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尤氏姐妹的孽与报浅析二人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氏姐妹在《紅楼梦》中只占有六章不到的篇幅,但她们的孽与报是宁荣子孙荒淫不肖和《红楼梦》之“天道”的最佳体现—罪孽始于“淫”,报应验于“自尽”。可是,尤氏姐妹之所以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是她们在孽与报之间的曲折从良过程中展露的形象魅力。不管高门妾室,还是游子正妻,尤氏姐妹都为了自己后半生的归宿而挣扎。在伦常道德上她们无疑是失足者,但她们身上不乏美好品质—对礼法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这些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本能,正是这种美丑互渗、饱满多面的人物形象才更显真实,更具有揣摩、品析的空间。
  尤氏姐妹的出场以贾敬的葬礼为背景—这一边长辈尸骨未寒、“丧仪焜耀”,可另一边子孙却在厮混败伦、趁隙淫乱,所谓“诗礼簪缨之族”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从贾蓉听见尤氏姐妹来了和贾珍的“一笑”可见,此时的尤氏姐妹已经犯下了“淫”,但都企图从良、找寻后半生的依靠,尽管两人从良的途径不同。
  一、苦尤娘从良路漫漫
  面对年轻风流的贾琏的有意挑逗,尤二姐心中自然欢喜并屡屡回应;又有贾珍聘嫁、尤老娘暗许、贾蓉撮合,二姐更是顺势而为、点头应允;后又与正妻相见、入住大观园。
  此处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见正妻和入贾府,不管凤姐儿严妒的名声多么坏、兴儿的劝阻多么恳切,二姐的态度始终是自信甚至向往的:一方面,二姐自认为知节懂礼,把行事循礼、以礼待人当作在贾府的生存规则,说“我只以礼待他,他敢怎么样”;另一方面,二姐不甘于一直做偷娶的外室,她始终渴望得到正统礼法的接纳和认可,即入府门、见家长、拜正妻、得名分,对兴儿说“你们作什么来,我还要找了你们奶奶去呢”。殊不知,贾府早已是礼法的空壳,被困在里面的人要么哀叹无奈,如探春—“我们家下大小的人都只会讲外面的假礼假体面”;要么孤僻冷静以自保,如惜春—“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要么油滑自利如珍、蓉之流,有几人能独善其身的?站在壳外的二姐却渴望被纳入这个僵化的礼法“空壳”,最终果被“赚入”和吞噬。
  入了贾府的二姐自以为程序齐全、合乎礼法,却不料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严妒正妻借刀杀人、跋扈贵妾流言讥讽……腥风血雨的内廷宅斗被捂得严实,外部又有官司缠身、风声不雅,而二姐对现实一味地逆来顺受、苦熬痴挨,没听进妹妹的两次暗指明劝,只说“随我去忍耐”,更奢望“天见怜,使我好了”。流言中伤、不得干净饭菜甚至胎儿被打下来,二姐始终都不反抗,甚至不说出来,因为她服膺于僵化的礼法—“打落牙齿和血吞”,太过懂礼而不想惊动搅扰老太太、贾琏和凤姐儿,自以为礼数周全、温柔和顺,却不知正是“礼法”空壳和心痴意软的个性把自己逼死了,吞金自杀的结局也可以看作二姐曾犯下孽因的恶果和报应。
  尤二姐在回目中被称为“苦尤娘”,与周姨娘、赵姨娘被称为的“苦瓠子”暗合,身世清白如周、赵尚且熬日子,何况失足于“淫”的尤二姐,她们是中国古代高门深宅里妾室这一群体的缩影—服膺、安居于礼法,也被礼法所消磨、吞噬。
  二、情小妹殉情了悟道
  相比之下,尤三姐清醒通透如剑锋,痴情刚烈似断簪。
  对于偷嫁入高门做妾的姐姐,三姐冷眼看着贾氏兄弟的酒色本性,明白瞒着严妒正妻方得片刻安宁,始终忧心、多次劝告;当姐姐处于水深火热的宅斗之中半生不死,三姐的生魂托梦来为姐姐指了条明路,“心痴意软”更是精准点出了姐姐的为人和吃亏之处。
  对于仅数面之缘的宝玉,尤三姐也能观察细致、识得宝玉的真心。仅通过宝玉挡和尚的气味和洗净姐姐吃茶的碗,三姐就懂得宝玉“不糊涂”、一心为女儿好。对陌生人的这份尊重和懂得,是尤三姐聪慧通透和细微善意的最好体现。
  对于贾珍、琏、蓉之流,尤二姐终身依靠、不敢多言(“赚入”“偷娶”),但作为局外人的三姐看得清这些父子兄弟的肮脏盘算,她始终为姐姐的后半生忧虑,心底恨极又不好发作。借酒局试探出贾珍、贾琏的酒色本性后,三姐劝姐姐的一番话可见其通透心明、及时行乐的个性。首先,三姐看得清贾氏兄弟的本性“现世宝”、王熙凤的严妒“极利害”,也猜到了姐姐未来的日子不好过,“他家有一个极利害的女人,如今瞒着她不知,咱们方安。倘或一日她知道了,岂有干休之理,势必有一场大闹,不知谁生谁死”,句句谶语—后贾珍称三姐为“肥羊肉”“玫瑰花”,又爱又怕,只能“意思意思,就丢开手”,可见其无耻可憎,贾琏也先是“欲令智昏”,后又悔之不及,风月场中惯耍的贾蓉更不必说,二姐也被凤姐儿用计逼死了。其次,正是因为三姐看得清形势,“趁如今我不拿他们取乐作践准折,到那时白落个臭名,后悔不及”,所以她洒脱任性、及时行乐,厉言痛骂贾氏兄弟,随意作践取乐。三姐的这般姿态不仅是个性的体现,也是为自己后半生的依靠做打算。
