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渝北区新南路的一个路口旁,我见到了著名的“雷锋的士”驾驶员刘远达。
由于当天调休,刘远达并没有驾驶自己那辆印了四颗星的“雷锋的士”,而是开着大众私家车。
然而,当车子停下之后,刘远达的专业素养依然得以体现。
在我拉开车门之前,刘远达就已斜着身子打开了副驾驶一侧的车门。待我坐定后,他用右手扯过安全带,迅速绕过我的胸前,插在了锁扣上。
“平时你也这么服务乘客?”我打趣道。
“上了我的车,我就要照顾周全。”刘远达说。
文明载客、无偿献血、热心公益……在三米车厢里修炼十余年,刘远达获得了一系列正能量满满的标签,也因此成为全市闻名的“模范的哥”。
而透过三米车厢,刘远达也如一位看客一般,在这个“移动舞台”上见证了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改变……
一声“您好”·文明绽放在身边
2001年,刘远达经商受挫,转行做了出租车司机。
刚入行那些年,刘远达的车开得并不顺心。在三米车厢内,他遇到过太多的奇葩人、奇葩事。
有一次,三名乘客在朝天门上车,要去往南坪。
行至一半,前方道路出现拥堵,刘远达提议绕路。
没想到话刚出口,其中一名乘客就劈头盖脸骂了过来:“你个小崽儿,绕啥子绕,就是想多挣两个钱。”
说罢,这名乘客“呸”地一声,将一口浓痰吐在了车上……
忆及这些往事,刘远达不禁摇头苦笑:“那些年,跑出租车遇到‘带把子’骂人的、烟头戳座垫的、乱扔瓜果皮的都是常事,甚至还有打人的!当时,金属防护栏基本是出租车的‘标配’。”
一方车厢,咫尺之地,却是展现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舞台。
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城乡居民素质不够高、城市环境脏乱差、行业服务意识欠缺等“软件”问题也曾如影随形。
犹如一位朝气蓬勃却又心性未定的少年,重庆在“成长的烦恼”中一天天成长。而一如从幼稚到成熟的人生,这座城市的精神也在岁月辗转间一点点改变。
其间,在刘远达车厢里上演的现实情景剧,也渐渐“剧情”逆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刘远达发现,以前那些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乘客渐渐消失了。三米车厢里,开始常常被一些平凡的温情所充盈。
“就比如前些天,我在北城天街载客。三名年轻人已经坐上了车,这时,两位老人出现在了车窗外。几个小伙子说了句‘您好,师傅,让老人先走’就下了车。”刘远达说,这句“您好”,让他回味了好久。
“文明,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上——每次乘客上车时的一句‘师傅,您好’,每次走进商场时,服务员的一句‘顾客,您好’,甚至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都是城市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刘远达说。
血浓于水·小善彰显大爱
在同事们眼里,刘远达既是“模范的哥”,也是“献血大王”。
2001年的一个炎炎夏日,刘远达在解放碑逛商场。
路过一辆采血车时,刘远达被一位护士拦住了。
护士给刘远达发了一张宣传单,又向他介绍无偿献血的好处,并带着恳求的语气希望他献一次血。
刘远达瞥了瞥周围——人群虽熙熙攘攘,却没人走上采血车。
于是他决定上车献血。
从此,刘远达将无偿献血视作一种“小善”,每年定期献血,十余年来很少间断。
其间,刘远达也经历了重庆城市公益精神从蒙昧到觉醒的全程。
“参加无偿献血头些年,献血点总是冷冷清清,和我‘志同道合’的人很少。”刘远达说。
虽然觉得有些孤独,刘远达仍旧如单枪匹马的骑士,执着坚守着“小善”之举。
而让刘远达最难以忘却的,竟是一次“失败”的献血经历。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远达第一时间调转车头,奔往献血点。
来到第一个献血点,现场已经被人群挤满,根本挤不进去。
他只好来到另一个献血点,现场依旧排起了长龙。
他被迫来到第三个,抬眼看去,依旧是长长的队伍。
…………
这一次,刘远达傻眼了,也被震撼了。
“那次,我没献成血,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刘远达笑道。
如今,每当驾着“雷锋的士”穿行于这座城市,刘远达常常能透过车窗,看见一辆辆采血车前排隊献血的人群。
志愿服务·穿行城中的奉献轨迹
在国泰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刘远达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另一个是国泰爱心车队江北分队队长。
