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然而作为其基础和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建设状况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因素,阐述了建设良好农村信用环境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信用环境;优化;良好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此“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诚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众多方面的支持,但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尤为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又是信贷资金支持的前提。
然而,当前的情况并不乐观,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部分农民的信用观念淡薄,对于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贷户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等。上述情况导致农村信用环境恶性循环。金融支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良影响。
一、 影响农村信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流通不畅和资金短缺影响了整个农村信用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部门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户自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新农村的建设投资面大,财政投资能力有限,无法承载农村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农民经济能力有限,所筹款项只是杯水车薪。因此, 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发展生产的重要资金保障。由于农村信用社和大部分农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农村金融机构放款时要求农户抵押担保, 而较多中低收入农户无法提供担保, 农户贷款难以发放, 而较多农户又认为要获得贷款要与金融机构有关系, 畏惧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同时又不能提供农村信用社要求的信用担保, 最终出现求贷难和放贷难的“两难”。还有一部分贷款户因为生产发展的需要,惧怕还了贷款后无法或较难借到贷款, 便久拖不还,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优良农村信用环境的形成。
(二)政府行政干预, 使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受到干扰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项目和政策指导上服务不到位,引导不当,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环境。个别地方政府为引导农民快速致富,对一些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的项目, 让农信社给予资金支持,迫使农信社在无奈、被动情况下发放贷款,加之部分农民误认为是政府的帮扶行为, 无论产业项目如何,农户本身还贷意愿已经弱化。同时,农户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生产管理经营状况下, 对市场经济很不适应, 缺乏应有的市场风险意识, 盲目上项目,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化的情况下,前景难料, 归还贷款能力严重不足。
(三)法律制度的空白, 一定程度限制了信用环境的优化
首先是农村借贷缺乏应有的制约。目前,贷户与农村信用社以签订合同方式形成借贷关系,借款人如果违约, 即使农村信用社依法起诉, 法院作出判决, 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其次, 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建设滞后, 如在岗位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问责制度、风险稽核制度等方面制度不严密, 个别信贷人员对贷户销售情况、产品生产、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调查不清楚, 不执行信贷制度发放贷款,造成放出的贷款风险度明显提高, 人为地弱化了贷户信用观念和主动还款意识, 对整个信用环境建设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四)其他多方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环境企业
一些私营、集体或国有企业借改革之机,采取重组、改制、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 不少企业和个人缺失信用,给金融部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带来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 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信用意识的监督和管理, 使一些县办企业想方设法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加之法院维护国家资产的力度不够,办法不足,致使依法维权难以实现,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整个信用环境。
二、建设良好农村信用环境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机制, 把失信行为個体间的矛盾转化成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 依靠信用经济内生的力量, 形成社会对失信者的社会联防惩戒。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促进开放、统一、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 有利于依托良好的信用信息基础, 促进资本在农村社会的流动和重组; 有利于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有效防范各类交易风险,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融资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就是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所以加快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二)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金融信用中介功能的发挥,可以降低金融经营风险和成本,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反之,如果有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存在,不良贷款的比率居高不下,造成金融机构失去开展正常信用业务的基本保证,将形成金融风险。农村金融作为农村信用的主体,农村信用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有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建立规范的农村经济秩序的保证。
(三)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社会资金配置的平台,是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环境的基础。信用的缺失和环境不健全,使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削弱,降低了资金的分配效率,使农村金融业再分配和信用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由于信用环境欠佳,金融企业在开展授信业务中追求贷款的“零风险”,强调质押、抵押、高额保证金等贷款条件,结算种类减少,支付工具功能退化,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融资规模缩小,融资能力弱化,农村信用总量供给逐渐萎缩的严重后果。因此,农村信用环境决定了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的规模和强度。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农村融资的流通成本,扩大农村授信业务的范围,从而有利于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四)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中的各信用主体的遵守信用、正常履约,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将为建立良好的农村区域投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
三、改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信用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的推动、监督、规范、服务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基层政府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全民信用观。政府各个部门,要将信用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先决条件来认识。从整治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秩序的高度出发,大力倡导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有信则立,无信则亡”的观念,并切实制定措施,把信用环境治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工程,努力实现农村金融的和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维护良好的信用制度,需要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行政部门必须进行严格执法,真正把保护债权、打击逃废债务纳入到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当中。必须建立具有强制性和广泛性的信用制度体系,以法律规范社会成员的信用行为。对赖、逃银行债务的失信者要进行严厉打击和制裁,加大失信的风险,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提高全民对信用的认识,促进信用环境的建设。
(三)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财富意识和信用观念
农村信用环境是由农业企业的信用、农民的个人信用构建的有机整体。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安排,但是,农村信用基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规范来维系,基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理念来维系。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财富意识和信用观念,树立信用财富观念,形成重视和珍惜自身的信用财富积累的氛围。使得经济主体能够主动利用和发掘信用资源,提升自身的信用质量,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提高社会公德水准,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诚信是一个民族公德水准和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诚信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的优良程度,而人们的道德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培养。要树立良好的诚信环境,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全体公民讲信用的程度提升,才能有效地杜绝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发生,以信用为基础的各种工具和交易手段才能得以应用和推广。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和加强农村文化的信用实践,将农村诚信建设与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守信光荣”的理念,努力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要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形式,不断引深工作的层次,拓展工作的范围,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村信用环境;优化;良好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此“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诚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众多方面的支持,但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尤为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又是信贷资金支持的前提。
