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中亚安全新格局的大国因素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中亚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表现出高度的战略价值,历来都是大国角逐的地方。“9·ll”事件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安全环境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极其复杂,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活动的猖獗、外国驻军中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大国的角逐都是中亚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使该地区的格局变化莫测,也使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安全新格局是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中亚安全 新格局 大国因素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4-0103-04
  
  冷战结束后,影响中亚安全格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军事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生态因素、大国因素等。其中大国因素主要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印度、伊朗等周边的伊斯兰教国家以及中国。大国势力最关心的是中亚安全局势对本国国家安全和利益有何影响。这些力量左右着中亚的安全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局势因阿富汗战争和联合反恐发生了剧变,从根本上打破了中亚地区已有的地缘政治框架。各国对中亚的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都进行了重大调整,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给中亚地区带来了世纪性的地缘政治再次重组。本文重点论述大国因素对中亚安全新格局的影响。
  
  一、攫取资源是大国角逐中亚的动力
  
  “中亚”不是一个范围界定很明确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不同角度的考虑和理解,在各国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及不同的国家官方称呼里,对“中亚”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中国传统说法把围绕里海北部和西部的俄罗斯、南部的伊朗和阿富汗以及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高加索地区联系在一起习惯性地称为“中亚”。笔者根据本文的需要,采用这一传统说法里涵盖的范围。
  中亚拥有极为丰富的战略资源。该地区蕴藏着大量诸如铁、铜、铅、锌、铬和金等各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应有尽有。其中,仅塔吉克斯坦的铀蕴藏量就占世界总量的14%;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居世界第五位;哈萨克斯坦钨、铬储量世界第一,铜、铅、锌储量居亚洲第一。中亚和里海地区拥有的油气储藏量仅次于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较为保守的估计,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不到80亿桶,但实际储量可能超过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仅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实际储量达247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拥有世界上第八大天然气储量。里海盆地拥有目前世界上探明的石油储量约6%,天然气储量约4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几乎未开发的油气田,也是惟一能和波斯湾地区相比的油气产地,被誉为“第二个21世纪的能源基地”。
  资源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发现中亚资源存储量开始,攫取资源一直是大国角逐中亚的动力之一。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和荷兰壳牌公司在巴库油田攫取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从而奠定了日后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控制高加索地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巴库的油气资源。苏联解体后,世界各国加紧对中亚能源的争夺。美国曾长期依赖波斯湾的石油供应,但中东局势不稳,需要另外一个“波斯湾”。于是,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进人中亚,随后美军进驻中亚,充当美国私人资本家的保护神。欧洲国家也希望中亚变成自己永久性的能源基地。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中亚油气资源真正的大市场是亚洲国家,而且需求量很高。随着经济的增长,中、日、印、韩等国对能源的需求大增,中亚便是这些国家石油供应最好的选择之一,它们也非常重视这个地区,在中亚进行大范围的投入。自从1993年11月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1/3的石油都是从中亚地区进口的。1997年9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开发里海东岸的石油并铺设通往中国新疆的输油管道等内容的总额为95亿美元的协定。根据协定,修建一条从哈萨克斯坦经由新疆到上海长1000公里、连接里海油田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由哈萨克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占一半股份,其设计容量为每年向中国输送1.4亿桶原油。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45%,大部分是来源于中亚,2006年仅哈萨克斯坦就向中国供油450万吨,预计于2007年末达到额定输油量。
  谁掌控了中亚的战略资源,谁就掌控了未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原料产地和开发权,也就掌控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杠杆。因而,大国势力在中亚的竞争首先是在资源领域里的竞争。大国的角逐往往首先通过争夺中亚的资源体现出来,战略资源的争夺决定了大国必然插手中亚事务,使中亚安全环境复杂化。
  
  二、在安全问题与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
  
  中亚独立后,吸引了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大国势力对中亚的介入,使这个地区很快出现了多种力量抗衡的局面。大国势力的介入使中亚地区的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化,直接决定和影响中亚安全的新格局。
  
  (一)传统安全方面: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之间边界争议不断,几乎有发生冲突的危险,由于中亚国家国力衰微,没有足够的能力组建军事力量保护国家安全,于是纷纷借助大国军力。俄国、美国、印度趁势分别以不同名义驻军中亚。尽管外国驻军中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保卫中亚国家安全的目的,但是,从军事安全战略角度看,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增加了中亚地区的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吉、塔两国都同时有两个外国军队驻扎,无形中使它们形成一种对峙局面,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引发冲突。不仅如此,中亚国家在寻求集体安全问题上也存在着相悖之处:中亚国家(吉、塔)与北约军事组织有联系和合作,同时又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哈、吉、塔),以美、俄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中亚不期而遇。从中亚稳定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是有悖于中亚国家的初衷的。
  
