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城镇经济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层面上的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以产业为支持背景和基础,尤其应以工业为主导。而产业发展的规律又总是依一定的经济地域空间为载体,那么一定的经济地域空间及其发展又总是依一定的产业为内容支撑,小城镇经济的崛起一样也应注重从产业及其产业的集聚、集群形成发展极。所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视野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手段,表现出极强的活力,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们也深深地感悟到:在今天经济社会全面开放的条件下,产业集群不仅激活了小城镇,更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紧密性。
  
  一、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经济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及其在小城镇的地理空间布局定势
  1.中外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现象透析
  解决城市问题依赖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问题依赖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选择。而小城镇的发展则需要产业为其提供经济支柱和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经济功能与质量;产业又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聚集功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可以说“当代的国际产业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发展产业集群乃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最有效路径。在国内外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行业利用本地资源或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出现了一些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集聚的群落,建成小城镇或新城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乡村、专业小镇、专业小城、专业园区等“集群现象”。如美国硅谷、意大利中东部工业化地区(第三意大利)、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产业、墨西哥利昂的鞋业、浙江桥镇中国轻纺城、浙江绍兴市上虞崧厦镇的伞具业、广东中山市古镇的灯饰、福建晋江陈埭镇的鞋业、河南禹州神垕镇的钧瓷、河南南阳石佛寺镇的玉雕、河南禹州市顺店镇的铸造业,等等。集群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也不断地完善着城镇的结构与功能,这可谓是国内外城镇经济腾飞的征兆和可喜的现象。实践也证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地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解决城乡及“三农”问题的理性选择。
  2.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新经济地理学立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以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问题的“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是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和区域“中心———边缘”形成的关键。其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报酬递增模型除了用来解释产业活动的集聚或扩散以外,还被用来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如克鲁格曼的模型的核心就是: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并且,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还认为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高运输成本将阻止产业地理集聚,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前向与后向联系的效应最强,即产业集聚更容易维持;劳动力的可移动性越差,扩散的力量就越大。
  新经济地理学的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在区际分工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为产业聚集及其沿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产生出集群效应,也为各种经济活动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建设、发展小城镇,提供了规模效益理论的支撑;报酬递增模型在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时为产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聚集、为人们向小城镇聚集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另外,新经济地理学非常关注传统制造业的集聚,认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更具有典型性,其外部经济也更明显。而现阶段我国产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将为促进传统产业的集聚,发挥我国的产业发展优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产业集群及其对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硬约束
  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形成城镇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城镇功能的主导因素,是支撑城镇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城镇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一个没有企业聚集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必将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功能不健全的城镇,必然是一个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空壳城”、“空壳镇”,甚至是一个日趋衰落的城镇。
  1.走产业集群促小城镇经济发展之路
  产业集群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法林顿早在1915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著作中曾提出:利用工商企业自身的力量提高小城镇社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了企业不仅是小城镇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单元,而且也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我国乡村工业从乡村地域实现共享城镇资源的一条低成本道路。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企业对聚集经济效益的追求。乡村工业大多是民间投资创业经营,自身规模小、市场竞争性不强、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在企业内部实现规模收益,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依据市场机制向一定区域空间聚集,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分工的企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粘合性。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对聚集效应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小城镇聚集,促使小城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新的服务行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从而加快小城镇发展。并且,集群内的企业普遍具有地方“根植”性,有利于逐步发展成小城镇的优势产业,提高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2.促产业集群成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动力
  城镇化的过程并不完全是表面上看农民脱离农业进城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启示我们,城镇化这一过程是需要通过农村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出现剩余、有“剩余劳动”的情况下,才能从第一部类中抽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实现的。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必须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安置居民就业,解决后顾之忧,避免“城镇化病”的产生。
