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许多三口之家有了生育“二胎”的想法和行动。但是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多的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养”,而是两个孩子的“育”,随着“老二”的到来,家中的“老大”突然发现妈妈晚上陪弟弟睡而不是陪我睡;奶奶吃饭的时候喂妹妹却让我自己吃;叔叔阿姨来家里看的是小弟弟而不是我……这一切让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开始焦虑、恐惧、担忧、无措。“二孩”家庭中“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观点滴,察表现
案例一 嫉妒
含含是大班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但随着妈妈的怀孕、弟弟的出生,含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说起弟弟,她稚嫩的小脸上就写满了嫉妒:“弟弟特别烦,每天哭每天哭,吵死了;弟弟吃东西还要喂,笨死了。”每每谈起弟弟,含含总会这样对我说。含含妈妈告诉我,含含在家會当面指责爷爷奶奶偏心;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跑过去挤进妈妈怀里不让妈妈喂;甚至会在别人夸奖弟弟漂亮可爱的时候气冲冲地跑过去打人。在幼儿园,我们也发现含含出现了跟其他孩子争抢玩具、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案例二 哭泣
欣欣是中班的孩子,刚入小班时她就表现出了异于普通幼儿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完全没有哭哭啼啼的情况,还会帮助老师去安慰那些因为想念父母而哭啼的孩子,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好榜样”。在妈妈怀孕的时候,欣欣表现得非常高兴,很自豪地宣布自己要成为“大姐姐”了,还向我们表态: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会照顾弟弟,会把玩具给弟弟玩。可是等弟弟出生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欣欣变成了一个“爱哭鬼”,动不动就掉眼泪,动不动就说想妈妈,小朋友没有选她当小组长,她就哭鼻子;早上不是妈妈送她来上幼儿园,她就闷闷不乐一整天,曾经的“好榜样”变成了敏感脆弱的“爱哭鬼”。
案例三 沉默
施永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在小朋友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可是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他变得不爱笑、不爱说话,每天都愣愣的、呆呆的。曾经积极举手的他也开始在课堂上表示沉默、走神;曾经在户外活动中跟同伴追逐打闹的他开始一个人坐在阶梯的角落,独自看着别人玩耍;曾经在早上来园时会热情向老师问好的他现在只会直愣愣地看着老师或是默默地走过,一声不吭。这一切的变化,都从施永妈妈生了小弟弟开始。据施永妈妈反映,原来施永经常会跟她聊幼儿园发生的事,现在问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什么都不肯说,他从没表现出讨厌弟弟的行为,但也没有喜欢,让人感觉很冷漠的样子。
二、读内心,解行为
1.内心失衡,行为反常。
由于第二个孩子小,所以父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的身上,这时“老大”可能会产生“爸爸妈妈不公平、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觉。比如案例一中的欣欣,认为弟弟妹妹在跟自己争夺父母的爱。当“老大”意识到要与弟弟妹妹分享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本能会让他们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嫉妒心理由此产生,从而导致了攻击性行为或是退化的行为。
2.内心恐惧,焦虑无措。
由于妈妈一直给欣欣正面的鼓励,因此在欣欣的想象中,当姐姐意味着自己很棒,可以照顾弟弟……可是欣欣在迎来弟弟后才发现原来弟弟的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只是麻烦或是被忽略。这时候“老大”往往会觉得恐惧,怕父母只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害怕自己拥有的被“老二”抢走,因此出现了焦虑的心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他们发现弟弟妹妹能用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换取父母的爱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学习他们的行为,哭泣、喊叫、咬手指、牙牙学语等。
3.内心困惑,无所适从。
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本来是自己一个人的爸爸妈妈,一夜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宝贝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生了第二个宝宝,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为什么他们要生第二个孩子,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这些问题都源于孩子内心的困惑,他们需要确认“老二”的到来会不会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怎么做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因此变得沉默、无所适从。
三、重细节,塑健康
1.化被动引导为主动出击。
父母在计划要第二个孩子之前,可以先询问下孩子的意愿:“你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吗?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就可以当大哥哥(大姐姐)了,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陪你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员,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小宝宝还没有降生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向“老大”解释小宝宝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便他们不会对小宝宝感到失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关于小宝宝的书,通过照片和纪念物分享当他们还是小宝宝时发生的事情,同时认真地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一样爱你。
2.化厚此薄彼为平等关爱。
孩子的心中有一杆无形的秤,他们会通过观察不断评价父母是否公平,一旦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更爱小宝宝”后,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细节,给予两个孩子平等的爱。比如在喂奶期间,妈妈把精力放在小宝宝身上,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陪着“老大”说说话或者玩游戏;比如在小宝宝睡着的时候,妈妈可以把“老大”叫过来抱一抱,问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和疼爱;比如当亲戚朋友来家中看望小宝宝时,可以让“老大”带着大家去看小宝宝,介绍小宝宝最近的变化,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朋友表扬“老大”,避免让“老大”受到冷落。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老大”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弟弟妹妹当作同伴而非“掠夺者”。
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给家庭格局、幼儿心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老大”的心理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因此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关注细节,及时发现“老大”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用积极的方式引导,相信小宝贝的出生会给寂寞的“老大”带来幸福而非烦恼,也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睦欢乐!