  (二)非传统安全方面:冷战结束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中亚地区又重新回复到无序状态。中亚地区内部原本存在的问题,诸如“三股势力”、毒品的走私和种植、武器贩运、疾病蔓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安全、资源争端问题等等这些因素使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受到挑战,而且比传统安全问题更突出。“9·11”事件的发生使中亚地区变成恐怖活动和跨国犯罪的孳生地,直接影响到欧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专家认为,20世纪中东地区的混乱局面有可能在2l世纪的中亚出现,因为中东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中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民族、宗教的复杂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困难,偏重于资源输出,大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导致地缘政治局面难以控制等。笔者赞同这种说法,由于上述原 因,中亚像中东一样局势混乱应该说是很正常的,这正是西方国家所希望的,它们想借机实现中亚地区的西式民主化。但是,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资助并急切希望的那种“多米诺骨牌式”的“颜色革命”在中亚五国变了味儿,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被镇压下去。有些中亚国家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对反对派采取打压措施,严格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防止“街头革命”的发生,使大选得以顺利进行。特别是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骚乱后,俄明确支持卡里莫夫总统重拳出击,武力平定暴乱。在乌总统以武力平定骚乱引起西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普京总统邀请他访问俄罗斯,明确表示支持他的举措。这种变味的“颜色革命”的背后是美苏在中亚的博弈,充分显示出大国力量对中亚安全新格局的影响力度。
  
  (三)反恐战争的负面效应波及到中亚。在打击中亚地区的二股势力和跨国犯罪问题上,各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国的合作一度很成功。但是,阿富汗局势并未得到完全控制,恐怖组织的残余势力还在。人们可以看到,反恐战争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逐步显现。阿富汗各派因反恐战争而形成新的怨恨,“后塔利班势力”崛起,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地区旧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增添了新的矛盾,这些都给中亚地区增加了新的动荡因素。
  在中亚,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的恐怖组织、三股势力纷纷以跨国走私贩毒为经济后盾,继续从事恐怖活动,制造多次流血事件。仅在俄罗斯境内就有多起恐怖活动和流血冲突,如别斯兰事件、莫斯科爆炸案、车臣战争等。在中国西部边境,东突分子与基地组织、中亚恐怖主义势力相勾结,从事走私贩毒、分裂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中亚国家的国家安全,也已经直接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安全。
  这些恐怖组织利用从中亚各国到俄罗斯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极其方便的条件,把阿富汗—中亚—俄罗斯—欧洲这条贩毒通道变成“金新月”毒品流向国际市场的主渠道。联合国有专家称,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亚毒品通道的流量增长了数十倍。它们把毒品沿“丝绸之路”运往欧洲市场,使中亚地区的瘾君子呈几何基数上升。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对阿富汗境内的毒源地——“金新月”采取默许的态度,致使大量的毒品经中亚流向欧洲,这是一种变相的纵容。
  
  (四)伊朗核问题也成为直接影响中亚地区安全的不安定因素,牵动着大国力量。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分析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把伊朗基本上视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对美国的中亚政策和整个中东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在美国实施控制欧亚大陆战略中意义非同寻常。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伊朗就成为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的障碍。因此,自2003年2月起,伊朗开始实施浓缩铀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美国在核问题上对伊朗施压,并希望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伊朗实施制裁。俄罗斯则反对过分压制伊朗,法国、德国和英国反应冷淡。的确,伊朗不同于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作为海湾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国家,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中东、中亚乃至世界的动荡。伊拉克反恐越反越恐的现实告诉美国,贸然对伊朗动武会冒让整个中东成为恐怖主义策源地的风险。到目前为止,伊朗的浓缩铀计划并没有因国际压力而放弃,国际社会也没能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共识。
  
