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机具的配套发展.当前我国耕地深松耕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耕作阻力过大、能耗高、工作部件磨损严重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耕地振动深松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现状做出系统分析,在借鉴振动深松机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目前振动深松机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
【机 构】
: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沈阳 1100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机具的配套发展.当前我国耕地深松耕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耕作阻力过大、能耗高、工作部件磨损严重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耕地振动深松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现状做出系统分析,在借鉴振动深松机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目前振动深松机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之策.
其他文献
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粳稻种植和生产基地,水稻是辽宁第二大粮食作物.大米作为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在人们的粮食消费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辽宁省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辽宁省稻米产业健康发展.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的农民阶层分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以及农民群体的异质性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西部农村的社会整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失衡、农村转移人口“融城困难”且“返乡无力”、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以及传统的农村社会整合力量式微等问题.需要从“东西一体”与“城乡融合”的逻辑出发,通过大力发展西部的职业教育、破除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制度藩篱、优化西部农村的居住布局,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助推西部农村
城乡融合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增加.农村迁居人员作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其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其融入新环境的关键.促进农村迁居人员就业,需从主观努力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一要增强农村迁居人员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二要优化城乡融合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为农村迁居人口顺利就业提供支持.
基于辽宁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以二重理性理论为研究框架,构建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理论模型,运用Order-Probit模型分析影响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因素.研究发现,工具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抑制作用,而价值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二重理性的冲突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削弱作用.受教育程度、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种植劳动力比例和种植收入比例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转光膜作为一种新型农用薄膜功能化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设施的光、温环境,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实现现代设施栽培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转光膜的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目前农用转光膜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相关的调整建议,以期为农用转光膜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知识产权证券化正成为我国当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程度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的主要路径.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植物新品种权由于所具有的多重主体属性、复杂的、特别是公益性权益特征,价值评估难度大,流动性不高、不可预测性强等特征而在证券化领域存在多重风险,需要予以防范.
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破解农民无序政治参与这一难题.非正式制度依然是农民政治参与极具解释力的框架,与农民无序政治参与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从非正式制度方面促进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实现人际网络系统的转换与升级,信仰信念系统的变革与创新,规则规范系统的利用与改造.
农业生态补偿占据着我国生态补偿的最大比重,同时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生态补偿制度.但是,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立法不完善,制度不明晰,补偿随意,管理不规范,监督乏力.如何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努力推进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工作,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补偿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树立全民生态保护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迫在眉睫.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并把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作为新阶段推进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美丽新农村,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我国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藏粮于技是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科技,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的粮食发展道路.我国粮食生产在育种技术、耕作栽培技术、收储加工技术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要通过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业技术,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让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同时要从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各方面加强藏粮于技的政策保障,为藏粮于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