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困境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就读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女孩”古慧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读职校不是混日子;与此同时,作为对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回应,不少新闻报道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职校为例,试图证明读职校也能拥抱美好未来。的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令人惊喜的现象将会在部分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涌现。
  由于职业教育具备“经济”和“教育”的双重属性,它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规模和资源配置取决于区域经济的体量,专业设置取决于区域经济的特征,而学生的实训和就业情况同样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具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最好,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经费和固定资产充足;而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当我们深入中西部地区的县域或农村职校,会发现“混日子——成为廉价劳动力”确实是大多数职校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谁在念职校?


  最近中考普职分流的政策引发了大量讨论,但这并非新政策。如果追溯中考的起源,会发现它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区分”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后,越来越多人希望能够接受高中教育,但与此同时,市场改革正在进行,“教育体系如何为市场培养既受到训练又不‘超出需要’的劳动者”成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中考制度被创立,用来把青年分为不同的类别,进入不同的教育和职业轨道。国家为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定下了“5: 5”的比例要求,而在实际分流中,这一比例维持在“6 : 4”左右。
  根据2019年教育部统计公报,中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约为57.7%,这意味着超过四成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同一份数据表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9.5%,在校生合计3994万,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400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576.47万,成人高中在校生3.12万。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占高中阶段全体学生的40%。
  事实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和被排斥在城市教育体系外的流动儿童。在许多城市,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大多数流动儿童在初中毕业后没办法升入所在城市的公办普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回老家就读,要想留在城市,只能在职业学校继续接受教育。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相对有限,职业教育可能是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多挣钱”“减轻家庭负担”“早点工作”,这些话屡屡在聊天中被提起,不少学生怀揣着类似的愿望来到职校。不论是担心自己会浪费三年普通高中的投资,还是想要提前就业早点挣钱,学生们都把家庭经济状况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人们总是认为职校学生不如普高学生,不如大学生,觉得他们有各种恶习,甚至直接将他们称为“流氓”。学业成绩和道德素质,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被等同起来。然而,在田野里,我却多次被这些学生的善良、成熟和纯真所打动,我常常觉得,他们比当年同样16岁的我要懂事得多。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抱着升学的目的来到职校。在我研究的“郊外学校”,所有准备升学的高三学生组成了“高考班”。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不少职校都提供升学服务。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确实可以参加高考,而且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升学的渠道更为多样, “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单招)”“高职、专科统一招生考试(俗称三校生高考)”“3+2(学生在郊外学校学习三年后,直接转入省内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并在该校学习两年,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都是可能的选项。虽然学生们大多只能升入本省内的大专,但试题更加简单,成功升学的概率也更高。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对普通高考不抱信心的学生来说,职业学校的升学方式显得更有保障。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高学历的最可行办法。
  总之,并非所有职校学生都是中考落榜者,有些学生考上了普通高中,但是却选择了职业教育,原因有很多——普高和大学教育的学费压力更大;念普高意味着承担三年以后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只有借助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升学的梦想;家庭经济情况需要其尽快进入就业市场……学生们的择校理由很多时候是非常生活化的,例如,友情(结伴报名)、爱情、面子,这些都是学生及其家庭在择校时会考虑的因素。

身处职校,在缝隙中游走


  学生们选择念职校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些人抱着期待进入职校,但现实却往往残忍。
  研究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盲目扩张,有生源就有收益,但是管理跟不上,而且技術课程内容不能很好适应就业需求,非技能教育也跟不上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教学质量低。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上课睡觉、打闹,下课照样睡觉、打闹,回到宿舍后玩手机、打游戏。而且,职校学生的退学率很高,他们出于各种理由选择离开:不想在学校花钱“混日子”,认为学校教的东西没有用,厌倦了校园生活,想“混社会”……在一条条逃逸线上,附着的是学生们对当下校园生活的不满和对校园以外的“社会”的想象。“混”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延伸到了校园以外,他们想方设法地逃离被认为是“封闭”“压迫”的学校空间。
  对于学校来说,这些学生的存在让校园生活变得“危险”,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是必要且重要的。
  不同层次的学校重视不同的品质,学生们被培养成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相比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听话和服从,规训更加严格。封闭的围墙、门岗的设置、无处不在的监视、军训、宿舍评比、时间管理等,共同将“军事化管理”的宗旨发挥到了极致。教育系统把青年人顺利统合到劳动力大军中,塑造和强化阶级、性别身份,从而使学生到工作岗位能够顺利适应,使经济生活的各种社会关系得以永恒化。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对应的是工人对老板的服从。军事化管理下,学生们被要求成为听话的职校学生,从而成为听话的工人。
  这种管理方式对许多家长很有吸引力。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学坏,于是寻找一个寄存的地方,将孩子寄存到18岁成年,在这个意义上,职校是一个类似于托儿所的存在。在家长眼里,封闭式管理就是“安全”的代名词,既然孩子学习成绩不行,那至少学校要把孩子管好,“不出事”,让他们“平稳度过这三年”。可以说,职业教育扮演了整合农村和城市闲散劳动力的角色,通过有组织的输出,避免“无业”带来的社会问题。
  但是,这种“有组织的输出”并不一定能给学生们带来想象中的好工作。经由实习与就业,“成为职校学生”反而显露出了它愈发残酷的那一面。

廉价且无保障的劳动力


  职校的学制一般是“2+1”,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操,第三年去企业实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市场化和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中,职校逐渐成为一个输送劳动力的中介、一个市场主体,变成企业招工部门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向企业不断输入学生劳动力来赚取企业的赞助;另一方面,它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以实现盈利。教育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是通过制度化的设定——“工学结合”相勾连的。“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将职校、学生工和企业三者紧紧相连于商品化进程中。