  三、在地缘政治上的利益冲突
  
  几个世纪以来,中亚因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重要,一直都是群雄争霸的地方。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特的“陆权论”曾把中亚视为从东欧到中亚这个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认为“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列强对中亚的争夺从未间断过,都曾经把占领和统治这一地区作为统治世界的首要目标。苏联解体后,中亚与外高加索一起成为新的地缘政治实体,改写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是欧亚连接点和战略结合部,是影响欧亚大陆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在欧亚大陆正重新造成了一个‘黑洞’,这就如同地缘政治学家所描述的‘心脏地带’突然从世界地图上被挖走了一样”。在这一“心脏地带”出现“力量真空”,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目标,它们竞相填补这个“力量真空”,西方观察家认为“谁控制了乌兹别克斯坦谁就控制了中亚”。随着中亚各国在21世纪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提高,它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也由于其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使这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不稳定地区之一。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说,中亚地区将是21世纪版“大游戏”的中心。出于安全、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大国势力加紧角逐中亚,谋求各自的利益。
  美国干预和主导中亚地区事务的动机是把中亚地区视为打通连接北约与美日同盟、构筑以美国为主导的欧亚安全体系的战略纽带,借此实现对中、俄在地缘战略上的包围,抑制伊朗的影响,攫取中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实现美国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2l世纪美国经济安全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以不惜重金投资中亚、推进中亚西式民主化。“9·11”事件后,美国驻军中亚,并且把中亚变成美国的军火市场之一。但是,中亚国家一方面与美国合作以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独立和主权,加之俄、中、土、伊朗在中亚的利益和势力,美国无法在中亚占据决定性地位。俄罗斯把中亚视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与中亚五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天然的地缘关系使俄罗斯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战略缓冲和天然安全屏障,是恢复其大国地位的战略前沿,而且关系到俄联邦的稳定和统一以及其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需要防止美国对该地区的渗透和主导;普京上台后,竭力强化双边关系和多边合作机制,保持对该地区的控制,确保俄在该地区的传统优势。“9·11”事件后,俄罗斯支持美国反恐,换得美国支持俄国人世、减少对俄车臣问题的指责,使美俄关系曾一度带有“反恐联盟”的色彩;俄罗斯为了彻底堵住阿富汗通往车臣的祸水、确保中亚“缓冲区”的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自己与美国的关系,不得不默许美国和北约驻军中亚。中亚还是俄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国和资源供应地,中亚里海的石油开采和运输更对俄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亲美的土耳其同中亚的哈、吉、土、乌四国的主体民族同属突厥语族国家,有着民族、语言和宗教方面的联系,高加索中亚在历史上曾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分子一直梦想恢复奥斯曼帝国,并认为苏联解体是恢复大突厥联盟的“300年难遇的良机”,他们乘机竭力宣传泛突厥主义思想,声称“在亚得里亚海到中国长城之间存在着一个突厥世界”,要“使2l世纪变成突厥人的世纪”,要与中亚国家共建“大突厥联邦”,参与中亚角逐。这遭到俄、中、美等国的反对。虽然建立“大突厥联邦”的主张最终被现实所抛弃,但土耳 其泛突厥主义势力还在。反美的伊朗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它的封锁,争夺中亚穆斯林的心脏地带,利用其地缘优势试图在中亚和外部世界之间充当桥梁,进而成为中亚地区最近的出海口,扩大其在中亚的影响,通过扩充军力和组建“伊斯兰北约”,把对中亚国家的渗透和扩张视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一部分,在中亚地区积极展开了外交活动。浓缩铀问题出现以后,伊朗已经成为引发大国角逐中东、中亚地区的矛盾焦点。日本也插足中亚。1997年10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了推行“欧亚大陆外交”的新战略,其意图之一就是要在各大国围绕中亚的争斗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为能源而来。中国目前集中精力发展综合国力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不希望中亚发生不利于中国西部安全的事情。
  由于大国势力在该地区的利益取向有差别,自然会产生矛盾。霸权主义势力和某些消极因素的负作用决定了中亚国家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不可能顺利地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并发挥独特作用。也因为中亚的经济形势尚不能彻底好转,阿富汗离实现真正的和平还很远,三股势力在中亚依然存在,其社会经济根基还在,还有可能死灰复燃;地区内的民族矛盾、国家关系还很复杂,中亚国家缺乏独立抵御外部消极因素的能力,稳定的安全新格局在中亚近期内还不能完全形成。
  尽管如此,但由此引发正面冲突,特别是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大国在中亚还有利益协调和相互合作的一面。维持中亚地区的政治稳定、促进其经济繁荣是各大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政治稳定是保证经济繁荣和各国利益实现的前提,在打击中亚地区的跨国犯罪和三股势力方面各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大国的合作也就成为必然。
  总之,大国在中亚地区各有自己的利益,利益的差别会引发矛盾,但共同的利益和现实又促使大国合作。大国在中亚的合作与冲突对中亚安全新格局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完全占据中亚的主导地位,中亚地区安全格局在短时间内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最大。
  
