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叫做“自慢”。比如一家餐厅,它会把自己的招牌菜称为“味自慢”。“自慢”这两个字完全没有骄傲自大的意思,只是形容自己的拿手与在行,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其实不知道,但绝对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何飞鹏早年间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媒体的影响力加之用功,在新闻界算小有名气。他在《自慢》里写道,“呼风唤雨,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召唤。”
他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第二个。“20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他觉得20年后自己也不可能在这个机构达成想要的目标,于是毅然离开了。之后,他创办了《商业周刊》、《PC HOME》等杂志,时至今日,何飞鹏已经是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集团的CEO。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媒体圈子里经营,进行着他的自慢式成长。
S1AFFERS:请用一句话解释一下你心中给自己定义的那个“自慢”?
何飞鹏:自慢就是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项就你个人来说非常骄傲、非常专业或者非常熟练的技能。说直白了。就是要有一项自己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首先确定这个本事是不是自己“最自慢”的,然后再看有没有比其他人的好一点,力求让自己在这个领域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变得更专业。如果你自慢的那件事同时也是你的工作,那么工作对你来说就会变成一个境界,别人比不过你。
STAFFERS:那什么是你的自慢绝活?
何飞鹏:如果从工作来看,我自慢的绝活就是做一个记者。从记者一直到创业,然后办杂志,到出版,核心工作都是在做信息的提供者,背后其实都是记者的身份;如果从从事的行业来看,我自慢的事情是做出版物;如果从工作的内容跟性质来看,我现在最自慢的就是去经营一家公司,即便把行业拿掉,这个观念也是相通的。就是从事经营跟管理工作。
STAFFERS:能不能分别说说你“自慢”的记者、做出版、经营管理这“铁人三项”要做好,每一件要做到哪些标准?你的心得是什么?
何飞鹏:好记者,第一就是要有正义感,知道什么是对的,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能为2000块钱的车马费就写人家好或者不好;第二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有顺着表面现象挖掘深入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文笔,以及会说故事。
再说出版,这其实是一个大众社会教育工作,需要所出的任何书都会对别人有帮助,所以做这个工作的第一个需要是,要有Passion,要有足够的热忱,要能够正确看待它,它不只是一个生意而已,而是一个改变每一个人的现况跟未来的可能。第二就是这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工作,需要精细化管理到每一个流程。
经营这件事就比较复杂了,我自己的经验是要做好一个经营者,最重要的突破是,你自己从一个工作者转换成经营者的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此外就是意识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怎么样被管理,你就怎么样去管理别人。当你想通这一点以后,其他都变成小事了。
STAFFERS:你说了好多种你对自慢的方法的解读,比如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要把工作的加法逻辑变成减法逻辑,等等。假设你打算写一个“自慢方法论”的话。会列在最前面的“重点”是什么?
何飞鹏:准时绝对是一个重点,像我们去海外工作,会觉得对方把准时看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到中国大陆来就会觉得时间在这里是经常被忘记的一件事,大家对不准时好像都很习惯。其实准时是一个很老掉牙的要求,从小我们就在听这些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事情经常被忘记,在我看来,那些被忘记的“大道理”就是“自慢方法论”里可以排第一的。
另外,要让自己变得“好用”,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是好用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团队优先”的态度,凡事讲求“我喜欢不喜欢”、“我愿意不愿意”,这绝对与好用的原则相违背,也是企业在不断重整中会被最先淘汰的人。
STAFFERS:那把你的“自慢方法论”落到实践上来,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想在职场上获得一个良性的发展。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何飞鹏: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第一你要勇于尝试,如果刚步入工作就想企求完美的话,会让你不敢放手去做事,因此就不会得到经验。第二要有足够的好奇心,老实说刚步入职场的工作者,其实对自己、对职场、对社会的了解都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所有东西都不确定的状况之下,你怎么决定你未来要往哪里走呢?所以要有好奇心去尝试。第三,我的看法是不要太势利,不是哪里热就往哪里跳。第四件事情,我是觉得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是谁。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性格、方向是不清楚的,因此要不断探索发问,明白自己要什么,兴趣点是什么,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第五,一点聪明一点痴。这个痴不是笨,而是不计较,这种痴是一种必须习得的大智慧。
STAFFERS:我对你书里有一个提法印象最深刻,你说“少用判断。多用计算”,我想知道你如何把这种用事实或者数据说话的方法具体地运用到软性的工作或者管理上?