  研究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盲目扩张,有生源就有收益,但是管理跟不上,而且技术课程内容不能很好适应就业需求,非技能教育也跟不上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教学质量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他们成为廉价、弹性、无保障的劳动力。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安排学生在法定节假日实习,也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但实际上,学生们常常会被安排加班,节假日也没有休息,甚至在面试时,“是否能上夜班”成为一个筛选标准。
  学生们对于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普遍感到不适应,但是无力违背规定。不仅如此,学生工工资普遍低于普工,福利待遇也不如普工,在实习期间,他们可能还要向学校缴纳管理费,如中介费、交通费、安置费、管理费,而且不能拿助学金。被送往江苏一家电子厂实习的学生告诉我,第一个月,每小时工资只有13.5元,第二个月变成14.5元,后面加到16元,就没变过了。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二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应签订实习协议,协议文本由当事方各执一份。这一规定往往只是一纸空谈,很多职校学生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见过校企合作协议书。实际上,学校常常和派遣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于派遣公司的抽成,学生们的实习工资大大缩水,五险一金等保障也几乎不可能落实。
  近些年来,服务业的从业人口不断增加,踏入服务业领域的职校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可供中职毕业生选择的职业都属于低收入、低技术、依赖密集式人力生产的工种。工厂工作自然不必说,像如今十分常见的客服行业,实际上可被称为服务业里的流水线工作。职校毕业生依然沉淀在服务业的底端。
  事情并非从来如此。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学生们毕业以后也能够获得令人艳羡的工作。伴随着“阶级”话语的消逝和工人群体的落幕,作为“打工者后备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被认为是欠缺的;与此同时,在如阶梯般的教育系统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被筛出去的那一部分,作为主流之外的被污名者,同样时时刻刻面临着权力的捶打。
  如今,越来越多人開始关注职业教育,我们也期待更好的未来在对话、理解和行动中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推动改变的发生,从思想上破除“重普轻职”的观念,的确是重要的。但观念的偏见建基于实实在在的不平等之上,如果学生们无法在职校获得好的教育,无法在就业市场里实现好的就业,“重普轻职”的现状就不可能被改变。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老去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不久的将来,职校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打工者群体中的主力军。可以说,职校学生的境遇与整体劳动者的境遇息息相关,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要求我们对整体劳动者的权益予以更多关注,反之亦然。(注:本文所谈论的“职校”,除特殊说明,均指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 来源| 澎湃思想市场(有删减)
其他文献
“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高职、专科统一招生考试”“专升本”“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只专注高考,职校生毕业后既可升学也可就业。因此,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是综合考虑了个人成绩、职业规划、家庭情况的“最优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尽管达到了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考虑到诸多现实问题,他们毅然选择念职业学校,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教育已然成为
期刊
近年来,我国射电天文快速发展,一批先进的观测设备应运而生,包括射电望远镜和光学红外望远镜。早在2016年,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LOT)就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优先布局的10个重大科技基建项目之一。然而,这台望远镜的选址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自然》杂志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青海冷湖地区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台址,论证了青藏高原可能是建造下一代大型望遠镜的合适选址。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
期刊
丹昆特大桥是一座铁路桥,位于京沪高铁江苏段,起自丹阳,途经常州、无锡、苏州,终到昆山。全长164.851 公里,如果开车通过需要两个小时,是世界第一长桥。大桥由4500多个900吨箱梁构成,2008年4月7日开始灌注首根樁,2010年11月6日完成铺轨工作,超过1万名工人参与施工,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
期刊
嘉绍大桥北起嘉兴海宁市,南接绍兴上虞区,全长10.137千米,桥面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又一座横跨杭州湾的大桥,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2008年12月14日动工兴建,2013年7月19日建成通车。大桥建成后,绍兴到上海的车程,从此前的三个小时縮短到一个半小时。
期刊
干海子特大橋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境内,穿越海拔2500多米的托乌山脉以及多个溶洞群和煤层采空区。全长1811米,桥宽24.5米,共36跨。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桥梁和钢管格构桥墩,最长的连续梁为1044.7米,最高桥墩达10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全钢管桁架梁公路桥。2009年6月开始施工,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
期刊
南京大勝关长江大桥起于南京市雨花台区,止于南京市浦口区,全长9273米,桥面布置为六线铁路。2006年9月14日开工建设,2011年1月11日投入使用。建成时它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世界上同类级别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大桥、世界上设计荷载能力最大的铁路桥,被誉为“世界铁路桥之最”。
期刊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地方,历经70多年不懈追求,奏响了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一曲壮歌。世界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  我国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期刊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起于长乐,终于平潭,全长16.323千米,将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串联到一起。桥址所在处风大、浪高、水深、流急,被人们视为“建桥禁区”。2013年11月动工建设,2020年10月、12月,公路段、铁路段分别通车运营,结束了平潭岛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拿下了世界最长跨海峽公铁大桥的纪录。
期刊
不同國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各有特色。日本在精细化方面下足功夫,比利时既重视现代教育又保留古老传承,德国牢牢守住双元制模式,波兰多管齐下加快发展一度沉寂的职业教育……各国政府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日本:职业培训面向所有劳动者  走在日本各城市街头,烹饪、设计、护理等技能培训课程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完善的职教体系为日本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期刊
职业教育,是国家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阵地。全球部分国家为发展职业教育,均积极推行鼓励政策,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力求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瑞士,被誉为创新型国家。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瑞士已连续9年稳居首位。瑞士具有出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此训练年轻人必要的工作技能,提升个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能力,储备了大量人力资本。  瑞士职业教育分为两个层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