  四、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关系
  
  中国是毗邻中亚的发展中大国,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直接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安全利益。对于中国来说,中亚是通向欧洲的陆路中间站,中国又是中亚走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北部、西北部历朝历代都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从商周时期起,这一地区所发生的事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亚安全局势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西部、北部的安全,是中国历代政府在国家安全上的心腹大患。清朝时期,中央政府曾发生过“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以“塞防”为首要,派左宗棠出师西北,稳定后方。中苏交恶时期,两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布满了重兵,形成了直接对抗的局面。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中亚局势相对稳定,这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和西部边疆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也在中亚地区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亚国家也认识到在寻求地区安全与经济建设方面,中国是可靠的;面对大国在中亚的角逐,中国是一支重要的平衡力量;在中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可以提供帮助的国家。中较积极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致力于推动与中亚地区的安全台作,也取得了卓著成效。
  从战略层面看,“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使中亚地缘政治因素突变.打破了中亚安全环境的战略平衡,多种威胁国家安全因素在此交汇,中亚也成为周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宗教信仰国家之间的“战略缓冲区”,使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复杂化。
  首先,“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发生后,美国驻军中亚使该地区将会更多地按照美国的旨意描绘地缘政治版图。中亚地缘政治的转向及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中亚的渗透,一度削弱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功效。有迹象表明,美国控制中亚后将加速北约东扩到中亚,到时中国在战略上将受其牵制,还将会削弱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使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考验,对中国在南亚和中亚的安全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严重威胁中国西部安全。其次,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存在跨界民族、边界划分、资源利用等敏感问题,中亚国家一些人对中国的政策缺乏了解和信任。中亚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跨境贩毒、走私军火等问题已经渗透到中国;中国西部跨境民族受中亚和西亚伊斯兰教极端主义的影响,以中亚为基地从事反华宣传、鼓吹极端宗教思想,特别是中亚有几十个“东突厥斯坦独立”组织利用跨境民族组织非法武装,从事分裂中国的犯罪活动。第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展缓慢,水平太低,甚至严重滞后以至于影响到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中亚国家在外交上把中国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更重视与美、俄及欧洲国家发展关系。第四,中亚的能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挣脱俄国的束缚与欧、美、日博弈,确保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
  由于中亚和中国相毗邻,中亚的安全格局对中国有直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对中亚地区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并对中国和中亚的经济、贸易发展都有益。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民族与中亚民族有着宗教、文化和血缘关系,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中亚的安全与中国西北部的安全密切相关。中亚安全局势的变化,会对中国与该地区各国的关系产生影响;同时,给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亚地区存在着很多不安定因素,有些因素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作为中亚邻国,中国的发展与稳定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一种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破坏中国的外部环境,进而对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必须考虑如何维护中亚的安全与稳定,确保中国的安全利益。
  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中国对中亚问题不可能等闲视之。中国必然把中亚安全问题放在自己的全球战略中去考虑,理性、积极地应对在中亚地区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全面加强与中亚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消除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在经济领域,会尽可能地与其他大国在中亚建立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赢得最大的利益,消除能源安全方面的威胁。同时,进一步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和框架,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的功效。从长远目标来看,中国是要努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复兴中亚经济,促进中亚地区多极化格局早日到来,实现中国两部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与稳定。
  在未来中亚的角逐中,可能不会出现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大国势力面前谋求一种战略上的平衡是中亚各国的追求,也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选择。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去审视和应对,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竭力避免在战略上被边缘化.与中亚国家建立一种好邻居、好伙伴关系,赢得时间,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安全环境,充分利用中亚的战略位置与战略资源,为中国发展综合国力服务。当然,这对中国来说是战略安全方面的一个永久性大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责任编辑:文慧]
其他文献
基于数字矿山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研究理论,选用VR-Platform虚拟软件平台结合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数字矿山仿真系统。经过收集资料,将矿山数字高程模型(DEM)导入3ds Max中进行
[内容提要] 在印尼专业集团执政期间,印尼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1999年专业集团却在议会大选中败给了印尼民主斗争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分析其中的原因,既有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样的偶发因素,也有专业集团长期执政积累下来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同时还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印尼 专业集团 衰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
湖南省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5-26日在湖南娄底召开。来自全省十多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与会。学会会长、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周作翰教授等人传达了全国共运史学会年会的精神。会议主要就共产党执政国家和非共產党执政国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等专题展开了研讨。 
论述了NURBS曲面的重构方法及曲面插值的详细算法,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系统的NURBS曲面重构软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适宜CAM系统开发的新刀具轨迹生成方法。实践证明,软件系统稳定可靠,算法效率高。
因生产工艺不同,薄板坯连铸连轧所生产的0.8~3.0mm的热轧产品与传统冲压用冷轧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扩孔性能等方面与冷轧冲压薄板进行对比研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项目的投入逐年加大。将PPP模式引入到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成为了一种必要融资方式,合理的PPP项目资本结构是PPP项目融资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一直以来是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风险投资功能视角,分别从投融资管理、增值服务、资源配置、风险监控、创新网络与机制等功能视阈系统
坚持公有制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丢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葬送社会主义;但决非坚持了公有制,就一定能坚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前的公有制规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