然而,当前的情况并不乐观,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部分农民的信用观念淡薄,对于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贷户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等。上述情况导致农村信用环境恶性循环。金融支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良影响。
一、 影响农村信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流通不畅和资金短缺影响了整个农村信用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部门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户自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新农村的建设投资面大,财政投资能力有限,无法承载农村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农民经济能力有限,所筹款项只是杯水车薪。因此, 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发展生产的重要资金保障。由于农村信用社和大部分农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农村金融机构放款时要求农户抵押担保, 而较多中低收入农户无法提供担保, 农户贷款难以发放, 而较多农户又认为要获得贷款要与金融机构有关系, 畏惧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同时又不能提供农村信用社要求的信用担保, 最终出现求贷难和放贷难的“两难”。还有一部分贷款户因为生产发展的需要,惧怕还了贷款后无法或较难借到贷款, 便久拖不还,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优良农村信用环境的形成。
(二)政府行政干预, 使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受到干扰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项目和政策指导上服务不到位,引导不当,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环境。个别地方政府为引导农民快速致富,对一些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的项目, 让农信社给予资金支持,迫使农信社在无奈、被动情况下发放贷款,加之部分农民误认为是政府的帮扶行为, 无论产业项目如何,农户本身还贷意愿已经弱化。同时,农户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生产管理经营状况下, 对市场经济很不适应, 缺乏应有的市场风险意识, 盲目上项目,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化的情况下,前景难料, 归还贷款能力严重不足。
(三)法律制度的空白, 一定程度限制了信用环境的优化
首先是农村借贷缺乏应有的制约。目前,贷户与农村信用社以签订合同方式形成借贷关系,借款人如果违约, 即使农村信用社依法起诉, 法院作出判决, 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其次, 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建设滞后, 如在岗位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问责制度、风险稽核制度等方面制度不严密, 个别信贷人员对贷户销售情况、产品生产、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调查不清楚, 不执行信贷制度发放贷款,造成放出的贷款风险度明显提高, 人为地弱化了贷户信用观念和主动还款意识, 对整个信用环境建设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四)其他多方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环境企业
一些私营、集体或国有企业借改革之机,采取重组、改制、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 不少企业和个人缺失信用,给金融部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带来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 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信用意识的监督和管理, 使一些县办企业想方设法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加之法院维护国家资产的力度不够,办法不足,致使依法维权难以实现,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整个信用环境。
二、建设良好农村信用环境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机制, 把失信行为個体间的矛盾转化成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 依靠信用经济内生的力量, 形成社会对失信者的社会联防惩戒。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促进开放、统一、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 有利于依托良好的信用信息基础, 促进资本在农村社会的流动和重组; 有利于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有效防范各类交易风险,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并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融资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就是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所以加快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二)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金融信用中介功能的发挥,可以降低金融经营风险和成本,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反之,如果有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存在,不良贷款的比率居高不下,造成金融机构失去开展正常信用业务的基本保证,将形成金融风险。农村金融作为农村信用的主体,农村信用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有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建立规范的农村经济秩序的保证。
(三)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社会资金配置的平台,是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环境的基础。信用的缺失和环境不健全,使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削弱,降低了资金的分配效率,使农村金融业再分配和信用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由于信用环境欠佳,金融企业在开展授信业务中追求贷款的“零风险”,强调质押、抵押、高额保证金等贷款条件,结算种类减少,支付工具功能退化,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融资规模缩小,融资能力弱化,农村信用总量供给逐渐萎缩的严重后果。因此,农村信用环境决定了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的规模和强度。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农村融资的流通成本,扩大农村授信业务的范围,从而有利于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四)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中的各信用主体的遵守信用、正常履约,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将为建立良好的农村区域投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
三、改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信用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的推动、监督、规范、服务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基层政府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全民信用观。政府各个部门,要将信用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先决条件来认识。从整治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秩序的高度出发,大力倡导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有信则立,无信则亡”的观念,并切实制定措施,把信用环境治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工程,努力实现农村金融的和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维护良好的信用制度,需要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行政部门必须进行严格执法,真正把保护债权、打击逃废债务纳入到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当中。必须建立具有强制性和广泛性的信用制度体系,以法律规范社会成员的信用行为。对赖、逃银行债务的失信者要进行严厉打击和制裁,加大失信的风险,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提高全民对信用的认识,促进信用环境的建设。
(三)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财富意识和信用观念
农村信用环境是由农业企业的信用、农民的个人信用构建的有机整体。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安排,但是,农村信用基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规范来维系,基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理念来维系。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财富意识和信用观念,树立信用财富观念,形成重视和珍惜自身的信用财富积累的氛围。使得经济主体能够主动利用和发掘信用资源,提升自身的信用质量,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提高社会公德水准,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诚信是一个民族公德水准和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诚信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的优良程度,而人们的道德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培养。要树立良好的诚信环境,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全体公民讲信用的程度提升,才能有效地杜绝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发生,以信用为基础的各种工具和交易手段才能得以应用和推广。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和加强农村文化的信用实践,将农村诚信建设与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守信光荣”的理念,努力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要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形式,不断引深工作的层次,拓展工作的范围,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