  关于城镇化的质量,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倪鹏飞博士提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依此,可以认为,小城镇的质量取决于其吸纳力的高低,即能否吸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向城镇集聚。从表象上看,城镇化表现为人口的集中,实质上表现为产业的集聚。只有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才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向城镇集中。因此,产业集群为小城镇质量提供的必要条件,是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动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联动模式
  
  (一)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化功能型小城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就为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一个大方向,即必须把小城镇建设放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视野中考虑,放在推进县域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这个背景中考虑。小城镇的发展既有与县域经济相连的一面,更有小城镇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一面,尤其是应有效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文化培育和制度建设等特点,决定自身功能、重点和方向,构筑其在一定区域及城市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从整个县域经济全局出发,尊重小城镇经济的个性化规律,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引导和打造产业集群化功能型小城镇,即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如前述河南禹州神垕镇———“中国钧瓷之都”等集群化发展的专业镇都是以镇(区)为中心,以集聚的产业为支撑,且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的镇级经济体系。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小城镇招商引资的思维模式选择
   “成建制”一词最初源于军队,指的是在建设部队或引进设备时的一揽子工程。近年开始在教育界、科技界,特别是涉及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被广泛使用和接受,成为引进人才的模式。从学术上来说,还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将其引入小城镇经济发展产业集群还是一个新的理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成建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组织职能,组建集群专业区,从某一经济发达区同时引进一批企业,这些企业基本构成一个产业纵横梯队(包括为产业链服务的中间机构),并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产生集群经济效益。
  相对传统小城镇招商引资的思维做法,“成建制”引进企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首先,“成建制”引资,避免了单个部门、单家企业、单门独户外引外联的无序低效作法,由政府出面统一对外联系,实现县与县、镇与镇的整体对接和交流;其次,“成建制”引进的运作,有利于区域间经济互补更趋针对性,有可能形成发挥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构筑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再次,“成建制”引进外资企业,有利于改善小城镇就业状况,提升劳动力素质;最后,“成建制”引进外资,有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小城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建立集群专业区,成建制引进外资”曾经成为沈阳引进外资法宝之一。沈阳市于洪区永康五金产业园区就是沈阳市政府招商代表团到浙江和永康的企业家们座谈、洽谈,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和推荐,最终由于洪区人民政府与沈阳市永康商会在今年5月7日签订协议而产生的成功典范。协议签订后40多天就已确定入驻园区的永康企业30家,投资金额达11亿元。
  一位浙江的企业老总说“企业家就像候鸟,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集聚”,特别是取消了农业税的现阶段中国,招商引资便成为各地寻求经济支撑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竞争的焦点,所以,我们的思路不应止于“引进来”,而且要“扶全程”,形成小城镇经济和集群企业互为呼应,互为支撑,良性互动,达到双赢、共赢。如河南省济源下冶乡,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突出“双赢”、“引进来,送全程”的理念,仅2004年就引来了1.81亿元的巨额外资,助推下冶2004年生产总值达2.58亿元,财政收入达1018.5万元,较2002年翻两翻多。从而为下冶建设文化型小城镇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去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由172块浮雕、碑刻构成的长2300米的传统文化墙,今年又投资120万元,建成了由100个汉语成语故事石刻构成了“文化长河”。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00余人,新增城镇居民800余人,加速了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活跃了小城镇经济与文化。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一、经济高速发燕尾服与信托需求 (一)宏观调控下经济运行的新态势 在当前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部分发展过热的行业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产业链中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这需要农村金融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面临正式金融供给不足,资金大量流出的困境,从微观层面分析是由于农村熟人社会所形成的信息和信用约束机制不正规,金融机构所用而导致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依托合作组织作为有效组织载体,以便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本文从信用评级、担保与反担保、联保、资金互助等方面提出基于合作组织平台的农村合作金融构想。    一、问题的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呼伦贝尔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推进乳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呼伦贝尔市奶业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要求,加大了对奶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定目标、引龙头、增投入、建基地”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推进了奶业产业化进程。奶牛总量突破了历史性跨越,使奶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一、呼伦贝尔市乳业发展现状    (一)奶
1 各国竞相依法促进报废汽车的再生利用目前全世界约有各种汽车7.5亿辆,每年约报废汽车5000万辆,除部分经检修后作为二手车廉价出售外,大部分经拆解后再生利用.由于汽车是材
就粉煤灰的投加量、染料的初始浓度、pH值及脱色时间等因素对单体直接染料脱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灰量为0.006 g/ml、pH值为2~10、脱色时间为20~30 min时,粉煤灰对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牧区实施以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草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集体草地经营权承包给牧民,牲畜作价归户,实行牧民家庭经营。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牧区经济迅速发展,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调动了牧民个体的积极性,但是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畜产品销售困难、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无保障、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以及畜牧
综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动态,提出了用复合材料概念来进行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原理,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探讨了乳胶漆颜色体系的应用和组成,并研讨了其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