在加入国泰爱心车队江北分队前,刘远达对志愿活动并无感觉。
加入江北分队后,刘远达认识了肖婆婆。
肖婆婆家住观音桥电测村,老伴早已过世,儿子不在身边,生活得孤苦伶仃。
得知消息后,刘远达和十来个队员决定为肖婆婆提供志愿帮扶。
来到肖婆婆家,志愿者们又是做清洁,又是陪老人聊天……看到自己冷清的家一下子充满了生气,肖婆婆不禁感动落泪。
此后,只要一有空,刘远达和队友们就会上门看望肖婆婆。
其间,刘远达也渐渐和肖婆婆熟络起来。
“有时候,老人家看我工作太累,还会像母亲一样为我捏捏肩膀。志愿服务虽是讲求奉献,但同时也收获了精神的富足。”刘远达说。
就在刘远达驾驶“雷锋的士”到处做公益之际,重庆也开始大力弘揚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正在逐渐成为重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刘远达也从中收获了温暖。
“去年,我的女儿参加高考,就是乘坐爱心车队的出租车到考场的。我也多次参加过高考志愿接送活动。到头来,女儿也因为爱心车队深受其益。这,就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圆满体现吧。”刘远达说着,脸上浮现出满满的自豪。
【采访札记】
咫尺车厢,就是刘远达倾听城市心跳的舞台。
而立之年,刘远达做了“的哥”。其后十余年,他透过三米车厢,窥见了市井众生百态,也见证了重庆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刚当“的哥”那会儿,刘远达遇到的一部分市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表现出个人素质不高、社会公德和城市公益精神缺失等问题。
而这,就成为三米车厢里演绎的“成长烦恼”。
但是,随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力,重庆人的精神也在不断饱满,个体素质和行为渐渐改观——就如刘远达在“雷锋的士”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
举止的文明、礼貌的互动、无私的奉献、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当你的生活因这座城市的发展而改变,你的行为也同样在影响和改变着这座城市。
由于当天调休,刘远达并没有驾驶自己那辆印了四颗星的“雷锋的士”,而是开着大众私家车。
然而,当车子停下之后,刘远达的专业素养依然得以体现。
在我拉开车门之前,刘远达就已斜着身子打开了副驾驶一侧的车门。待我坐定后,他用右手扯过安全带,迅速绕过我的胸前,插在了锁扣上。
“平时你也这么服务乘客?”我打趣道。
“上了我的车,我就要照顾周全。”刘远达说。
文明载客、无偿献血、热心公益……在三米车厢里修炼十余年,刘远达获得了一系列正能量满满的标签,也因此成为全市闻名的“模范的哥”。
而透过三米车厢,刘远达也如一位看客一般,在这个“移动舞台”上见证了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改变……
一声“您好”·文明绽放在身边
2001年,刘远达经商受挫,转行做了出租车司机。
刚入行那些年,刘远达的车开得并不顺心。在三米车厢内,他遇到过太多的奇葩人、奇葩事。
有一次,三名乘客在朝天门上车,要去往南坪。
行至一半,前方道路出现拥堵,刘远达提议绕路。
没想到话刚出口,其中一名乘客就劈头盖脸骂了过来:“你个小崽儿,绕啥子绕,就是想多挣两个钱。”
说罢,这名乘客“呸”地一声,将一口浓痰吐在了车上……
忆及这些往事,刘远达不禁摇头苦笑:“那些年,跑出租车遇到‘带把子’骂人的、烟头戳座垫的、乱扔瓜果皮的都是常事,甚至还有打人的!当时,金属防护栏基本是出租车的‘标配’。”
一方车厢,咫尺之地,却是展现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舞台。
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城乡居民素质不够高、城市环境脏乱差、行业服务意识欠缺等“软件”问题也曾如影随形。
犹如一位朝气蓬勃却又心性未定的少年,重庆在“成长的烦恼”中一天天成长。而一如从幼稚到成熟的人生,这座城市的精神也在岁月辗转间一点点改变。
其间,在刘远达车厢里上演的现实情景剧,也渐渐“剧情”逆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刘远达发现,以前那些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乘客渐渐消失了。三米车厢里,开始常常被一些平凡的温情所充盈。