  对于未来的郎君和“情”之所归,三姐要凭着自己的心意选择,只有那人“进了自己的心”,“可心如意”才好,才不算白过一世,可见三姐性格中的及时行乐、率性而为的因素。三姐对于“情”,投入得孤注一掷:痴情苦等五年、为此转性,甚至以死报之;抽离得决绝刚烈:“耻情而觉”,后与柳湘莲短暂诀别,归入太虚幻境。
  解读被冠以“情”字的三姐,就得先弄清楚《红楼梦》的“情”。第111回鸳鸯的魂魄听到警幻之妹如是说:“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做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不知‘情’之一字,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由此可知,“情”不等于“淫”,沉静内敛、随时从分的宝钗自然也是“无情”,而顺性而为、爽利刚烈的三姐为终身有靠而抱剑自喜,因贾珍兄弟无耻荒淫而怒极痛骂,见冷郎君悔婚而哀恸欲绝,是为性情中人,堪当“情小妹”。
  尤三姐的聪明通透也为她始终采取主动姿态、自己做决定夯实了基础。不管自恃风流、嫖了男人,还是一见许终身、自择郎君,甚至理想破灭、自刎断情,三姐始终顺性而为、心明自择。心明自择和刚烈痴情看似对立矛盾,却又同时存活在三姐的身上,三姐死后自陈“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把生前的情痴刚烈当作一场误会和幻梦,死后大梦方醒—这两个矛盾都是三姐亲历过的,算是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悟道历程,不能割裂了来看,也正是两个矛盾的冲突激荡、鲜明反衬,才使得人物形象真实饱满、可歌可叹。   三、孽因报果应天道
  如果说尤二姐是心痴崇礼的现实派,对现实顺势而为、逆来顺受,是被“礼法”逼死的“苦尤娘”,那么尤三姐就是情痴刚烈的理想派,顺性而为、主动通透,是为“情”而死的“情小妹”。杀死尤氏姐妹的外部因素“礼”和“情”,或许是她们曾经犯下的孽—“淫”的化身。
  罪孽始于“淫”、报应验于“自尽”,但是三姐比二姐更超出一层—三姐自刎后其生魂有两次出场:一次是死后与柳湘莲诀别,另一次是生魂规劝二姐。
  尤三姐自刎后与柳湘莲诀别,自陈“误被情惑”“耻情而觉”,从“惑”到“觉”、“痴情”到“耻情”,三姐到底经历了什么?五年前的一面,三姐情根深种、暗下誓言,为了嫁得如意郎君,三姐洗心革面、一心从良,甚至性情大变,为了追求理想的情,三姐改变了自我,就像被世俗情爱迷惑了一样;可是柳湘莲的悔婚让三姐明白,情太过虚无缥缈、不可倚靠,更會让自己迷失本性,所以三姐在经历愤怒、屈辱、伤心后,顿悟了“天道好还”、报应有时,为自己留恋如梦幻泡影的情爱而感到耻辱,大梦方觉的三姐为报此痴情而自刎,这时的自刎是斩断凡心、殉情悟道。
  “误被情惑”的三姐觉醒后试图劝服姐姐也绝情断念、归入警幻,可是心痴意软的二姐却仍抱有幻想、甘为礼缚。三姐劝道:“……此亦系理数应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自古‘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好还。你虽悔过自新,然已将人兄弟至于麀聚之乱,天怎容你安生?”“耻情而觉”的三姐道破天道—姐妹俩的遭遇是因果报应,既犯下淫的孽因,就必得承受不得善终的报应。
  循着“淫—从良—自尽”程序的尤氏姐妹,是《红楼梦》天道的最好写照。《红楼梦》第120回,甄士隐叹息众闺秀的凄凉结局之原因:“老先生莫怪拙言,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这段话解释了众裙钗纵使被赞“历历有人”,一旦动情,就必然不得善终,更何况犯下“淫”孽的尤氏姐妹。
  在“天道”的规则下运行,尤氏姐妹的罪与罚是不可解的,但在罪与罚之间的从良过程中,二人展露的形象魅力是吸引读者同情唏嘘、体悟思索的钥匙。品读尤氏姐妹,很难用绝对的好坏来判定:尽管曾经失足于“淫”,但她们半路回头和渴望从良的挣扎、对正统礼法的向往和服膺、对理想爱情的等待和追求等,这些可贵的闪光点都不容忽视,心痴二姐和情痴小妹的形象随着“淫—从良—自尽”的程序不断转变成长、生出血肉,变得美丑互渗、多面饱满。
其他文献
中国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指的是一种审美心理,都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观照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由“距离”引起的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消解以及产生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但二者强调的“距离”有实质的不同,因此两个理论走向了不同的维度,成为不同的美学范畴。  一、虚静说与距离说的含义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美学范畴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意在要