一、观点滴,察表现
案例一 嫉妒
含含是大班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但随着妈妈的怀孕、弟弟的出生,含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说起弟弟,她稚嫩的小脸上就写满了嫉妒:“弟弟特别烦,每天哭每天哭,吵死了;弟弟吃东西还要喂,笨死了。”每每谈起弟弟,含含总会这样对我说。含含妈妈告诉我,含含在家會当面指责爷爷奶奶偏心;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跑过去挤进妈妈怀里不让妈妈喂;甚至会在别人夸奖弟弟漂亮可爱的时候气冲冲地跑过去打人。在幼儿园,我们也发现含含出现了跟其他孩子争抢玩具、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案例二 哭泣
欣欣是中班的孩子,刚入小班时她就表现出了异于普通幼儿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完全没有哭哭啼啼的情况,还会帮助老师去安慰那些因为想念父母而哭啼的孩子,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好榜样”。在妈妈怀孕的时候,欣欣表现得非常高兴,很自豪地宣布自己要成为“大姐姐”了,还向我们表态: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会照顾弟弟,会把玩具给弟弟玩。可是等弟弟出生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欣欣变成了一个“爱哭鬼”,动不动就掉眼泪,动不动就说想妈妈,小朋友没有选她当小组长,她就哭鼻子;早上不是妈妈送她来上幼儿园,她就闷闷不乐一整天,曾经的“好榜样”变成了敏感脆弱的“爱哭鬼”。
案例三 沉默
施永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在小朋友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可是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他变得不爱笑、不爱说话,每天都愣愣的、呆呆的。曾经积极举手的他也开始在课堂上表示沉默、走神;曾经在户外活动中跟同伴追逐打闹的他开始一个人坐在阶梯的角落,独自看着别人玩耍;曾经在早上来园时会热情向老师问好的他现在只会直愣愣地看着老师或是默默地走过,一声不吭。这一切的变化,都从施永妈妈生了小弟弟开始。据施永妈妈反映,原来施永经常会跟她聊幼儿园发生的事,现在问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什么都不肯说,他从没表现出讨厌弟弟的行为,但也没有喜欢,让人感觉很冷漠的样子。
二、读内心,解行为
1.内心失衡,行为反常。
由于第二个孩子小,所以父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的身上,这时“老大”可能会产生“爸爸妈妈不公平、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觉。比如案例一中的欣欣,认为弟弟妹妹在跟自己争夺父母的爱。当“老大”意识到要与弟弟妹妹分享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本能会让他们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嫉妒心理由此产生,从而导致了攻击性行为或是退化的行为。
2.内心恐惧,焦虑无措。
由于妈妈一直给欣欣正面的鼓励,因此在欣欣的想象中,当姐姐意味着自己很棒,可以照顾弟弟……可是欣欣在迎来弟弟后才发现原来弟弟的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只是麻烦或是被忽略。这时候“老大”往往会觉得恐惧,怕父母只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害怕自己拥有的被“老二”抢走,因此出现了焦虑的心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他们发现弟弟妹妹能用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换取父母的爱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学习他们的行为,哭泣、喊叫、咬手指、牙牙学语等。
3.内心困惑,无所适从。
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本来是自己一个人的爸爸妈妈,一夜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宝贝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生了第二个宝宝,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为什么他们要生第二个孩子,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这些问题都源于孩子内心的困惑,他们需要确认“老二”的到来会不会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怎么做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因此变得沉默、无所适从。
三、重细节,塑健康
1.化被动引导为主动出击。
父母在计划要第二个孩子之前,可以先询问下孩子的意愿:“你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吗?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就可以当大哥哥(大姐姐)了,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陪你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员,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小宝宝还没有降生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向“老大”解释小宝宝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便他们不会对小宝宝感到失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关于小宝宝的书,通过照片和纪念物分享当他们还是小宝宝时发生的事情,同时认真地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一样爱你。
2.化厚此薄彼为平等关爱。
孩子的心中有一杆无形的秤,他们会通过观察不断评价父母是否公平,一旦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更爱小宝宝”后,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细节,给予两个孩子平等的爱。比如在喂奶期间,妈妈把精力放在小宝宝身上,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陪着“老大”说说话或者玩游戏;比如在小宝宝睡着的时候,妈妈可以把“老大”叫过来抱一抱,问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和疼爱;比如当亲戚朋友来家中看望小宝宝时,可以让“老大”带着大家去看小宝宝,介绍小宝宝最近的变化,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朋友表扬“老大”,避免让“老大”受到冷落。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老大”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弟弟妹妹当作同伴而非“掠夺者”。
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给家庭格局、幼儿心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老大”的心理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因此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关注细节,及时发现“老大”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用积极的方式引导,相信小宝贝的出生会给寂寞的“老大”带来幸福而非烦恼,也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睦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