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究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地发挥潜能。据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 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 000多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我们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的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意义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以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渗透
1.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这样学生一到场地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4. 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和游戏活动,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
5. 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去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6. 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学生心理是复杂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地,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同时,要调节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杨勇,李翠霞.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
2003(4).
(通渭县李店学区祁嘴学校)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究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地发挥潜能。据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 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 000多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我们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的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意义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以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渗透
1.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这样学生一到场地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4. 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和游戏活动,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
5. 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去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6. 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学生心理是复杂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地,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同时,要调节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杨勇,李翠霞.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
2003(4).
(通渭县李店学区祁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