何飞鹏: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最大的麻烦,亚洲人通常用感觉、经验、直觉做事,西方人则比较讲究科学方法,而我们要想尽快成长,必须去学一个好的科学的量化方法来对待我们的工作。
举个别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决定结婚,他想找一个适当的人。那么他的方法是先把对对方的要求写出25个先决条件,比如希望这个女孩身材如何,外表如何,家事背景如何,学历如何,价值观如何……这是所谓的KPI,就是关键因素。然后在交往时就用这些标准去做比对,最后他娶的老婆符合21项,估计他心里也在想这已经是最优符合度了,于是他结婚,婚姻非常幸福,这故事是真的。我要说的是一件如此感情化的事情都可以这么去衡量,那工作中的状况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比如我做出版,之前出书是凭感觉。觉得会火就出,所幸这么弄没有死掉。现在我们有一个Excel表格,我们称它“新书的成本跟销售的分析表”,任何一本书只要把它的资料拿来填完那个表,我们就知道这本书是出还是不出——科学测量加之一些思考判断,才是我们能够拥有“自慢”绝活的方式方法。
《自慢》中的向上管理三诀窍
第一个诀窍是态度:态度指的是“用老板、用组织的逻辑做事”,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态度做事。
第二个诀窍是过程:每一项工作,总有清楚的部分,也有模糊的地带,清楚的部分你没有困难,模糊却是危机所在,可能不相干的事会因此揽在你头上,也可能产生你完全无法预测于掌握的情境。藉由沟通、案例、消除工作中的“麦克马洪线”,让你工作的疆界清楚,这是你管理老板绝对必要的过程,千万不要让老板心中对你的工作有模糊不清楚的认知。
第三个诀窍是做法:适时地主动出牌,认清适合或你有兴趣的工作,或者要主动提出不同的想法,测试老板的态度,让老板知道你是有想法,想做事的人。
何飞鹏早年间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媒体的影响力加之用功,在新闻界算小有名气。他在《自慢》里写道,“呼风唤雨,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召唤。”
他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第二个。“20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他觉得20年后自己也不可能在这个机构达成想要的目标,于是毅然离开了。之后,他创办了《商业周刊》、《PC HOME》等杂志,时至今日,何飞鹏已经是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集团的CEO。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媒体圈子里经营,进行着他的自慢式成长。
S1AFFERS:请用一句话解释一下你心中给自己定义的那个“自慢”?
何飞鹏:自慢就是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项就你个人来说非常骄傲、非常专业或者非常熟练的技能。说直白了。就是要有一项自己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首先确定这个本事是不是自己“最自慢”的,然后再看有没有比其他人的好一点,力求让自己在这个领域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变得更专业。如果你自慢的那件事同时也是你的工作,那么工作对你来说就会变成一个境界,别人比不过你。
STAFFERS:那什么是你的自慢绝活?
何飞鹏:如果从工作来看,我自慢的绝活就是做一个记者。从记者一直到创业,然后办杂志,到出版,核心工作都是在做信息的提供者,背后其实都是记者的身份;如果从从事的行业来看,我自慢的事情是做出版物;如果从工作的内容跟性质来看,我现在最自慢的就是去经营一家公司,即便把行业拿掉,这个观念也是相通的。就是从事经营跟管理工作。
STAFFERS:能不能分别说说你“自慢”的记者、做出版、经营管理这“铁人三项”要做好,每一件要做到哪些标准?你的心得是什么?