“就比如前些天,我在北城天街载客。三名年轻人已经坐上了车,这时,两位老人出现在了车窗外。几个小伙子说了句‘您好,师傅,让老人先走’就下了车。”刘远达说,这句“您好”,让他回味了好久。
“文明,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上——每次乘客上车时的一句‘师傅,您好’,每次走进商场时,服务员的一句‘顾客,您好’,甚至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都是城市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刘远达说。
血浓于水·小善彰显大爱
在同事们眼里,刘远达既是“模范的哥”,也是“献血大王”。
2001年的一个炎炎夏日,刘远达在解放碑逛商场。
路过一辆采血车时,刘远达被一位护士拦住了。
护士给刘远达发了一张宣传单,又向他介绍无偿献血的好处,并带着恳求的语气希望他献一次血。
刘远达瞥了瞥周围——人群虽熙熙攘攘,却没人走上采血车。
于是他决定上车献血。
从此,刘远达将无偿献血视作一种“小善”,每年定期献血,十余年来很少间断。
其间,刘远达也经历了重庆城市公益精神从蒙昧到觉醒的全程。
“参加无偿献血头些年,献血点总是冷冷清清,和我‘志同道合’的人很少。”刘远达说。
虽然觉得有些孤独,刘远达仍旧如单枪匹马的骑士,执着坚守着“小善”之举。
而让刘远达最难以忘却的,竟是一次“失败”的献血经历。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远达第一时间调转车头,奔往献血点。
来到第一个献血点,现场已经被人群挤满,根本挤不进去。
他只好来到另一个献血点,现场依旧排起了长龙。
他被迫来到第三个,抬眼看去,依旧是长长的队伍。
…………
这一次,刘远达傻眼了,也被震撼了。
“那次,我没献成血,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刘远达笑道。
如今,每当驾着“雷锋的士”穿行于这座城市,刘远达常常能透过车窗,看见一辆辆采血车前排隊献血的人群。
志愿服务·穿行城中的奉献轨迹
在国泰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刘远达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另一个是国泰爱心车队江北分队队长。
在加入国泰爱心车队江北分队前,刘远达对志愿活动并无感觉。
加入江北分队后,刘远达认识了肖婆婆。
肖婆婆家住观音桥电测村,老伴早已过世,儿子不在身边,生活得孤苦伶仃。
得知消息后,刘远达和十来个队员决定为肖婆婆提供志愿帮扶。
来到肖婆婆家,志愿者们又是做清洁,又是陪老人聊天……看到自己冷清的家一下子充满了生气,肖婆婆不禁感动落泪。
此后,只要一有空,刘远达和队友们就会上门看望肖婆婆。
其间,刘远达也渐渐和肖婆婆熟络起来。
“有时候,老人家看我工作太累,还会像母亲一样为我捏捏肩膀。志愿服务虽是讲求奉献,但同时也收获了精神的富足。”刘远达说。
就在刘远达驾驶“雷锋的士”到处做公益之际,重庆也开始大力弘揚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正在逐渐成为重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刘远达也从中收获了温暖。
“去年,我的女儿参加高考,就是乘坐爱心车队的出租车到考场的。我也多次参加过高考志愿接送活动。到头来,女儿也因为爱心车队深受其益。这,就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圆满体现吧。”刘远达说着,脸上浮现出满满的自豪。
【采访札记】
咫尺车厢,就是刘远达倾听城市心跳的舞台。
而立之年,刘远达做了“的哥”。其后十余年,他透过三米车厢,窥见了市井众生百态,也见证了重庆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刚当“的哥”那会儿,刘远达遇到的一部分市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表现出个人素质不高、社会公德和城市公益精神缺失等问题。
而这,就成为三米车厢里演绎的“成长烦恼”。
但是,随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力,重庆人的精神也在不断饱满,个体素质和行为渐渐改观——就如刘远达在“雷锋的士”里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
举止的文明、礼貌的互动、无私的奉献、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当你的生活因这座城市的发展而改变,你的行为也同样在影响和改变着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