,取得学校支持。在实验班中实施一次作文法,直接在作文簿上写、改作文,学生越是改得多,教师越要褒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习作实际、需求,先教常用修改符号:增、删、改、换。
效果陈述:
学生开始使用修改符号,每次大作文时间成倍减少;不少人已经产生的“害怕作文”“作文好累”印象开始消退。教师指导负担也明显减轻,习作质量并未下降。
倾向二:一次大作文要求很全面
研究现场:
两个月后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活动上,两位实验班教师言辞闪烁,但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课题实验要求学生只写150字左右的习作,语句生动、内容具体、首尾呼应等习作要求,这样到了考试,实验班学生写不过其他班级怎么办?
我蓦然想起上次听课后交流意见时,老师也有类似的担忧,看来“心病不治”,实验难以深入。
跟进思考:
新课程改革前,小学生习作评价是耳熟能详的七大“标准”:文题相符、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和语句通顺。
遗憾的是,新课改十年了,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依然把这些奉为习作评价的不二法宝。更要命的是,三年级起步就如是要求,用心不可谓不好,但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是要求过高,没有凸显年段特点。学生学得很累,效果又不好。其实,三年级学生,只要习作内容真实,语句通顺,一般不少于200个字(三年级年段目标)即可。过多、过高的要求,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二是忽视了过程、情感态度方面的引导。写好作文,单靠知识、技能肯定不够,还需要情感,需要经历。现在老师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上,而兴趣、情感、过程等领域的评价明显缺失。《课程标准》要求的“留心周围事物”“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更是避而不谈,不教也不管,学生习作后劲明显不足。
改进措施:
依据课程标准,带领学生一起设计量规:《习作评价标准》《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明确三年级习作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实施过程性评价,每个月至少一次,由学生根据量规对自己的习作情况进行有意识的反思与评价,扬长补短,明确改进方向。如此,步步为营,每月一小步,一年一大步。
搭建平台,加强交流与修改,让学生经历习作全过程。每次习作指导课,教一到两个知识点,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多让学生观察发现,多让学生说话交流,多让学生修改实践。同时,在实验班中创办小报、开设博客、开办习作墙报,让学生共同分享习作,让习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效果陈述:
要求降低了,学生参与了评价,经常出现“你用了积累的好词好句”“他愿意跟别人交流”“我的错别字明显减少”等话语,更多学生的习作“发表”了,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跟那些全面要求的班级相比,参与实验的学生习作字数可能少一些,习作的技巧可能少一些,“语句生动”“抓住特点”这样的话语可能会少一些,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多了,他们习作的动机、兴趣强多了。今天,他们看似在起跑线上落后;其实,明天,他们一定可以写得更好、走得更远。
根据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呈现了真实的效果。研究的选点虽小,但成效大,有推广的价值。
倾向一:一篇大作文要写好几遍
研究现场:
研究伊始,到学校了解性听课,坐到学生中间。参加实验的教师指导完毕,学生拿出草稿本,动笔写作。翻翻身边学生的大作文簿,发现已写的几篇大作文都卷面清晰,无一处修改。再看学生的草稿,作文草稿本也几乎没什么修改符号。同一题目的习作,有的同学写了两遍,有的写了三遍。
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直接在大作文簿上直接写呢?实验老师说,学校不允许。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只打一遍草稿,然后在草稿上修改呢?实验老师说,习惯了,现在还没教修改符号。
跟进思考:
一篇大作文写上好几遍——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到的干干净净的大作文簿,其实是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了又写之后的誊写之作。这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一是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想象,三年级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单誊写一篇两三百字的习作大约就要一节课,再加上打草稿,修改草稿,教师习作前的指导,一次大作文训练没有三四节课是拿不下来的,但是语文课没有那么多,于是只能减少、压缩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与经历,得不偿失。
二是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起步作文重在兴趣,古人倡导写“放胆文”,先少讲规矩,让学生放开文笔,自由发抒。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都是意在培养、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起步阶段,不宜过多要求,更不可反复打草稿,一而再、再而三,学生最后看似改好了习作,却增强了挫败感,产生畏难情绪,同样是得不偿失。
改进措施:
为学生减负,与学校沟通,取得学校支持。在实验班中实施一次作文法,直接在作文簿上写、改作文,学生越是改得多,教师越要褒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习作实际、需求,先教常用修改符号:增、删、改、换。
效果陈述:
学生开始使用修改符号,每次大作文时间成倍减少;不少人已经产生的“害怕作文”“作文好累”印象开始消退。教师指导负担也明显减轻,习作质量并未下降。
倾向二:一次大作文要求很全面
研究现场:
两个月后的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活动上,两位实验班教师言辞闪烁,但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课题实验要求学生只写150字左右的习作,语句生动、内容具体、首尾呼应等习作要求,这样到了考试,实验班学生写不过其他班级怎么办?
我蓦然想起上次听课后交流意见时,老师也有类似的担忧,看来“心病不治”,实验难以深入。
跟进思考:
新课程改革前,小学生习作评价是耳熟能详的七大“标准”:文题相符、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和语句通顺。
遗憾的是,新课改十年了,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依然把这些奉为习作评价的不二法宝。更要命的是,三年级起步就如是要求,用心不可谓不好,但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是要求过高,没有凸显年段特点。学生学得很累,效果又不好。其实,三年级学生,只要习作内容真实,语句通顺,一般不少于200个字(三年级年段目标)即可。过多、过高的要求,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二是忽视了过程、情感态度方面的引导。写好作文,单靠知识、技能肯定不够,还需要情感,需要经历。现在老师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上,而兴趣、情感、过程等领域的评价明显缺失。《课程标准》要求的“留心周围事物”“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更是避而不谈,不教也不管,学生习作后劲明显不足。
改进措施:
依据课程标准,带领学生一起设计量规:《习作评价标准》《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明确三年级习作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实施过程性评价,每个月至少一次,由学生根据量规对自己的习作情况进行有意识的反思与评价,扬长补短,明确改进方向。如此,步步为营,每月一小步,一年一大步。
搭建平台,加强交流与修改,让学生经历习作全过程。每次习作指导课,教一到两个知识点,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多让学生观察发现,多让学生说话交流,多让学生修改实践。同时,在实验班中创办小报、开设博客、开办习作墙报,让学生共同分享习作,让习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效果陈述:
要求降低了,学生参与了评价,经常出现“你用了积累的好词好句”“他愿意跟别人交流”“我的错别字明显减少”等话语,更多学生的习作“发表”了,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跟那些全面要求的班级相比,参与实验的学生习作字数可能少一些,习作的技巧可能少一些,“语句生动”“抓住特点”这样的话语可能会少一些,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多了,他们习作的动机、兴趣强多了。今天,他们看似在起跑线上落后;其实,明天,他们一定可以写得更好、走得更远。
根据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呈现了真实的效果。研究的选点虽小,但成效大,有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