何飞鹏:好记者,第一就是要有正义感,知道什么是对的,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能为2000块钱的车马费就写人家好或者不好;第二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有顺着表面现象挖掘深入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文笔,以及会说故事。
再说出版,这其实是一个大众社会教育工作,需要所出的任何书都会对别人有帮助,所以做这个工作的第一个需要是,要有Passion,要有足够的热忱,要能够正确看待它,它不只是一个生意而已,而是一个改变每一个人的现况跟未来的可能。第二就是这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工作,需要精细化管理到每一个流程。
经营这件事就比较复杂了,我自己的经验是要做好一个经营者,最重要的突破是,你自己从一个工作者转换成经营者的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此外就是意识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怎么样被管理,你就怎么样去管理别人。当你想通这一点以后,其他都变成小事了。
STAFFERS:你说了好多种你对自慢的方法的解读,比如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想清楚,写下来,说出来;要把工作的加法逻辑变成减法逻辑,等等。假设你打算写一个“自慢方法论”的话。会列在最前面的“重点”是什么?
何飞鹏:准时绝对是一个重点,像我们去海外工作,会觉得对方把准时看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到中国大陆来就会觉得时间在这里是经常被忘记的一件事,大家对不准时好像都很习惯。其实准时是一个很老掉牙的要求,从小我们就在听这些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事情经常被忘记,在我看来,那些被忘记的“大道理”就是“自慢方法论”里可以排第一的。
另外,要让自己变得“好用”,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是好用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团队优先”的态度,凡事讲求“我喜欢不喜欢”、“我愿意不愿意”,这绝对与好用的原则相违背,也是企业在不断重整中会被最先淘汰的人。
STAFFERS:那把你的“自慢方法论”落到实践上来,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想在职场上获得一个良性的发展。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何飞鹏: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第一你要勇于尝试,如果刚步入工作就想企求完美的话,会让你不敢放手去做事,因此就不会得到经验。第二要有足够的好奇心,老实说刚步入职场的工作者,其实对自己、对职场、对社会的了解都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所有东西都不确定的状况之下,你怎么决定你未来要往哪里走呢?所以要有好奇心去尝试。第三,我的看法是不要太势利,不是哪里热就往哪里跳。第四件事情,我是觉得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是谁。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性格、方向是不清楚的,因此要不断探索发问,明白自己要什么,兴趣点是什么,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第五,一点聪明一点痴。这个痴不是笨,而是不计较,这种痴是一种必须习得的大智慧。
STAFFERS:我对你书里有一个提法印象最深刻,你说“少用判断。多用计算”,我想知道你如何把这种用事实或者数据说话的方法具体地运用到软性的工作或者管理上?
何飞鹏: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最大的麻烦,亚洲人通常用感觉、经验、直觉做事,西方人则比较讲究科学方法,而我们要想尽快成长,必须去学一个好的科学的量化方法来对待我们的工作。
举个别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决定结婚,他想找一个适当的人。那么他的方法是先把对对方的要求写出25个先决条件,比如希望这个女孩身材如何,外表如何,家事背景如何,学历如何,价值观如何……这是所谓的KPI,就是关键因素。然后在交往时就用这些标准去做比对,最后他娶的老婆符合21项,估计他心里也在想这已经是最优符合度了,于是他结婚,婚姻非常幸福,这故事是真的。我要说的是一件如此感情化的事情都可以这么去衡量,那工作中的状况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比如我做出版,之前出书是凭感觉。觉得会火就出,所幸这么弄没有死掉。现在我们有一个Excel表格,我们称它“新书的成本跟销售的分析表”,任何一本书只要把它的资料拿来填完那个表,我们就知道这本书是出还是不出——科学测量加之一些思考判断,才是我们能够拥有“自慢”绝活的方式方法。
《自慢》中的向上管理三诀窍
第一个诀窍是态度:态度指的是“用老板、用组织的逻辑做事”,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态度做事。
第二个诀窍是过程:每一项工作,总有清楚的部分,也有模糊的地带,清楚的部分你没有困难,模糊却是危机所在,可能不相干的事会因此揽在你头上,也可能产生你完全无法预测于掌握的情境。藉由沟通、案例、消除工作中的“麦克马洪线”,让你工作的疆界清楚,这是你管理老板绝对必要的过程,千万不要让老板心中对你的工作有模糊不清楚的认知。
第三个诀窍是做法:适时地主动出牌,认清适合或你有兴趣的工作,或者要主动提出不同的想法,测试老板的态度,让老板知道你是有想法,想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