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职者能够取得求职择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与求职者择业的技巧、方法密不可分,能够拥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并很好地利用它,学习和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对顺利就业是非常重要的。
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
1.“优先考虑地域”法。求职者获取的信息以自己所倾向就业的地域为主,体现地域特性。
2.“优先考虑行业”法。这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强调以行业为优选对象的特点。求职者在获取信息时,主要考虑选择某个行业并围绕选定的行业获取相关企业的信息、行业发展前景等。
3.“优先考虑志趣”法。求职者在获取就业信息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志趣,而不以行业或地域为重。
4.“优中选优”法。将信息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不考虑行业、地域及兴趣,然后进行筛选,选出最优秀的、最适合自己的信息,供自己选择。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1.通过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及县的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服务机构了解需求信息。
2.通过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了解需求信息。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学校都应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因为就目前的就业机制看,学校是连接大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同国家和地方各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特定的位置,使他们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相提并论。
3.通过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双选”、招聘会得到需要的信息。每年11月下旬开始,政府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和高等学校,都会召开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双选”和招聘会。各地、各部门在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双向洽谈会,由于这些洽谈会是专门针对毕业生组织的,所以与人才市场定期组织的人才交流会相比,针对性更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较强的目的性,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4.通过新闻媒体了解需求信息。各类报刊及广播、电视等媒体,时常刊登一些招聘信息,这些媒体以其信誉高,易于大众接受等特点,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的重要工具。
5.通过网络了解需求信息。网上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对广大毕业生而言,网络将是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6.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实习了解需求信息。毕业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活动,是了解用人单位,以及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很好途径。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应该力求做到与选择就业单位和确立就业意向相挂钩,同时注意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并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实践证明,有一大部分大学生正是通过毕业实习落实接收单位的。
7.通过各种“门路”了解需求信息。这里的“门路”泛指各种社会关系。日本有不少企业就是采用“三分之一主义”,即三分之一录用所确定的几所名牌大学毕业生;三分之一录用“门路”介绍来的学生;还有三分之一留给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这种对“门路”求职法的接纳与认同给我们以积极启迪。只要学生的素质是过硬的,只要不以吃请送礼的方式寻求“门路”,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广开“门路”。
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
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然而从各种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利使用。
整理信息的目的一是通过信息看就业形势,明确总体思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速度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尤其科学、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就业影响更大。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加工、整理,把握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动态,并据此对当年总的就业形势和各行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有个总体认识,从而调整个人在求职择业中的预期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二是比较判断,去伪存真。信息的价值首先在于真实性,因此分析信息首先要确定其真实可靠程度。除了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信息外,原则上都应进一步加以甄别。要以不厌其烦的态度,通过一切可能的知情人,从不同的角度证实和澄清疑点,全面了解信息的中心内容,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情况,避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
三是分门别类,分清主次。尽管择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每一个毕业生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都要落实工作单位。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用人信息,不可能也无需不分轻重缓急地逐一落实。一般来说经过十几年的深造,毕业生已经成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个人对职业评价有相当深的思考。此时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根据个人对职业评价的思考,将符合个人发展方向的用人信息按重要性、紧迫性综合排队,有重点地了解落实。
心中有数脚下不慌
在获得就业信息后要进行粗略的分类管理,结合就业政策、行业和地域特点、用人单位情况等,将各种就业信息进行分类,把跟自己毫不相干而自己又毫无兴趣的信息剔除,完成初步的信息筛选,然后详细地整理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用人单位的准确名称;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的部门隶属关系;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层次、使用意图、具体工作岗位等;用人单位的规模、发展前景、地理环境、经营范围等;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用人单位只宣传自己的优势,很少讲或根本不讲自己的劣势,这就要求毕业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求职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应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拟定方案。在认真分析求职信息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状况,找出自己能够适应和胜任的有关资料,然后制定出若干种选择方案。
做出决策。这是一个比较、评价、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广泛征求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意见,必要时还应请专家进行指导,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评价优劣,综合决断,选出最优方案和备选方案。
反馈调整。在选择并实施决策以后,要密切注意信息的反馈,并及时加以调整。如果求职就业失败,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及时修正择业方向。若同时有几个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就要选择最能满足主要期望的就业机会。
就业信息的使用
只有充分利用了那些可用信息并帮助自己顺利完成择业过程,才算达到了收集和分析筛选信息的目的。一般说来,运用信息的途径有三种。
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要根据职业的要求与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佳职业。
根据筛选出来的职业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智能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如发现自己哪方面的课程、知识不足,就主动去学习,或发现自己哪方面的技能欠缺,就及时参加训练,以便能很快掌握,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及时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有些信息对自己不一定有用,但对他人也许十分有用。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主动将这些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提供出来以帮助他人。
运用信息四大注意
要及时,即要注意用人信息的发出时间、有效时间。原则上所有信息都应尽早利用,力争捷足先登。如果晚了一步,用人单位已与别人签约,即使你比别人强,用人单位也爱莫能助。
要针对招聘单位性质、竞聘岗位的特点、应聘人员的情况,发挥个人优势,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适合用人单位的喜好,去争取竞聘的成功。不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烦恼,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及时转向新的选择。忌拖泥带水。
