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教学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本文就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的理念、依据教材进行优化教学、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激励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就新时期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为此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落实、领悟、接受、实践新时期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方才体现教学的与时俱进。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的理念
新时期的中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并针对学生的学识水平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进而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进行优化教学
就当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教师要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三、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
新时期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时期中学生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注重教学的实效,引导全体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就是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更其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要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
传统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因此,对目前历史备课设计要重新加以审视。一是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供其他教师补充改进。各人再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从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二是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三是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六、创新教学激励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一是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三是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为此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落实、领悟、接受、实践新时期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方才体现教学的与时俱进。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的理念
新时期的中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并针对学生的学识水平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进而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进行优化教学
就当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为此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教师要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三、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
新时期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时期中学生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注重教学的实效,引导全体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就是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更其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要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
传统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因此,对目前历史备课设计要重新加以审视。一是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供其他教师补充改进。各人再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从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二是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三是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六、创新教学激励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一是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二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三是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