期刊
饶宗颐教授对楚辞学的贡献巨大,是“楚泽恢弘人”.24岁即作《楚辞地理考》,与国学家钱穆先生商榷屈原的流放地问题,而引起国学界的关注.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他筚路蓝缕、披荆斩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反映,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文本.民国时期言情小说是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学现代化的体现.文章以《啼笑
期刊
李白被后世的人们称作“诗仙”、“谪仙”,在诗歌中很少细描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注重写豪迈心胸和激昂情怀,以气夺人,有傲世独立气概.李白不仅在诗歌中常用“月”、“酒”、
儒家孝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也是炎黄子孙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品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古代的思想先哲们对“孝”的内涵意义多有论及,但是《论语》中的“孝”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孝道”在这一时代得以广阔地拓展,从而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孝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论语》的原著文本入手,探析“孝”在其中
期刊
冷热对比手法一直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这一对比手法,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更加凸显,读者更能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诗经》中就有很多运用冷热对比的生动例子。如《氓》中前期热烈的期盼之情,到后期的心灰意冷,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正是有了热的回忆,才更显得现实的冷酷无情,更能引发人们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中国的文人表达情感历来讲究含蓄、隐秘,其运用多种手法来使得作品百转千回
期刊
北宋时期,承继汉唐学术之遗韵,易学与散文学成果斐然,交相辉映。苏洵作为三苏蜀学的开拓者,在易学与散文领域颇有创获。正是这样一位被后世敬仰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早年却只顾游山玩水,将科举功名忘却脑后。年长,幡然醒悟,曾自叙“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后名落孙山,更为奋发图强,“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易学蕴含于六经百家之中,苏洵与《易》结缘当在此时
期刊
期刊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区域文学研究的意识,比如古代文学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里隐含的南北文学观。现代文学中活跃着以一定地域活动范围并侧重于某种风格书写的各派系文学(如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到了当代文学的开始阶段,虽然区域的划分逐渐被统一的政治视野所代替,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出现,以及全球化视野让文学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文学的思考自然就加入了文化研究的维度。自此,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