经过筛选的信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双方相互产生印象,进而做出录用、签约的决定。就个人来说,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想再与别的单位比较一下,也不应拖得过长,以防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使将来录用也会影响今后在单位的发展。
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
1.“优先考虑地域”法。求职者获取的信息以自己所倾向就业的地域为主,体现地域特性。
2.“优先考虑行业”法。这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强调以行业为优选对象的特点。求职者在获取信息时,主要考虑选择某个行业并围绕选定的行业获取相关企业的信息、行业发展前景等。
3.“优先考虑志趣”法。求职者在获取就业信息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志趣,而不以行业或地域为重。
4.“优中选优”法。将信息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不考虑行业、地域及兴趣,然后进行筛选,选出最优秀的、最适合自己的信息,供自己选择。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1.通过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及县的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服务机构了解需求信息。
2.通过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了解需求信息。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学校都应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因为就目前的就业机制看,学校是连接大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同国家和地方各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特定的位置,使他们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相提并论。
3.通过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双选”、招聘会得到需要的信息。每年11月下旬开始,政府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和高等学校,都会召开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双选”和招聘会。各地、各部门在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双向洽谈会,由于这些洽谈会是专门针对毕业生组织的,所以与人才市场定期组织的人才交流会相比,针对性更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较强的目的性,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4.通过新闻媒体了解需求信息。各类报刊及广播、电视等媒体,时常刊登一些招聘信息,这些媒体以其信誉高,易于大众接受等特点,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的重要工具。
5.通过网络了解需求信息。网上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对广大毕业生而言,网络将是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6.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实习了解需求信息。毕业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活动,是了解用人单位,以及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很好途径。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应该力求做到与选择就业单位和确立就业意向相挂钩,同时注意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并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实践证明,有一大部分大学生正是通过毕业实习落实接收单位的。
7.通过各种“门路”了解需求信息。这里的“门路”泛指各种社会关系。日本有不少企业就是采用“三分之一主义”,即三分之一录用所确定的几所名牌大学毕业生;三分之一录用“门路”介绍来的学生;还有三分之一留给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这种对“门路”求职法的接纳与认同给我们以积极启迪。只要学生的素质是过硬的,只要不以吃请送礼的方式寻求“门路”,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广开“门路”。
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
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然而从各种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利使用。
整理信息的目的一是通过信息看就业形势,明确总体思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速度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尤其科学、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就业影响更大。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加工、整理,把握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动态,并据此对当年总的就业形势和各行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有个总体认识,从而调整个人在求职择业中的预期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二是比较判断,去伪存真。信息的价值首先在于真实性,因此分析信息首先要确定其真实可靠程度。除了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信息外,原则上都应进一步加以甄别。要以不厌其烦的态度,通过一切可能的知情人,从不同的角度证实和澄清疑点,全面了解信息的中心内容,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情况,避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
三是分门别类,分清主次。尽管择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每一个毕业生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都要落实工作单位。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用人信息,不可能也无需不分轻重缓急地逐一落实。一般来说经过十几年的深造,毕业生已经成为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个人对职业评价有相当深的思考。此时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根据个人对职业评价的思考,将符合个人发展方向的用人信息按重要性、紧迫性综合排队,有重点地了解落实。
心中有数脚下不慌
在获得就业信息后要进行粗略的分类管理,结合就业政策、行业和地域特点、用人单位情况等,将各种就业信息进行分类,把跟自己毫不相干而自己又毫无兴趣的信息剔除,完成初步的信息筛选,然后详细地整理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用人单位的准确名称;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的部门隶属关系;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层次、使用意图、具体工作岗位等;用人单位的规模、发展前景、地理环境、经营范围等;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用人单位只宣传自己的优势,很少讲或根本不讲自己的劣势,这就要求毕业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求职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应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
拟定方案。在认真分析求职信息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状况,找出自己能够适应和胜任的有关资料,然后制定出若干种选择方案。
做出决策。这是一个比较、评价、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广泛征求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意见,必要时还应请专家进行指导,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评价优劣,综合决断,选出最优方案和备选方案。
反馈调整。在选择并实施决策以后,要密切注意信息的反馈,并及时加以调整。如果求职就业失败,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及时修正择业方向。若同时有几个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就要选择最能满足主要期望的就业机会。
就业信息的使用
只有充分利用了那些可用信息并帮助自己顺利完成择业过程,才算达到了收集和分析筛选信息的目的。一般说来,运用信息的途径有三种。
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要根据职业的要求与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佳职业。
根据筛选出来的职业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智能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如发现自己哪方面的课程、知识不足,就主动去学习,或发现自己哪方面的技能欠缺,就及时参加训练,以便能很快掌握,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及时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有些信息对自己不一定有用,但对他人也许十分有用。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主动将这些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提供出来以帮助他人。
运用信息四大注意
要及时,即要注意用人信息的发出时间、有效时间。原则上所有信息都应尽早利用,力争捷足先登。如果晚了一步,用人单位已与别人签约,即使你比别人强,用人单位也爱莫能助。
要针对招聘单位性质、竞聘岗位的特点、应聘人员的情况,发挥个人优势,充分表现自己的特长,适合用人单位的喜好,去争取竞聘的成功。不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烦恼,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及时转向新的选择。忌拖泥带水。
经过筛选的信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双方相互产生印象,进而做出录用、签约的决定。就个人来说,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想再与别的单位比较一下,也不应拖得过长,以防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使将来录用也会影响今后在单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